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春,李 瑾,孔 燕,張曉偉,李金泉,康 早
(1.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qū)農作站,浙江 嘉興 314051;2.嘉興市南湖區(qū)余新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浙江 嘉興 314009;3.嘉興市南湖區(qū)農機站,浙江 嘉興 314051)
隨著農業(yè)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及土地規(guī)模化承包經營的推進,嘉興市南湖區(qū)單季晚粳稻機械化插秧面積有了較快發(fā)展。但在示范推廣中還存在諸多技術問題,如播種期與秧齡不易掌握,產量不穩(wěn)定等。為此,于2009年設計進行了單季晚粳稻機插不同播種期與秧齡試驗,通過建模解析,明確播栽秧齡對其主要性狀及產量的作用效應,旨在為生產應用提供依據。
試驗于2009年在嘉興市南湖區(qū)余新鎮(zhèn)曹王村大戶陳錫根田中進行,前茬大麥,土質黃斑泥,肥力中 等,含 有 機 質 35.7 g·kg-1、全 氮 2.02 g·kg-1、 有 效 磷 9.6 mg · kg-1、 速 效 鉀116 mg·kg-1。
試驗每處理栽1塊田,面積334 m2以上,共栽12塊大田,不設重復。選用洋馬6行機栽,行株距30 cm×14 cm,栽23.8萬叢·hm-2,叢插3~4本。塑料機插秧盤育秧,每盤 (0.162 4 m2)播種0.15 kg。供試品種為中熟晚粳秀水114,單位氮肥總施用量241.5 kg·hm-2,施用比例基∶苗∶壯稈∶穗肥按3∶3∶2∶2進行,其它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相同。
定點調查,取樣10叢考查性狀,全田機收實割測產。
試驗結果的各項數據匯于表1。產量最高是5月28日播種,6月18日移栽的處理,為9 331 kg·hm-2。
表1 各處理的產量及性狀表現
表2 播種期秧齡與各目標性狀的回歸方程及顯著性
表3 播種期秧齡與各性狀及產量預測值
由圖1可見,3個播種期不同秧齡,以6月3日播種的產量表現最高,且不同秧齡的產量曲線相對平緩,變異系數 (3.15%)最小;6月9日遲播種的產量最低,且隨秧齡延長產量下降較快;5月28日早播種的產量表現相對較高,但短秧齡 (12 d)與長秧齡 (21 d)間產量差異極大,且與秧齡呈極顯著正相關 (r=0.990 8**)。從秧齡總體趨勢看,以15 d、18 d、21 d的產量均較高,但從產量的穩(wěn)定性看以15 d、18 d的較好,變異系數(CV15=3.01%,CV18=3.66%)最小。
圖1 不同播種期、秧齡與產量的關系
據此,可按二次方程求極值,導出最適播種期、最高期望產量,并可確定最適機栽期。由表4可見,從高產要求,早播早栽應適當延長秧齡,隨著栽期的推遲,播種期應延遲,最適秧齡應逐漸縮短。
表4 不同秧齡下的最適播 (栽)期及最高產量
單季晚粳稻機插秧的播種期與秧齡,顯著影響分蘗、株高、齊穗期、有效穗、每穗總粒數和產量,但對結實率和千粒重的影響不顯著,其中對株高、齊穗期、有效穗和產量的影響存在顯著的交互效應。
播種期、秧齡與最高苗、株高呈顯著負相關,與齊穗期、有效穗、穗總粒數呈顯著正相關。其中,除最高苗、穗總粒2個性狀規(guī)律性較強外,其余株高、產量等4個性狀的效應較為復雜。從總體趨勢看,早播 (5月28日)的適當延長秧齡 (21 d)、遲播 (6月9日)的縮短秧齡 (12 d),及平均秧齡15~18 d的其綜合性狀均較好。
本區(qū)單晚粳稻機插栽培,早播早栽易獲高產,但早播早栽的秧齡宜適當延長,隨播栽期推遲,最適秧齡應逐漸縮短[6-7]。6月上旬栽以21 d秧齡的產量最高,6月中旬栽以18 d秧齡為最適,6月下旬初栽以15 d秧齡為好,6月下旬栽以12 d秧齡的為宜。
[1]茆詩松,丁元,周紀薌,等.回歸分析及其試驗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191-219.
[2]蕭 兵,鐘俊維.農業(yè)多因素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22-361.
[3]陳同前,楊安忠,劉春盛,等.秧齡對水稻分蘗成穗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4):64-66.
[4]孫永中.水稻機械化規(guī)范化育秧技術要點[J].山東農機化,2009(6):14-14.
[5]周仁漢,金巧玲,鄭華萍,等.機插常規(guī)稻不同播種期對產量的影響[J].上海農業(yè)科技,2009(2):37-37.
[6]武豐.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育秧要點和注意事項[J].農家之友,2009(13):32-33.
[7]譚敏.我國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的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yè)科學,2009(6):255-25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