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古怨》之審美賞析"/>
王 譞
(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83)
琴歌一曲古怨長
——姜夔《古怨》之審美賞析
王 譞
(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83)
姜夔的琴歌《古怨》是姜夔作品中唯一一首琴歌作品,形式和內(nèi)容有別于其他形式的曲辭,有著獨特的審美特點。此琴歌用的是側(cè)商調(diào),調(diào)式古老流美,旋律古雅悠長。琴歌曲詞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有著煙霧迷津中的蒼??~緲,黍離之悲哀婉凄涼,野云孤雁的清空灑脫等審美特點。這些特點與作者的身世和所處環(huán)境相關(guān)。此外,作品中雙關(guān),隱喻,用典等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此琴歌抒發(fā)了作者對身世凄涼,世道變遷,家國破碎的感嘆。
姜夔;古怨;審美賞析
日暮四山兮,煙霧暗前浦。將維舟兮無所。追我前兮不逮,懷后來兮何處?屢回顧。
世事兮何據(jù),手翻覆兮云雨。過金谷兮花謝,委塵土。悲佳人兮薄命,誰為主。豈不猶有春兮,妾自傷兮遲暮。發(fā)將素。
歡有窮兮恨無數(shù),弦欲絕兮聲苦。滿目江山兮淚沾屢。君不見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飛去。
姜夔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是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姜夔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通音律,講究律度,多自制曲,且格高韻響,諧婉動聽,他的17首詞自注工尺旁譜,是研究宋代詞樂的珍貴資料。琴歌《古怨》出自《白石道人歌曲》,是作者按照七弦琴演唱伴奏的風格而創(chuàng)作的,標記的是減字譜。此歌作為整部歌曲集中唯一一首琴歌,它的形式和內(nèi)容有別于其他曲辭,可見姜夔對此作的用心之深?!豆旁埂纷饔谀纤蔚那爸衅?,此時正是國家動蕩,戰(zhàn)亂頻繁之際。作者借此琴歌抒發(fā)了對身世凄涼,世道變遷,家國破碎的感嘆。其哀婉深沉的韻律,恬淡如畫的意蘊,迷離幽怨的情感,數(shù)百年來牽動了無數(shù)騷人墨客的情懷,是一篇能夠充分體現(xiàn)姜夔詞作審美特征的作品。下面是對此琴曲審美特點的賞析。
題名“古怨”二字源于唐人孟郊的《古怨別》,《古怨別》是唐代詩人孟郊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描繪了一對情侶難分難舍、纏綿悱惻的情狀。作者借用這一題名一發(fā)懷古幽情。琴歌《古怨》是用七弦古琴彈奏的。古琴是傳遞歷史情感的一種特殊樂器,“由于所使用的木料和特殊的制作方法,其音色本來就較其他樂器古樸,蒼勁,低沉,渾厚,具有歷史風韻?!保?]因而古琴樂的特質(zhì)在于能夠瞬間浸染人們的內(nèi)心,讓內(nèi)心與自然融為一體,以超凡的心靈去感知宇宙那浩然蒼茫的博大,感悟人世的滄桑之變。在用調(diào)方面,《古怨》用的是側(cè)商調(diào),有關(guān)這個調(diào)式,姜白石在《側(cè)商調(diào)序》中說:“側(cè)商之調(diào)久亡,唐人詩云:‘側(cè)商調(diào)里唱伊州’。