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梁啟超,多數人會首先想到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其次會想到梁啟超豐厚的學術著作。他出色的才華,超人的精力和勤奮精神都值得后輩汗顏。他一生著述多達 1400 多萬字,內容涉及宗教、哲學、史學、文學、經學、法學等眾多領域。梁啟超在翻譯領域的論述也頗有見地,很多見解和看法堪稱翻譯理論之經典。梁氏的翻譯思想集中在《論譯書》(收于《變法通議》)和《翻譯文學與佛典》之中。
梁啟超作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翻譯活動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政治色彩。
一、“翻譯強國”提出的社會背景
1856年,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清王朝潰不成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因此,中國企圖開始走軍事強國之路。時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中國再次戰(zhàn)敗,精銳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軍事強國夢破滅。由此可見,當時的中國“軍事強國”之路是行不通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許多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的衰落歸根結底在于中國社會封建的體制,閉關鎖國的政策以及禁錮民眾思想的愚民手段。因此,許多仁人志士將放眼世界,借薦西方民主政治體制,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897年,康有為和梁啟超公車上書,發(fā)起了維新變法。他們試圖引進西方政體以圖自救。然而,由于諸多政治原因,維新失敗。雖然這次變法沒有取得成功,卻促進了新的價值體系的萌芽,一大批學貫中西的學者從維新變法后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大部分都到過國外如日本,歐洲等國留學,學貫中西。維新思想家認為中國之所以貧弱是因為民權不興,而西方之所以富強是由于西方實行的是民主制度。為了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則必須興民權。梁啟超依據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認為要興民權就必須開民智,最佳的途徑則是通過翻譯出版。因此,梁啟提出著名的論述,“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強,以多讀西書為功”。其翻譯強國的思想由此基本形成。
二、梁啟超與“翻譯強國”思想
梁啟超是一位政治色彩濃厚的翻譯家,這在他的翻譯價值取向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得梁在翻譯選材上表現了明顯的政治目的傾向。《變法通議》是梁啟超在維新運動中撰寫的一組政論文章。他在這篇文章中專辟一章詳論翻譯,把譯書提高到“強國第一義”的地位。他明確提出:故今日而言譯書,當首立三義:一曰,擇當譯之本:二曰,定公譯之例:三曰,養(yǎng)能譯之人。
三、翻譯動機
選擇什么樣的書來譯,取決于翻譯的動機。梁啟超把翻譯當作強國之道,他的目的在于開民智,推崇維新思想,改變中國落后的體制。因此,他在譯書時往往選擇西方的社科論著。撰寫和翻譯了近百篇文章,廣泛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思想,其覆蓋的領域極廣,從歷史地理到政治名人等各個方面,對當時的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被譽為“輿論界驕子,天縱之天豪”。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認識僅把開民智的重心放在鄉(xiāng)紳上是不行的,而要面向廣大社會下層群眾。他將開民智的重心轉移到了小說上,通過大量翻譯引進外國小說,希冀借助小說來達到開啟民智。這是他對小說社會功能的特別認識,這也是清末民初的文學翻譯高潮形成的原因。在晚清翻譯引進的大量外國作品中,純文學作品的譯作占少數,其中政治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的數量較多,影響也較大。這三種文學體裁都是中國過去所未有的。
四、翻譯目的
許多的西方外國小說,其本身沒有政治色彩,在被譯入到中國來時,都被加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譯者往往通過譯序或后記去引導讀者閱讀其中政治意義,關且把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聯系在一起。其主要作用是開民智。梁啟超認為譯西書,通過譯書學習吸收西方科學技術、政經、法律方面的知識,是開民智不可缺少的又一重要手段,此乃其譯書之目的。他認為日本之所以強盛在于其盡取西人之學而學之。梁啟超強調了西方近代科學對強國的重要性。因為西方近代科學“歷時千百年以求之,聚眾千百輩以討論之,著書千百種以發(fā)揮之,茍不讀其書,而欲據其外見之粗跡,以臆度其短長,雖大賢不能也”。中國尋找自強之路,“必以譯書為強國第一義”,“譯書實本原之本原也”(《變法通議》)。
五、具體開化辦法
通過書籍了解西方事物,梁啟超認為有兩種具體可行的辦法。其一是“使天下學子,自幼咸習西文”(《變法通議》),設外國語專門學校培養(yǎng)翻譯人才;其二是“取西人有用之書悉譯成華字”(《變法通議》)。梁啟超把“有用之書”分為幾類,一類為機器制造等工學以及算學、電學、化學、物理學等理科學科,一類為法律學等文科學科,盡取其國律民律商律刑律等書,而廣譯之,兼取西洋各國編年大事,加以翻譯,了解西方最新動態(tài)。作為資產階級啟蒙家的梁啟超在從事文學翻譯活動時,取政治小說為題材,主張宣教啟蒙,以開啟明智的翻譯觀。因此,梁啟超所期待的譯作讀者是廣大民眾,在翻譯策略選擇上以歸化為主,甚至以改寫和操縱作為翻譯手段。源語和目的語文化處于不同的地位,一方處于弱勢,一方處于強勢,“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常受這種形勢的影響。在西方源語文化處于強勢而中國目的語文化處于弱勢的情況下,梁啟超采用歸化翻譯策略正是受譯作讀者取向的影響。
六、歸化與異化
歸化和異化這對翻譯術語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來的。
歸化: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歸化翻譯要求譯者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譯者必須像本國作者那樣說話,原作者要想和讀者直接對話,譯作必須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
異化: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在翻譯上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即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
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都是不存在的。
參考文獻:
[1]張翠玲.梁啟超的翻譯思想[J].宜春學院學報.2015.
[2]李兆國.梁啟超的翻譯理論與方法[D].山東大學.2008.
[3]肖美鳳,梅曉娟.借“翻譯”以“新民”——梁啟超翻譯思想探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作者簡介:馬琴(1993.06.06—),女,漢族,籍貫四川,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俄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qū)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