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術酒吧”在年輕群體中悄然走紅,“學術”和“酒吧”這兩個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要素,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去過現(xiàn)場的網(wǎng)友紛紛表示很愛這種自由的文化氛圍,“我在酒吧聽社會學講座”“在bar里搞學術你敢信”“學術配酒,一喝就有”等帖子在社交媒體上收獲大量的關注和點贊。
學術酒吧,指的是在酒吧里組織的非正式學術討論,它的特色就是將學術講座和酒吧文化相結(jié)合,吸引人們來共同參與、學習和研討。而公眾關注的焦點則是,“學術”和“酒吧”這兩個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要素,是否真能有機地融合到一起。
身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多元。這也意味著,如果單論學習的效率,或許線上的講座遠比線下的活動來得高??墒?,虛擬空間里的活動再怎么精彩,也無法為參與者帶來真正的在場感與陪伴感。來到現(xiàn)場的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呈現(xiàn)自己的存在感,比如向主講人提問、與主講人互動、與現(xiàn)場其他人互動。正如有網(wǎng)友所言:“如果這個講座是在線上進行的,那我可能都顧不得去看?!?/p>
可是,即使是在線下辦講座,可以選的地點那么多,為什么偏偏要在酒吧?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學術研究固然是嚴肅的,但不是不能在輕松、愜意的環(huán)境中進行。酒吧特有的“松弛感”恰恰匹配了當下年輕人的心態(tài)——在工作和學習中要努力、奮進,但也要講究一張一弛、勞逸結(jié)合。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收獲一份難得的輕松,這或許就是“學術酒吧”受到一些年輕人喜愛的重要原因。
(摘自《光明日報》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