予以此語尋之,伊州大食調(diào)黃鐘律法之商,乃以漫角轉(zhuǎn)弦,取變宮、變徵、散聲,此調(diào)甚流美也……然非三代之聲,乃漢燕樂爾?!保?]即作者是從唐人的詩句得到啟發(fā)而在古琴上調(diào)出來的,他認為是“漢代燕樂”調(diào)并且聲律是流美的。當代學者陳應時認為“側(cè)商調(diào)”是以黃鐘均之商為主音的太簇均之宮和仲呂均之羽同主音交替調(diào)式。[3]姜夔有意啟用了這樣一個復古的調(diào)式,這與作品的懷古題材是相合的。由此可見無論從樂器的選擇上,還是調(diào)式的運用上,作者都經(jīng)過了一番思索,這樣就把懷古這一題材表現(xiàn)得充分而完整。
作品以一段低回婉轉(zhuǎn)的間奏開始,一如作者一聲凄楚的長長的嘆息。整首琴歌在這樣的一聲嘆息聲中展開了:日暮夕下,山巒靜靜聳立,煙霧蒙蒙的江面上,一葉扁舟徐徐劃過,姜夔站在小周上負手凝望。渾雅厚實的按音是古琴曲的主音,清脆靈動的泛音和余音繚繞的主音點綴于其間,這就使得整個曲子的音色變得豐富起來。多種音色虛實相間,如一位滿懷幽怨與智慧的老者,置身于曠野之中,把歷史的盛衰滄桑向世人娓娓道來,如泣如訴。
與古調(diào)聲律相合的是曲辭的騷體結(jié)構(gòu),“兮”字穿插句中,這樣就自然地把聲音拉長放緩,從而進一步突出了抒情特性。其“憂愁幽思,怨憤深婉”的美學特質(zhì)也進一步體現(xiàn)出來。此時姜夔的苦悶與屈原是相似的,所以在文學體式上也進行了追隨。
整部曲子節(jié)奏均勻舒緩,如涓涓的溪水從歷史的河床上靜靜流過,沒有停頓,沒有湍急,始終是從容平和,源遠流長的態(tài)勢。旋律婉轉(zhuǎn)幽怨似作者的一聲聲渾厚而悠長的嘆惋,穿透歷史的長空。作者嫻熟地運用七聲音階和半音,使曲調(diào)顯得婉轉(zhuǎn)曲折,古雅恬淡,一種對人生思索和對歷史的審視之感油然而生。
伴隨著古靜悠長旋律的是琴歌的歌詞。此首琴歌的歌詞與琴曲巧妙地配合,完美而統(tǒng)一地傳達了作者的情感,表現(xiàn)了作品的審美風格。歌詞的開篇是一幅煙雨蒼茫的自然風景:“日暮四山兮,煙霧暗前浦”。這是一幅撩人愁思的自然風光,傍晚昏黃的太陽漸漸落入山間,周圍的山峰浸在金色慘淡的日光之中。天色漸漸變深了,江水靜靜地流淌著,蔥翠的青山,幽邃的林木在暮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xiàn)。江邊煙霧迷蒙,隨著夜色的降臨,變得更加迷離深沉。這朦朧之景將作者的惆悵與自然的惆悵融入其中,讓作者的心更加彷徨,而失去方向。這句話寫景自然如畫,行文簡潔而沉緩,絕類一篇山水小品。此時作者乘一葉孤舟順江飄過,望著茫茫江水,深深暮色,一種壓抑感讓作者透不過氣來。輕舟在水上搖漾,溪水流向遙遠的天邊,天與水一樣地悠遠。但見晚霞從遠遠的峰巒中間升起,落日余光映著回曲的溪水流向遠方。那越來越深的暮色,那無邊無際的空間,那深沉的寂靜,不知不覺地給人的心理造成一種重壓,使人感到孤獨。舉目四望,哪里有讓船??康牡胤??好讓作者的心也靠一靠岸。結(jié)果卻是:“將維舟兮無所”。由以上的實景引發(fā)了作者的感慨:“追我前兮不逮,懷后來兮何處?屢回顧?!蔽襾碜院畏接謱⑷ハ蚝翁?,這樣的迷茫使我頻頻回首。此句運用了雙關(guān)手法,表面上是說在水中行舟不知所往,實際上卻是詩人的心無處安放,他回顧逝去的歲月,可如水流逝般的歲月是不可能追回的;暢想他未來的路途,卻更加迷茫。在他內(nèi)心一次又一次地追問中卻找不到答案,人世間的路尚且如此,家國的前路又何在?
