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指口頭表達自己的所學(xué)、所感、所想、所悟,繪就一張張溝通交流、協(xié)商合作的藍圖;“行”指實際的行動、具體的實踐,搭建一塊塊成就自我、發(fā)展社會的基石。靜思之,我們既要善于言,也要敏于行。
首先,我們要善于說出什么樣的語言?司馬遷說“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言語若是從勇士、謀士、志士的嘴里說出,那么它會是足智多謀的,可以化解危機、伸張正義、以柔克剛、保護國家。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救國難,外交語言的魔力無窮,詞典中也有很多褒義詞,如口若懸河、舌戰(zhàn)群儒、一言九鼎等。此外,范仲淹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選擇打破沉默,發(fā)出正義之聲、真理之言。我們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說一些溫暖真誠的語言,“良言一句三冬暖”,讓身邊人沐浴著語言的春風(fēng),從心底萌生出無限的希望。我們還可以與自己對話,不斷用語言激勵自我,抵達理想的彼岸。
若是“言義而弗行”,只愛說假、大、空的話,且眼高手低,沒有實際行動,可以嗎?答案是否定的?!按笱圆粦M,則無心為志”,孔子認為夸夸其談具有消極功能,會讓個體沒有心思追求高遠的志向,一味地消磨斗志;冰心也說“言論的花兒開得愈大,行為的果子結(jié)得愈小”,若是我們只空談、不行動,會讓人生看似華麗鮮艷,實則一無所獲。如,趙括紙上談兵,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墜,在實戰(zhàn)中卻一敗涂地。又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一句,強調(diào)只言語而不行動,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動是不可或缺的,是我們拾級而上的基礎(chǔ),是突破人生局限的最佳方式。那我們需要怎樣行動?當(dāng)然是應(yīng)該積極主動,敏捷高效,不拖延不敷衍,持續(xù)努力,將言語迅速轉(zhuǎn)化為實際,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wù)。
總之,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嘴上講著合乎道義的話,而且能身體力行去實踐的人,才是國家最值得珍視的寶貝。吾輩青年要始終重視言與行的不同作用,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既要善于言談,發(fā)揮言辭的魔力;也要敏于行動,成為行動派。
我們?nèi)魧嵲谧霾坏较衤勔欢嗄菢油瑫r兼顧言與行,成為“口的巨人,行的高標(biāo)”,那也要如孔子所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少夸張地言語,多敏捷地行動,讓行動勝于言語。
作者簡介:
曹桓睿,男,作者單位:北京市第142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