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研究對于大學生和高等院校而言都有時代性意義和戰(zhàn)略性地位,目前大多數研究采用描述性、歸納演繹的質性研究方法對“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較少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有效梳理。CiteSpace可視化分析作為分析某領域研究現狀最為常見的量化研究方法,對于“課程思政”研究現狀與未來研究趨勢的分析具有可行性?;诖耍訡NKI數據庫中的核心期刊、CSSCI、CSCD收錄的1189篇文獻為樣本,以“課程思政”為研究主題,利用CiteSpaceⅤ軟件對近5年來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現狀、熱點、前沿及發(fā)展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表明:“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的作者多且分散,高產作者少,核心科研機構主要集中在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類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但在跨界合作等方面還需要改善,研究者們重點關注的內容主要有課程思政基礎性問題探討、課程思政建設關鍵節(jié)點與著力點、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各學科協(xié)同育人機制、育人模式與實施路徑等5個方面。
關鍵詞:課程思政;CiteSpace;可視化;知識圖譜
引言
課程思政建設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點領域,立德樹人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梢?,課程思政對于高等教育辦學目標的實現具有奠基性意義,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在理論上也應成為近年來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點。伴隨著課程思政的重要性逐漸凸顯,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逐年增加,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達到了空前的熱度。基于此,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的梳理顯得尤為必要,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目前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的現狀、熱點以及未來趨勢,對于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課程思政”研究對于大學生和高等院校而言都有時代性意義和戰(zhàn)略性地位,就大學生而言,“課程思政”研究為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指引和支撐;就高等學校而言,“課程思政”研究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的重要舉
措[1]。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思政教育必須堅持以課程思政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核心平臺,確保學生能夠在不斷學習和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長。自2017年以來,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在國內高水平核心期刊,但既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采用描述性、歸納演繹的質性研究方法,鮮有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有效梳理。因此,本文正是基于CiteSpaceⅤ軟件系統(tǒng)分析中國知網文獻庫中關于“課程思政”的收錄于北大核心、CSSCI、CSCD三大類期刊的文獻,以期通過量化的研究方式揭示該領域文獻中隱藏的重要信息和內在聯系[2]。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工具
(一)數據來源
根據研究需要,以CNKI數據庫中的核心期刊、CSSCI、CSCD為數據來源,檢索時間跨度為2017—2021年。以“課程思政”為主題詞,文獻收集截止時間為2021年10月1日,共檢索到文章1393篇。為了最大限度保證學術性,本研究剔除了卷首語、資訊、會議通知、新聞報道等非學術性研究文獻,最終篩選得到的研究樣本文獻共1189篇。
(二)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運用CiteSpace可視化和Excel數據統(tǒng)計兩者相結合的研究工具進行。CiteSpace可視化分析是新興的研究方法,不僅能揭示知識來源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能夠全面展現某領域的知識結構關系與演進規(guī)律。借助CiteSpaceⅤ5.6.R5可視化軟件,在發(fā)文量、作者、機構、研究力量、關鍵詞、突發(fā)詞等方面,對近16年國內課程思政研究進行分析,繪制科學知識圖譜。與此同時,運用Excel數據統(tǒng)計軟件做輔助計算。
三、課程思政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發(fā)文量時間分布特征分析
自2017年知網數據庫刊載國內首篇高質量“課程思政”研究學術論文以來,雖研究起步較晚,但迄今為止,課程思政相關主題研究的高水平核心學術論文已達到1189篇。2017年只有18篇,到2021年飛速增長至546篇,且有還在不斷增長的趨勢。
究其原因是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必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中,應以新時代新時期歷史使命為根本遵循,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堅持系統(tǒng)思維和問題導向,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類各門課程中,實現每節(jié)課都有滲透、每堂課都有體現的根本要求,點對點、面對面做好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課堂、進課堂。
(二)研究作者分析
課程思政研究作者的知識圖譜分析,有助于透析該領域內研究作者的情況,也有助于了解課程思政研究作者與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將符合條件的樣本文獻錄入CiteSpaceⅤ軟件中,控制界面勾選研究作者(Auther)并運用路徑算法(Pathfinder),并對相關閾值進行調整,最后命令軟件進行執(zhí)行,從而繪制出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作者知識圖譜。結合研究作者圖譜和發(fā)文量統(tǒng)計二者的結果,發(fā)文量前10名的作者總共發(fā)表了37篇文章,僅占文獻總數的3.11%,說明該領域研究的作者人數較多且分散,高產作者的發(fā)文頻次不高,只有北京聯合大學的韓憲洲和武漢體育學院的趙富學論文超過5篇。作者與作者之間的合作網絡情況分析結果表明,作者之間的圖譜節(jié)點數為(N=180)、連線數為(E=84)、密度僅有(Density=0.0052),合作關系較為松散,合作程度低,大部分學者都是在各自領域孤軍奮戰(zhàn),校際的合作更是少之又少。