到此為琴曲的第一部分,述說作者在暮色江邊落寞的情懷??臻g的哀婉凄迷引發(fā)了作者在時間上的感慨。在茫茫江上,小船沒有方向地隨水漂流著;在歲月的長河中,作者一如這葉孤舟迷茫地穿梭其間。這部分又是一幅朦朧的水墨畫。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一幅嫻靜安謐的山水畫,整個畫面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充滿了淡淡的哀怨,使人沉思其中。
姜夔多羈旅行役之作,作品中有許多與水相關(guān)的意象,多以江煙暮雨為審美對象,以孤寒縹緲之筆寫江浦迷津,傳達其內(nèi)心的迷茫與苦悶。作者的這種朦朧如水墨畫般的蒼茫之感,與他的身世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他在《除夜自石湖歸苕溪》一詩中曾說:“少小知名翰墨揚,十年心事總凄涼?!毕某袪c在《姜白石詞校注》中說:“白石四十多歲還考不上進士,一生漂泊江湖。龜蒙也終老布衣,自號‘江湖散人’。二人身世遭際頗相似,其脫離現(xiàn)實的生活也很相似。龜蒙所隱居的吳江又是白石來往蘇杭屢經(jīng)之地。有此生活因素,加之楊萬里對他的嘉獎和當時由江西派上窺唐詩的文學趨勢,于是形成了白石的詩風,饒有縹緲風神,而缺少現(xiàn)實內(nèi)容。”[4]詩風和詞風是相通的。身世和境遇直接決定了他的創(chuàng)作心理,而且這中迷離的情思,作者也曾深有體會,他在自度曲《徽招》的小序中曾說:“予每自度曲,吟洞策.商卿輒歌而和之,極有山林縹緲之思.伏角招 予欲家瀟而未得,作徽招以寄興”[5]。無論是他的【八歸·芳蓮墜粉】“渚寒煙淡,棹移人遠,縹緲行舟如葉”中的空寒之景,還是【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極】“漫暗水渭渭溜碧,飄零久,而今何意”的飄零之感,還是【清波引·冷云迷浦】“何時共漁艇,莫負滄浪煙雨”中的深長情意,都是這種縹緲風神的寫照。
也許正是這種縹緲迷離之感使得曲辭更加具有美妙奇幻的審美感受。正如繆鉞在《繆鉞說詞》中說:“若夫詞人,率皆靈心善感,酒邊花下,一往情深,其感觸于中者,往往凄迷悵惘,哀樂交融……故詞境如霧中之山,月下之花,其妙處正在迷離隱約。”[6]正是這種若隱若現(xiàn)的場景才能給予讀者無限遐思和美妙的暢想。
曲辭的第二段是作品的核心部分,作者在這里述說了“怨”的原因和內(nèi)容,情感的浪潮開始涌動?!笆朗沦夂螕?jù),手翻覆兮云雨”,人世間的事是那樣變化無常,時而風時而雨,總讓人捉摸不透。作者的嘆息打破了先前的平靜,之后的一句“過金谷兮花謝,委塵土”緊承上句的內(nèi)容抒發(fā)作者對古人的命運的嘆息?!敖鸸取睘榻鸸葓@,為晉代石崇的私家園林,石崇在《金谷詩序》中是這樣記載的:“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惫帕鱾饔惺缬诮鸸葓@宴請賓客,賦詩不成罰酒三杯的故事。金谷園曾是多么盛極一時的園林,可是園中的花也免不了凋落,最終掩埋于塵土之中。作者也有著濃厚的唐代情節(jié),這是他對擁有強大國勢的前朝的追憶,這種追憶與晚唐時的杜牧有著相似之處。杜牧曾作金谷園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痹诮鸸葓@里如落花飄零的佳人不就是綠珠么?在《晉書·石崇傳》記載:“石崇有妓名綠珠,美而艷,善吹笛。孫秀使人求之,為石崇所拒,孫秀矯詔收崇。崇正宴于樓上,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G珠泣曰:‘當效死于君前?!蜃酝队跇窍露?。”[7]于是作者進一步哀嘆:“悲佳人兮薄命,誰為主?!蹦窃?jīng)在園中美麗可愛的女子啊,只能似花般地凋落,對于這一生不幸的命運,有如之奈何呢?這樣的命運誰來主宰呢?一面是對佳人的嘆息,另一面則是對國家和人生的哀婉。讓我們再次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去,此時正是南宋的前中期,由于當時統(tǒng)治者的軟弱無能,屢遭外族侵略,國家內(nèi)憂外患國家蒙難,誰來拯救?難道這樣一個美好的家園也難逃隕落的厄運嗎?
