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儀征阮氏原本是武官世家,后來阮元以文科舉中進士。家族文武進士共4人,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阮元。阮氏家族能由武轉(zhuǎn)文,在科舉上取得不錯的成就,和他們家庭教育、占籍儀征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婆e給家族帶來了榮耀,封贈長輩及恩蔭子孫。
【關(guān)鍵詞】:清代;儀征阮氏;科舉;封贈
張杰在其著作《清代科舉家族》中提出“科舉家族”這一概念:“清朝世代聚族而居,從事舉業(yè)人數(shù)眾多,至少取得舉人或五貢以上功名,在全國或地方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家族?!盵1]清代儀征阮氏以武起家,族人多武職人員,后來以文出名的是阮元,自阮元起,阮氏開始在文科舉中取得成績。
一、科舉與籍貫
阮氏原是陳留一個大族,明代時,遷家至揚州,后又改籍儀征。從二世祖阮國祥至阮元祖父阮玉堂,都是武將。乾隆以前的阮氏是武官世家,阮元考中文科舉進士后,阮氏子孫多從文。阮氏家族有進士4人,阮元之前武進士3人:堂高祖父阮樞忠、堂曾祖父阮匡衡、祖父阮玉堂,阮元在乾隆朝考中文進士。此后,家族開始從文。有舉人、貢生各2名。[2]阮氏能以在武出名的家族中培養(yǎng)出文進士,這和他們的悉心教育是分不開的。教育很重要,籍貫在科舉中也有著非凡地位。
在阮元的科舉做官歷程中,籍貫問題頗有爭議,即阮氏曾占籍儀征。阮元晚年在《揚州北湖小志》序中記載:“元但通籍儀征而已,實揚州郡城北湖人也。元家在北湖九龍岡……”[3]阮元出生在揚州舊城府西門白瓦巷,二十歲之前,曾數(shù)次移居:花園巷、彌陀寺巷、古家巷、羅灣巷,后來又赴山東、浙江等地做官,晚年致仕居于雷塘,從未長期居住在儀征。
張監(jiān)在《阮元年譜》中記載:“祖玉堂,號琢庵,始占籍儀征縣,復(fù)居郡城。”[4]阮元在《揅經(jīng)室集》中回憶祖父:“康熙五十年辛卯,占籍儀征鄉(xiāng)試,中式武舉人?!盵5]兩者都承認阮玉堂曾占籍儀征的事。1695年,滁州守備阮匡衡將阮氏家族的籍貫全部更改成儀征縣大儀鄉(xiāng)。也就是說,阮玉堂剛出生(阮玉堂生與康熙三十四年,即1695年),就從籍貫上更改為儀征縣,而不再是江都縣。十六年后阮玉堂憑儀征籍中武舉人。阮氏家族最早以儀征籍取得科舉成績的是阮金堂,為儀征增廣生。
為保住儀征籍貫,距占籍儀征145年后,阮元命人遷阮常生墓。
阮常生道光十三年(1833)三月二十七日逝于道署,道光二十一年(1840)十二月初五日,阮元讓長孫阮恩海把阮常生藏在甘泉白陽山。阮元的祖父、父親、母親都是葬于祖墓揚州雷塘,唯獨阮常生在去世七年后,移葬儀征。阮常生是阮元的繼子,因阮元的原配夫人江氏無子,所以在送江夫人靈柩回揚州時,阮承信便過繼了堂房之子阮常生,為江夫人服衰。阮常生的親族一支,一直埋葬在儀征白陽山。從這一層講,移葬阮常生也是有道理的。
清代對籍貫管理嚴格,順治二年(1645)禮部對考生科舉籍貫規(guī)定:“生童有籍貫假冒者,盡行斥革,仍將廩保懲黜。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墳?zāi)固镎阌械膿?jù),方準應(yīng)試。”[6]就是說,考生原先不是本地人,屬于后遷來之戶,那么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就可以參加本地考試:一、年限上入籍至少二十年;二、在本地有田有宅有墳?zāi)?。清代尤其強調(diào)這兩個條件,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就被視為冒籍,要給與嚴重處罰。雍正十一年(1733)規(guī)定:“江南省崇明、昭文士子,必查明居住外沙,果有廬舍、墳?zāi)箍蓱{,方許入籍赴通州考試。其住居崇、昭地方者,不得以田地在通,妄行冒籍。若外沙并無居廬舍、墳?zāi)埂6翱纪?,將該童與扶同保結(jié)之廩生,一并照例斥革。”[7]可見有無墳?zāi)故菍彶榧灥囊粋€重要考量。從阮匡衡將阮氏改為儀征籍起,至阮元這一輩已是五代。古代講究五服之內(nèi)與五服之外,如果阮元這一支再沒有在儀征的墳?zāi)?,將被取消儀征籍。
于是,遷阮常生墓,可保儀征的籍貫。
清朝政府把縣學(xué)分成為大、中、小學(xué)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錄取不同名額的秀才。儀征縣縣學(xué)原本等級很低,康熙二十八年(1689)規(guī)定的學(xué)額是:府學(xué)二十五名,縣學(xué)大學(xué)二十名、中學(xué)十六名、小十二名。阮匡衡把阮氏家族的籍貫改成了儀征縣大儀鄉(xiāng),雖然儀征縣的科舉名額比江都縣少,但是儀征縣相對偏僻,應(yīng)試人數(shù)比江都縣少,因而競爭激烈程度相對好些。相較與人才濟濟的江都縣,科舉考試競爭激勵;人才較少的儀征縣,能減輕子孫后代科舉考試的競爭壓力。雍正二年(1724)下令:凡“人文最盛之州縣,提請小學(xué)改為中學(xué),中學(xué)改為大學(xué),
大學(xué)照府學(xué)額錄取?!盵8]即大學(xué)的縣學(xué),經(jīng)過批準,可以每科錄取二十五名秀才。
隨著當?shù)厥咳说呐Γ瑑x征縣成為人文最盛之州縣,縣學(xué)依府學(xué)規(guī)制,一科可錄取二十五名。儀征縣學(xué)成為大學(xué),使得讀書人有較多的進學(xué)機會。因此,阮元為后世子孫留住儀征籍貫。阮元后人阮舜傳也說:“當年江都縣文化發(fā)達,人才濟濟。而儀征縣文人不多,考試標準低一些。祖上報儀征籍,主要是考起來容易一些?!盵9]
二、科舉與家族榮耀
