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著重大影響。提升公安隊伍軟實力是公安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容則是打造公安隊伍軟實力的重要來源。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軟實力;來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國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代繼承發(fā)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tǒng)優(yōu)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tài),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直到今天,它對社會的各個領域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
如何提升公安機關“軟實力”是深入實施公安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升公安隊伍“軟實力”能為公安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公安機關“硬實力”的提升受到當時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在投入保障能力范圍內,其發(fā)展程度是可以預見的。而“軟實力”的提升依靠的是各項制度的完善、民警素質的提高、工作方式的轉變、服務質量的優(yōu)化等,這些都要在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而文化建設在這個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警隊建設的思想寶庫。將傳統(tǒng)文化進行提煉并引入到公安宣傳、教育訓練、文體活動等過程中,能夠在民警心目中產(chǎn)生感召力和歸屬感,形成巨大的凝聚和激勵效應,把內斂的文化力轉變成外現(xiàn)的工作推動力,從而使公安隊伍的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溝通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探討的重要內容,并逐漸發(fā)展為文化。傳統(tǒng)文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時,有效溝通也是現(xiàn)代新型文化和人際交往的必備技能之一,是人類歷史上以及現(xiàn)在人類最重要的活動之一?,F(xiàn)代化或者時代化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有效溝通,溝通不暢就會造成不良甚至是嚴重后果。就公安工作而言,加強警民溝通是不可或缺的。漢儒揚雄在《法言·君子》中說:“通天地人謂儒”,其中“通”就是沒有障礙,有溝通的意思。孫子兵法中有許多關于溝通的論述,比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了解對手屬于最基本的溝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屬于上下級之間在特定條件下的溝通?!稌x書·惠帝紀》記載了“......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這個例子從反面說明了帝王不知民間疾苦,與人民群眾溝通的中斷。
這些思想和事例對當下警民溝通仍有啟示意義。過去群眾反映公安機關“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話難聽”,這種現(xiàn)象無疑會破壞警民之間的溝通,造成警民關系疏遠,甚至對立。究其歷史原因,“‘管理型’的執(zhí)法思維曾經(jīng)長期主導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導致警民關系日益疏遠,警民感情日益淡漠。”[1]對待社會媒體的態(tài)度同樣是居高臨下,甚至是“我讓你報道什么,你就得報道什么”。在這種模式下,部分民警既缺乏與人民群眾的溝通意識,又缺乏與人民群眾溝通的能力。結果導致公安工作不好做,效率也不高。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極快極廣,以往那種忽略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溝通,對負面的信息進行封鎖,問題逐級縮小,報喜不報憂的控制媒體的處理方式已經(jīng)完全失靈。只有增強溝通意識,提升溝通技巧才符合時代和人民的需求。
(二)用民本思想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思想基礎和歷史積淀。傳統(tǒng)民本思想在政治歷史實踐中,體現(xiàn)于官員在執(zhí)政價值追求方面,首先要求統(tǒng)治階級關注民生,順應民意?!渡袝の遄又琛防镉小盎首嬗杏?,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關于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吶喊。道家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講到:“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犊鬃蛹艺Z·五儀解》記有:“夫君者舟也,莊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所以覆舟”。《大學》里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明末黃宗羲則直接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這些論斷都深刻揭示了民眾的基礎性地位和重要作用。我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貫徹群眾路線的同時,借鑒弘揚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有利于我們開展各項工作?!叭齻€代表”其中一條就是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即是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就公安工作而言,是否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決定公安隊伍軟實力強弱的關鍵,是則強,否則弱。實質上就是如何正確樹立踐行黨的人民觀、權力觀和政績觀。