“豈不猶有春兮,妾自傷兮遲暮,發(fā)將素。”難道再也沒有春天了嗎?不會的,春天總會年復一年地到來。然而這位佳人卻愈加憂傷起來:年年的春天是一樣的美好,而自己卻一天天地衰老了,在不知不覺間頭發(fā)已花白。“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睂τ诿篮脮r光的一去不回,作者發(fā)出了與劉若虛同樣的感慨。
此段作者感嘆世事的變化無常,運用金谷綠珠墜樓一典故,進一步地將落花與佳人聯(lián)系起來,給人以凄美飄零的意象,一如作者和家國的命運。由落花聯(lián)系到佳人,由佳人聯(lián)系到自身,再由自身想到了家國。正是這種凄婉的黍離之悲,使得哀怨的情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哀婉凄涼的黍離之悲成為作者畢生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南渡以后,國勢日非,白石目擊心傷,多于詞中寄慨……感慨時事,發(fā)為詩歌,便已力爭上游。特不宜說破,只可用比興,即比興中亦須含蘊不露,斯為沈郁,斯為忠厚。”[8]姜夔巧妙地借用古人的典故,將其對家國的哀婉嘆息隱含在對佳人的嘆息之中,從而使得作品所傳達出的情感亦實亦虛,似淺實深。
作品的第三段,琴曲到了尾聲,此時的琴調(diào)變得緩慢低沉了,然而作者的感情卻達到了高潮:“歡有窮兮恨無數(shù),弦欲絕兮聲苦”。歡樂美好的時光啊總有結(jié)束的時刻,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啊卻如江水般,一浪接著一浪的涌上心頭,無窮無盡。欲把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如絲般柔軟的琴弦也不堪承載我內(nèi)心的憂傷,在近乎絕斷的邊緣發(fā)出一聲哀響,那是作者苦楚的心聲啊?!皾M目江山兮淚沾屢。”望著故國大好河山,我的淚水如雨般灑落下來。這一句深刻表達個人對國土受侵凌的沉痛感嘆及無奈。而后緊接著說明了淚流滿面的原因:您看不到年復一年流淌的汾水嗎,曾經(jīng)漢武帝親臨,場面是多么壯觀啊,現(xiàn)在只有秋雁漸漸飛向遠方……有關(guān)汾水一說,最先出現(xiàn)于《莊子·逍遙游》:“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9]說的是堯治理天下的臣民使得天下的政局安定,之后到藐姑射的山上和汾水的北面拜訪了四位得道高人,從而悟出更為深遠的道理,從而忘卻天下。在這里堯訪汾水之陽而忘卻天下,影射了南宋朝廷在位無人的局面。之后《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載漢武帝元鼎元年:“及汾陽得寶鼎……藏于甘泉宮?!比撼颊J為:“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之所以與漢,乃漢寶?!保?0]武帝大喜,秋天親自到汾陰祭祀土神后土,還和群臣在船中飲宴賦詩,作秋風辭。在這里作者拿此時懦弱無能的南宋朝廷與當時意氣風發(fā)的漢武帝君臣作對比,其百感交集的復雜情緒便隱喻其中,失意之情難以言說。
這一部分的歌詞令人憶起唐代詩人李崤作品:“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不見至今汾水上,年年唯見秋雁飛”二首不同時代的作品都同樣反影作者對當時國家、民族受外侮侵凌的憂戚情懷,有異曲同工之妙。從一個側(cè)面能窺見姜夔的宗唐思想。最后一句以河邊秋雁作結(jié),給人以惆悵遙遠的意象。南北朝使人庾信的重別周尚書寫道:“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自由的雁兒是作者羨慕的對象,也是清空灑脫的象征。于是又一幅畫面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一位游子立在彌漫著濃重霧色的江上,駐目于高翔云天的雁群,那些雁兒愈飛愈遠,在天邊變成一個個小小的黑點,而終于消失,留下他一陣嘆息……盡管有惆悵,盡管有哀怨,姜夔在最后還是以灑脫的方式結(jié)尾了。正如張炎《詞源》所說的:“姜白石詞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11]而這種超然的灑脫之感正如陳廷焯所說的那樣:“如閑云野鶴,超然物外,未易學步?!保?2]汾水之上已是物是人非,繁華落盡,不識人間之愁的孤雁已灑脫得飛去了,留下的是作者揮之不盡的屢屢哀思念?!豆旁埂犯柙~從一開始的寫景起興到中間部分的情感涌動,再到最后一部分達到了悲怨的高潮,最后以清空灑脫的方式結(jié)尾,有著一唱三嘆,余音繞梁的韻味。
