陳美仙 馮銀解 陳宇麗 劉文婷
廣東省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五科,廣東江門 529000
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是臨床上神經科的常見病,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和發(fā)病誘因較為復雜,患者發(fā)病時伴有意識模糊、精神恍惚等癥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在治療期間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導致患者自我效能減弱,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病情康復效果。因此,臨床上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1-3]。一病一優(yōu)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是指一種疾病、一種優(yōu)質護理方案,可以同時滿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本研究選取78例患者,旨在進一步研究和評價一病一優(yōu)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78例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療,納入時間段為2018年12月~ 2019年11月。本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78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28~ 68歲,平均(42.5±2.2)歲;輕度16例,中度13例,重度10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27~69歲,平均(42.6±2.3)歲。其中,輕度18例,中度12例,重度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隨機分組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
納入標準:(1)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均接受相關影像學檢查,均明確診斷為腦器質性精神障礙;(2)所有研究對象的各項基本資料完整,且可配合完成治療和護理工作;(3)參與本研究前,所有患者家屬對本研究均表示知情和同意,并且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的肝、腎、心、肺功能障礙;(2)參與本研究的同時還參與其他相似醫(yī)學研究項目;(3)住院期間死亡。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患者入院后為其提供常規(guī)飲食指導和日常生活護理,遵醫(yī)囑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
觀察組實施一病一優(yōu)護理:患者入院后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相關資料、自理能力、專科疾病狀況等,并主動與患者接觸、交流,與患者建立并維持良好的醫(yī)護關系。根據(jù)每一例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選擇適宜的健康宣教方法,并制訂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內容,重點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檢查項目、檢查方法、檢查前后的注意事項以及危險品的管理方法等。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由護理人員對專科疾病、患者動機、患者身體情況和治療期間患者的反應情況進行評估,增加病房巡視時間,與患者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鼓勵患者對疾病、對治療保持積極的、樂觀的態(tài)度,消除一些消極的、負面的情緒。出院時,對每例患者的個性化需求予以了解和明確,并協(xié)助家屬辦理好出院手續(xù)。開展系統(tǒng)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著重說明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性,并叮囑患者要定時回院復查,指導患者若出現(xiàn)任何不適癥狀要第一時間與醫(yī)生取得聯(lián)系或直接到醫(yī)院就診,服用的藥物由家屬負責保管。出院后開展隨訪:采用家庭隨訪、電話隨訪和微信隨訪相結合的方式,隨訪期間了解每例患者的用藥情況、飲食情況和運動情況,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意見,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保持作息規(guī)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并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以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對不同程度病情(輕度、中度、重度)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入院2、4周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減分率進行統(tǒng)計和計算,并進行組間比較。
評價標準:(1)分別于患者護理前后,評估兩組患者的抑郁情緒嚴重程度,使用的評估工具是漢密爾頓抑郁量表[4],總分≥24分,可能有嚴重抑郁;≥17分,可能是輕或中度抑郁;≤7分,無抑郁癥狀。(2)于患者入院時、護理結束后,評估兩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使用的評估工具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共包括10個項目,每個項目的評分范圍為1~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佳。(3)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估工具是QLQ-C30生活質量核心量表[6],主要評估共四個維度,分別是生理職能、心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角色,各維度的評分范圍均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在該維度上體現(xiàn)出的生活質量越好。
運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形式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獨立樣本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抑郁情緒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抑郁情緒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入院時和護理后的抑郁情緒嚴重程度比較(x ± s,分)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一般自我效能較入院時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一般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入院時和護理后的一般自我效能評分比較(x ± s,分)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x ± s,分)
入院2周輕度患者與中度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減分率均高于重度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4周輕度、中度和重度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減分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不同程度病情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治療后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減分率比較(x ± s,%)
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而患者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心理支持減弱是導致患者自我效能感降低、康復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7]。因此,臨床上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本研究顯示,相比于實施常規(guī)護理,運用一病一優(yōu)護理模式的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抑郁情緒有顯著改善,患者護理后的漢密爾頓抑郁評分與同組護理前和對照組護理后的評分相比,均存在明顯差異,提示實施一病一優(yōu)護理模式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并且,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評分更高,護理后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評分與同組入院時和對照組護理后的評分相比,均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提示此種模式的實施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此外,經一病一優(yōu)護理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更高。這主要是因為在一病一優(yōu)護理模式之下,患者和家屬對疾病、對治療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知,患者可以在理解自身癥狀的前提條件之下,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而家屬也可以在治療期間為患者提供更多的關心和關愛[8-12]。在此種護理模式之下,可以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干預患者和家屬的負面情緒,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從而起到促進其病情康復的作用[13-15]。在本研究過程中,將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按照不同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劃分,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入院2周輕度患者與中度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減分率更高,療效產生差異的原因可能是重度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的疾病成因較為復雜,臨床上還需要配合多種干預措施和治療手段予以綜合性處理。但對于輕度和中度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而言,合理的護理措施、完整的教育內容和精細化的康復指導,更有利于促進患者身體的康復,在改善負面情緒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16-18]。
綜上所述,將一病一優(yōu)護理模式應用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護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尤其是對于輕度、中度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而言干預效果更為理想,具備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