科舉成功不但意味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身份跨越,還意味著做官、光宗耀祖。“凡職官,恭遇覃恩,得膺封典,均如其品秩給以誥敕,并推恩于其先?!盵10]有了官職,也就有了封贈祖先的條件。清代規(guī)定:“五品以上授誥命,六品以下授敕命。一品封贈及三代,二品三品及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不封父母?!盵11]男性貴,則子孫父母妻貴,科舉是惠及祖宗兒孫之事。
在清代,讀書科舉做官只有男子才有這個權(quán)利,而皇帝對官員的封贈卻不限男女。封贈雖然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卻也有等級、品階之分,和官員的品級相襯。
這種制度是清王朝對臣子的獎賞方式之一,鼓勵官員孝順、忠誠。
因阮元故,其家人受封贈情況:乾隆五十五年,乾隆80大壽覃恩,父阮承信封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母林氏贈安人,二伯父阮承義贈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二伯母江氏封孺人。嘉慶元年(1796),嘉慶帝即位覃恩,阮元本人授資政大夫,父授資政大夫,母贈一品夫人,祖父阮玉堂贈資政大夫,祖母江氏、汪氏贈淑人。嘉慶四年(1799),高宗純皇帝尊謚禮成覃恩,父封榮祿大夫、戶部左侍郎加一級,母贈一品夫人。祖父贈榮祿大夫、戶部左侍郎,祖母贈一品夫人。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致仕,覃恩外祖父贈協(xié)辦大學(xué)士,外祖母俞氏贈一品夫人。
《阮元年譜》中記錄了他的家人多次受封贈的情況,而且他的父母長輩還不止一個頭銜。比如阮元的父親阮承信,一生有九個頭銜。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阮元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時,阮承信被封為從六品的儒林郎。如表格所示,因為阮承信一直沒有出仕,不是吏員出身,所以不能封為宣德郎。官員品級越高,封贈范圍越廣,由父母、祖父母,伯父、伯母至外祖父母。恩蔭,即皇帝推恩于官員之予孫,令其入仕。朝廷對官員的獎勵不局限于長輩,還蔭及子孫,如阮元長子阮常生恩蔭為二品蔭生,阮孔厚以嫡子身份恩蔭為一品蔭生。
命婦的品階根據(jù)其夫君或兒子的官職大小而定,婦人可以因子封贈,也可以因夫封贈。父親的官職高于兒子官職時,嫡母從父官,生母從子官。阮元繼妻孔璐華,被封為二品夫人。阮元妾室劉文如只能因兒子阮祜封為五品宜人,阮祜的妻子因丈夫被封為錢宜人。側(cè)室唐慶云去世后由阮祜請封庶母為六品安人。
誥敕在當時很受看重,不僅僅是一種榮耀的象征,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甚至日常的服飾、車馬中都可以享受很多特權(quán),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清代儀征阮氏,通過自身的發(fā)奮努力和家族力量,在政治與學(xué)術(shù)上取得一席之地。做官之后,光宗耀祖,榮歸故里。為官任上,獎勵學(xué)子,發(fā)展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關(guān)心民瘼,體恤百姓;致仕后,服務(wù)家鄉(xiāng)。正是幾代人的不懈奮斗,使阮氏一個外來家族,在揚州崛起。
注釋:
[1]張杰:清代科舉家族[M].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3.第1頁.
[2]武明軍.清代揚州府科舉研究[D].揚州大學(xué),2012.第34頁.
[3]阮元.揚州北湖小志序,揅經(jīng)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第391頁.
[4][清]張監(jiān)等撰 黃愛平點校.阮元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5,第1頁.
[5]太府君行狀,揅經(jīng)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第357頁.
[6][清]昆岡 劉啟端.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四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0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39頁.
[7][清]昆岡 劉啟端.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四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0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44頁.
[8][清]允裪.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三十一卷),四庫全書(第61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256頁.
[9]阮衍喜.阮元籍貫正[J].揚州師院學(xué)報,1986.第158頁.
[10][清]允裪.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七卷),四庫全書(第61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88-89頁.
[11][清]允裪.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七卷),四庫全書(第61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