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程改革以來,教學策略的研究成為廣大歷史教師追求的目標。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在教學中轉變教學理念,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和策略。針對歷史教學實際,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提出了幾點教學觀點和認識。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策略;探討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與歸宿,因此,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正是當前我們的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在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改革教學方法,構建先進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
學生在課堂上首先接觸到的是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在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教學的呈現方式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包含大量高科技技術。作為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拓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謂科學化教學,是指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實現知識與結論形成過程的有機結合,不再讓學生單純地記憶和存儲歷史知識,而是使他們明白知識是怎樣形成的,同時為學生留下較大的思維與想象空間。例如,在教學“洋務運動”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留出思考空間,引導學生自己談談對洋務運動的看法和評價。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結合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得出相應的歷史結論,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翻閱資料得出答案,體現了歷史教學的開放性。在現行的歷史教材中,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有很多,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自主分析問題,以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要求:“教師智慧地教,學生智慧地學?!睆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全面發(fā)展。當代中學生在獲取知識時,具有多渠道性和多元化等特點,所以,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轉變角色定位,充當學生的朋友與向導,將教學過程變得輕松、活躍,真正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首先,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其次,要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以此為載體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更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內在動力,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人格與人品,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他們自我完整、自我成長的發(fā)展歷程。
三、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是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這是與新課改教學理念格格不入的,這種評價方式只能激勵個別學習好的學生,而會壓制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歷史的熱情,所以,教師要貫徹新課改教學理念,構建完善科學的評價機制,不全以成績高低作為最終的評價標準,要以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作為考核參照,包括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歷史綜合實際應用能力。考試只是考核的一種手段,分數也只是學生優(yōu)異程度的一個參考指標,與其考查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不如把考試改為答辯辯論,展現學生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鍛煉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潛能,讓大多數學生擁有展現自我的機會,收獲成功與喜悅,建立自信心,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此外,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也應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問題,作業(yè)可以分為基礎、發(fā)展、創(chuàng)造三個層次,要求成績較差的學生全部完成基礎目標,努力實現發(fā)展目標;要求成績中等的學生必須完成基礎目標,實現發(fā)展目標,并努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要求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在完成前兩項目標的基礎上,學會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從更高層次上提升自我。
總之,課堂不但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平臺,因此,優(yōu)化教學是廣大教師不斷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只有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加強探索和研究,才能提高歷史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好地追尋歷史足跡,積極探索發(fā)現歷史背后的真相,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惠英.關于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J].寧夏教育科研,2007(1).
[2]沈詠梅.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實現歷史教學新飛躍[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8).
[3]王福明.讓歷史課活起來:對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的幾點淺見[J].教育革新,2007(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眾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