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地攤聽起來簡單,但在比利時卻是一個搶手的職業(yè)。比利時人熱愛擺地攤,攤位更是一位難求,有些位置較好的露天市場預(yù)約已經(jīng)排到了一年以后。在圣·嚴斯廣場的周六跳蚤市場上,一個2米長、5米深的攤位,押金15歐元,租金則是每米2歐元,時間是周六早晨的8時到傍晚5時半。走入rommelmarkt跳蚤市場,會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寶:二戰(zhàn)時期的勛章、冷戰(zhàn)時期的書籍……
對于高稅收的比利時來說,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開自己的店鋪,擺地攤對于很多人來說既是無奈之舉,也是謀生之路。由于比利時不同區(qū)域、不同時間都有自己的露天市場,因此很多人在比利時以擺攤為生。他們開著自己的貨車,從城市到農(nóng)村,他們不停地尋找預(yù)約地點,從春到冬,讓自己的游動攤位,延續(xù)下去。對于外來移民來說,在比利時站住腳跟,擺地攤是首選。
為什么比利時人愛逛地攤?首先一點在于便宜。比利時作為歐洲稅收最多的國家,物價也很高,而擺地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需要報稅,你只需要告訴攤位組織者時間和地點即可,因此比利時的地攤也就成了嚴苛法律下的漏網(wǎng)之魚,特別是服裝和電器。
當(dāng)?shù)厝税V迷于露天市場的另一個原因,就在于露天市場的趣味性。在安特衛(wèi)普的集市上,摩洛哥卷餅總是排著長長的隊;只需要15 歐元,人們就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羅馬尼亞大肘子;新鮮的羊奶酸奶也總是一早就會售罄,華人們則會去布魯塞爾的牛市,只花1歐元,就搶到三文魚魚頭拿回家煲湯。
逛地攤,儼然是比利時人的家庭團建、露天派對。
(摘自《看世界》 范一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