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綿 紀亞洋 顧仁軍
(廣東鴻圖南通壓鑄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226300)
今年,筆者公司承接開發(fā)某汽車公司的一款乘用車發(fā)動機零配件——正時鏈條蓋(如圖1),此鏈條蓋用于2.0 和2.0T 兩款高性能發(fā)動機的裝配。為了節(jié)約產品開發(fā)初期的開發(fā)費用,客戶要求制作首版樣件。首版樣件主要用于發(fā)動機在開發(fā)前期性能測試、缺陷發(fā)現(xiàn)及驗證工件特殊特性,能為客戶端在產品開發(fā)初期節(jié)約開模、鑄造的費用,成倍降低開發(fā)成本,便于在新產品量產初期制定并確立最終工程標準及技術要求,也減少產品投產后的設計風險及成本。
對于首版樣件的加工,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工件的加工精度,二是如何防止工件加工后變形。起初,筆者公司工藝組在加工設計階段使用的材料是鋁型材6061 -T6,第1 次粗加工完成后發(fā)現(xiàn)工件平面度超出技術要求,達到0.8 mm。于是工藝組對加工工藝重新評審,更改為粗精加工:將工件粗加工完成后,預留余量進行精加工,結果,精加工完成后的平面度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超過了0.8 mm,達到了2.0 mm,工件平面度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圖紙的技術要求,無法滿足送樣。因此,工藝組針對工件加工后變形的原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產品變形的“罪魁禍首”是材料的內應力導致。那么,內應力是如何影響產品的平面度呢?原來,材料在加工之前沒有有效去除應力,加上工件在加工過程中,刀具與型材摩擦,摩擦產生的熱量使材料分子異?;钴S,分子在材料內部的劇烈運動使材料內應力聚增,在產品加工完成并松開夾緊機構后材料的內應力發(fā)生爆炸性釋放,最終導致產品變形。那么,如何解決因內應力導致的變形問題呢?一般去除內應力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淬火鍛造,另一種是靜置自然時效。很明顯,樣件不能進行淬火,而自然時效需要很長時間,無法按期完成訂單交付。
工藝組通過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6061 -T6 型號的鋁型材內應力較大,加工完后易變形。另外,由于6061 型材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鎂與硅,與鋁元素固溶并形成Mg2Si 相。如果在6061 鋁型材中加入一定量的錳與鉻,可以有效抑制材料中鐵元素在材料內部的活動,降低分子的活躍性,而T651 正是在T6 的基礎上進行熱處理預拉伸消除了材料的內應力,T651 中錳與鉻的含量遠遠超出了T6 的含量,雖然其強度比7 系鋁型材稍差,但其性能具有極佳的加工性能,6061 -T651 型材的可塑性、韌性可使該型材在加工后的變形極小。因此,工藝組決定用T651 替換原來的T6 型材,用6061-T651 鋁型材進行加工,果然不負眾望,樣件加工完成后,經(jīng)過專業(yè)儀器測量,工件的平面度穩(wěn)定在0.15 mm以內,而客戶圖紙要求的技術參數(shù)為平面度≤0.4 mm,達到了送樣要求。
此次首版樣件的最大外形尺寸為511 mm×310 mm×81.75 mm,鋁型材的規(guī)格為650 mm ×320 mm ×85 mm。鏈條蓋同其他汽車零件相比,因其產品結構較薄,加工時易變形,加工精度要求及裝配表面質量要求高。此樣件是發(fā)動機總成不可或缺的部件之一,有著嚴格的裝配尺寸要求和較高的形位公差精度。因此,對于此次首版樣件的開發(fā),也是一次較大的挑戰(zhàn)。
通過對樣件的結構及技術要求分析后,確定將工件分為3 道工序進行加工。
工序一:此鏈條蓋的關鍵部位在于孔的位置度,以及與缸蓋罩配合面F的粗糙度。所以我們將所有周邊過孔安排在同一工序進行加工,以保證位置度,而內腔部位只要裝配不干涉即可。故,這道工序采用立式加工中心(HASS VF3SS),主要加工內容為鏈條蓋內側與缸蓋罩的配合面F及周邊所有螺栓過孔。工件通過專用夾具固定在機床工作臺上,設定好工件坐標系,確定基準孔(如圖2),分為粗加工及精加工進行,而加工螺栓過孔時對其中用作下道工序定位的E、D兩孔(圖3)按定位孔要求(φ10+0.087+0.067mm)進行特別精加工,這樣既保證保證了孔的位置度,又保證了加工精度。
工序二:采用立式加工中心(HASS VF3SS),典型的一面兩銷(固定銷)定位夾緊方案,以工件F基準面及D、E兩孔(2 -φ10+0.087+0.067mm)作為定位孔(如圖3),對產品背面外形、油封孔、張緊輪螺栓過孔、缸蓋罩密封面等部位進行精加工。在整個加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工件在粗加工完后,需從夾具中取出,清理干凈夾具及工件上粘附的鋁屑。防止鋁屑造成的壓傷,另外需檢查F面平面度,如平面度>0.4 mm 則報廢停止加工。
工序三:采用立式加工中心帶A軸回轉的橋式夾具,夾具結構同工序二一樣,采用典型的一面兩銷(固定銷)定位夾緊方案,以工件F基準端面及B、C基準定位銷孔2-φ5.95+0.087+0.067mm 實現(xiàn)定位(如圖2)。A軸回轉+90°,加工3-M12 以及4-M6 側邊螺孔(如圖4)。
加工設備的選擇:3 道工序的機床全部選用美國產HAAS VF3SS 立式加工中心,機床數(shù)控操作系統(tǒng)為HAAS 專用的操作系統(tǒng),主軸采用12 000 r/min 的有色金屬切削專用主軸,X/Y/Z運動行程為:1 016 mm/508 mm/735 mm,機床工作臺尺寸為:1 219 mm ×457 mm,X/Y/Z定位精度±0.005 0 mm,重復定位精度±0.001 5 mm,夾具轉臺選用HAAS HRT310 規(guī)格(夾具不一定選用轉臺,我們選用轉臺的目的是為了量產做準備)。
工藝關鍵點及難點:該工件的加工難點主要是加工后產品易變形,工藝的關鍵是工藝的流程安排、刀具的定制及重要尺寸的保證。油封和銷釘孔使用了復合成型刀具,且精加工刀具全部采用PCD 鏜刀和鉸刀,這樣的刀具設計大大提高了工件的表面質量及產品精度。
此次首版樣件的制作面臨了技術上的諸多挑戰(zhàn),典型的技術難點如表1:
表1 典型的技術難點
在新產品開發(fā)中,樣件制作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樣件制作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客戶對公司技術資格的初步評定。此次加工該鏈條蓋,工藝組本著認真、執(zhí)著的科學探索精神對加工工藝不斷研究、優(yōu)化,最終提前完成了樣件加工,達到了客戶要求,并完成送樣。通過此次樣件制作,筆者團隊也對首版樣件的加工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利用刀具、夾具、加工路徑的優(yōu)化,達到了節(jié)約成本的目的,用最少的成本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利益。在未來,我們將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并與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