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通過不可逆地抑制體內(nèi)環(huán)氧合酶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自1985年起被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應用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強化,防患于未然,預防性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越來越多。很多中老年人為了預防心梗、腦梗,自行長期服用此藥。這種行為合適嗎?
四十年前民間就流傳著“頭痛發(fā)燒,阿司匹林來一包,一包不好就再來一包”。阿司匹林曾經(jīng)與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譽為20世紀世界三大經(jīng)典藥物,是藥物創(chuàng)造史上的奇跡。1950年,阿司匹林以“銷量最好的止痛藥”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1898年,德國化學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的化學名)。次年,德國拜耳公司開始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阿司匹林,并將其推向市場。阿司匹林因其良好的解熱、鎮(zhèn)痛療效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常用的藥物之一。此后,因為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廣泛應用,阿司匹林逐步被推向神壇。然而阿司匹林是一把“雙刃劍”,它的使用也伴隨著一些潛在的副作用和風險。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胃腸道反應。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癥狀;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胃炎或胃潰瘍,甚至引起胃出血。②過敏反應。在水楊酸解熱鎮(zhèn)痛藥物中,阿司匹林最容易發(fā)生過敏反應,具有很強的抗原性;敏感人群哪怕是小劑量服用也會引起過敏,造成皮疹、剝脫性皮炎,誘發(fā)哮喘,等。嚴重的過敏反應可能導致支氣管痙攣、急性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等。③肝腎功能損傷。因為阿司匹林需要通過肝腎代謝,長期使用可能會加重肝腎負擔,導致肝腎損傷。原有肝腎疾病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使病情進一步惡化。④血小板減少和血液系統(tǒng)問題。阿司匹林可能影響血小板功能,導致血小板減少,增加出血風險;還可能引起貧血、白細胞減少等血液系統(tǒng)問題。⑤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大劑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出現(xiàn)頭痛、眩暈、耳鳴、出汗、精神錯亂等癥狀,稱為水楊酸反應。⑥消化道出血。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風險,表現(xiàn)為黑便、嘔血等癥狀。⑦瑞氏綜合征。這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特別是在病毒感染后使用阿司匹林時。癥狀包括嘔吐、意識障礙、呼吸困難等。⑧其他少見副作用。包括水腫、耳鳴、聽力下降、視力模糊等癥狀。
2020年《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推薦年齡40~70歲人群,沒有冠心病、腦梗死或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嚴重頸動脈或下肢動脈狹窄,但是存在以下7項中的3項或以上的因素者:高血壓、糖尿??;血脂異常(TC≥6.2毫摩爾/升或LDL-C≥4.1毫摩爾/升或HDL-Clt;1.0毫摩爾/升);吸煙、肥胖(BMI≥28千克/米2);早發(fā)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在50歲以前發(fā)生了心腦血管?。?;冠脈鈣化評分≥100或非阻塞性冠脈狹窄(lt;50%),可以考慮使用低劑量腸溶性阿司匹林進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有關共識建議阿司匹林用于一級預防的劑量為75~100毫克/天。啟動阿司匹林治療前盡量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這樣能夠同時兼顧效果與安全性。
①年齡gt;70歲或lt;40歲的人群。②高出血風險人群。包括未控制的高血壓;有胃腸道出血、消化道潰瘍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未根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風險的其他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糖皮質(zhì)激素、非甾體抗炎藥物);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肝病或慢性腎病4~5期等。③經(jīng)評估出血風險大于血栓風險的患者。
阿司匹林腸溶片是當前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藥物,但應當正確使用,不要盲目自行決定是否服用及服用劑量。判斷是否適合服用阿司匹林,需要綜合考慮個人的健康狀況、病史以及潛在的風險和獲益,請務必在做出任何決定之前咨詢心血管??漆t(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