當今社會存在“三仇”現(xiàn)象,其中之一就是仇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警務工作者沒有履行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擺正正確的人民觀,造成了人民群眾的不滿。發(fā)揚民本思想有利于幫助公安隊伍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安全感”。從實踐來看,要改進工作作風,消除本位主義,提升服務水平,根治辦事拖拉散漫、冷硬橫推等惡習。要轉變工作態(tài)度,提高工作效率。要積極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想方設法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總之,一切以提升群眾滿意度為目標。其次,要加大打擊重大案件及惡性案件的力度強度,同時,也高度重視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小案”和“小事”,為人民群眾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以實際行動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三)發(fā)揚廉政文化保持警營正氣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法家代表李悝總結春秋以來各諸侯國立法經(jīng)驗,編著而成《法經(jīng)》一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封建法律?!斗ń?jīng)》提出“事斷于法”,主張“罰必當”。其中,禁止收受賄賂的有“丞相受金,左右伏誅;犀首以下受金,則誅;金自鎰以下,罰不誅也,曰金禁。大夫家有侯物,自一以上者誅?!薄蛾套哟呵铩分惺珍浀摹傲?,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貪者,政之腐也,民之賊也。”體現(xiàn)了晏子關于廉潔從政的主張。春秋時期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管仲,認為“廉”乃治國之綱。明朝郭充禮在《官箴》中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等等。這些廉政文化思想在當下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xiàn)為“忠誠、為民、公正、奉獻、廉潔”,這與上述思想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有培育和踐行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人民警察才能樹立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并建立威信。當前,我國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之中,社會利益結構發(fā)生深刻變化。市場經(jīng)濟的求利性極易誘發(fā)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受此影響,公安隊伍中也可能會滋生背離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傾向,出現(xiàn)追求享樂、精神頹廢、貪污受賄甚至徇私枉法的不良行為,這些行為破壞了警察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結果在執(zhí)行專政職能和履行相關職責時,可能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和慘重的代價,甚至包括自身傷亡的代價。因此,弘揚傳統(tǒng)廉政文化,打造廉潔的人民警察隊伍顯得十分必要。
(四)正己正人的思想提升警隊公信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正人先正己”這一重要思想,意思是執(zhí)政者率先正己方能正人。孔子最早提出“正己正人”的思想?!罢赫恕庇羞壿嬌系南群箜樞?,“正己”在前,“正人”在后?!墩撜Z·顏淵》里有:“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提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吾未聞枉己而后正人者”。 唐太宗李世民說:“君不約己而禁人為非,是猶惡火之燃,添薪望止其焰……莫若先正其身,則人不言而化矣”。北宋王安石有:“蓋人君能自治,然后可以治人”。明代王夫之說:“夫為政者,廉以潔己、慈以愛民,盡其在己者而已”?!罢赫恕钡闹匾饬x在于:身教重于言教,嚴于律己,身先士卒。這些思想觀點同樣適用于公安工作。在公信力形成的過程中,由個體的良好表率作用所形成的權威和公信力具有不可替代性,通過這種方式所形成的公信力甚至比單純來自法律所賦予的公信力更有說服力。只有具備良好的個人影響力,才能使管理者的表率作用和被管理者的效仿遵從內在地統(tǒng)一起來并構成管理體系的良性循環(huán)?!罢赫恕彼枷敕犀F(xiàn)代管理的理念,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人民警察形象的內涵應該是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忠于法律;業(yè)務精通、素質過硬;作風優(yōu)良、紀律嚴明;甘愿吃苦,樂于奉獻;儀容整潔、精神飽滿;執(zhí)法文明、服務熱情。目前有些民警在履行職權時以“管人者”自居,官僚習氣重,對待群眾態(tài)度差,辦事效率低,沒有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zhí)法,傷害了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感情。個別民警形象不佳,作風不正派,甚至有違法亂紀的現(xiàn)象,嚴重損害了人民警察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整體形象,給公安隊伍建設和公安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害。因此,警務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則,正人先正己發(fā)揮良好的言傳身教作用,打造良好的警務工作者形象,才能更好的樹人、正人。
參考文獻:
[1]趙道賢,胡蕓蕓,朱一村.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公安民警執(zhí)法理念轉變帶來和諧警民關系[EB/OL]. 大江網(wǎng)-新法制報,2008[2008-12-4].
http://jxfzb.jxnews.com.cn/system/2008/12/04/0100122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