這首琴歌在即景起興中抒發(fā)著歷史的聯(lián)想與感慨,在關(guān)切國家的隱憂中交織著個人的失意的哀愁??芍^百感交集,愁緒紛亂。一個真正的詩人,在傷痛到絕望之時,除了揮淚,更會將這極度的憂傷融進生命之墨,然后醉意抒懷,任由筆墨肆虐癲狂?!豆旁埂纷屛覀兏锌牟恢皇亲髡咝殴P揮毫,即興度曲的才華,還有他憂國憂民的人格魅力。楊萬里稱其有“裁云縫霧之構(gòu)思,敲金戛云之奇聲”,是名副其實的。其古澹幽婉的曲調(diào)和清麗縹緲的曲辭,承載著作者對家國的沉思與哀嘆,將隨著歲月的腳步響徹歷史的長空。
[1] 劉承華.古琴的文化審美內(nèi)涵 [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2):34-37.
[2]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張奕樞刻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 陳應時.論《白石道人歌曲》集曲譜中的“調(diào)”[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1982(3):107.
[4] 夏承燾.姜白石詞校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7.
[5] (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張奕樞刻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 繆鉞.繆鉞說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7] (唐)房玄齡.晉書[M].行卷.北京:中華書局,1998:1008.
[8] (清)陳廷焯.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M].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18.
[9] 王世舜.莊子注譯[M].山東:齊魯書社,2009:7.
[10] (漢)班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34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97.
[11] (清)張炎.夏承燾校注.詞源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6.
[12] (清)陳廷焯.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M].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06.
So Much Sorrow in the Guqin Song:Aesthetic Appreciation to Jiang Kui’s Ancient Sorrow
WANG Xu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Jiang Kui’s Guqin song is the only Guqin song in Jiang Kui’s works,which Has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The melody of the song is old and pleasant-sounding.The lyric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re Dimly discernible,the grief to his country,free and silent.The song expresses the author’s sign to himself,the chang of times and the broken home country.
Jiang Kui;Ancient Sorrow;aesthetic appreciation
I 207.22
A
1671-7880(2012)05-0077-04
2012-05-12
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
王譞(1985— ),女,河北鹿泉人,北京語言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與審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