(三)研究機構分析
對國內相關的研究機構進行分析,對于了解該領域研究機構的狀況以及該領域研究的主要力量均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對于分析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參考內容。通過運行CiteSpace軟件繪制科研機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控制面板中勾選機構(Institution),其他選擇項分析與作者合作分析原理相同。經分析可知:(1)核心科研機構主要集中在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類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其中,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科技大學、西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研究機構排名靠前,在本研究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科研機構在跨學科、跨領域、跨單位、跨區(qū)域合作等方面還有待改善,科研機構之間在課程思政領域內的相互合作,不僅助推研究的深入與加速成果的產出,還有助于推動今后課程思政研究的發(fā)展與學術繁榮,有利于課程思政研究領域成果的進一步產出,進一步豐富課程思政理論研究成果。
(四)研究熱點與展望分析
1.關鍵詞與時區(qū)視圖分析
核心關鍵詞是對研究主題的概括以及對文章核心內容的提煉[3]。對核心關鍵詞的分析,有助于分析研究主題的趨勢走向等,是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分析發(fā)現:(1)頻次上,課程思政(655)排名第一,其次分別是思政課程(142)和立德樹人(124);(2)中介中心性上,課程思政(0.51)居首,其次分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25)和思政課程(0.23);(3)立德樹人、協(xié)同育人、教學改革、三全育人、價值引領、高職院校、實現路徑等是核心關鍵詞共線網絡中的重要節(jié)點,這充分說明我國課程思政的研究指向是探討如何實現“立德樹人,為國育才”,如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使課程思政研究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效度;(4)課程思政研究重點關注的內容主要有基礎性問題探討,包括具體內涵和概念厘定;課程思政建設關鍵節(jié)點與著力點;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各學科協(xié)同育人機制;育人模式與實施路徑等[4]。
2.課程思政研究的突現詞分析
基于核心關鍵詞、詞頻分析、中心性分析和時區(qū)視圖的分析,借助Cite Space V對將近5年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突現詞(Burst)進行分析,以直觀的形式對課程思政的研究熱點與前沿進行解析。
分析發(fā)現,我國課程思政的研究熱點主要有協(xié)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論課、教書育人、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新時代、同向同行、生態(tài)文明和“課程思政”11個突現詞。這些突現詞的突現節(jié)點越多,表明活躍程度越高。
(1)新時代、協(xié)同育人和同向同行
新時代課程思政題中應有之義是回應“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時代之問,它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深度挖掘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加強頂層設計,使課程思政建設有據可依,體系內涵不斷豐富,形成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的一體化“大思政”格局,從而最終達到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⒅泻弦?、全面發(fā)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3個突現詞在未來將會一直是課程思政的研究核心,這也符合系統(tǒng)性發(fā)展要求和思維的要求。
(2)教學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
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到,“各類學科要根據自身學科專業(yè)特色和優(yōu)勢,深入挖掘提煉專業(yè)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擴展專業(yè)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及專業(yè)、行業(yè)、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模式轉換和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1.由于國家的高度重視,近5年我國高質量“課程思政”研究的年度發(fā)文量增長迅猛,且還在不斷地快速增長。
2. 結合研究作者圖譜和發(fā)文量統(tǒng)計二者的結果,發(fā)文量前10名的作者總共發(fā)表了37篇文章,僅占文獻總數的3.11%,說明該領域研究的作者人數較多且分散,高產作者的發(fā)文頻次不高,并且合作關系較為松散,合作程度低,大部分學者都是在各自領域孤軍奮戰(zhàn),校際的合作更是少之又少。
3.從核心科研機構分析來看,主要集中在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類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其中,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科技大學、西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研究機構排名靠前,在本研究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在跨學科、跨領域、跨單位、跨區(qū)域合作等方面還有待改善。
4.在關鍵詞與時區(qū)視圖分析上:(1)頻次。課程思政排名第一,其次分別是思政課程和立德樹人;(2)中心性。課程思政居首,其次分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課程;(3)立德樹人、協(xié)同育人、教學改革、三全育人、價值引領、高職院校、實現路徑等是核心關鍵詞共線網絡中的重要節(jié)點。
5. 兩個研究熱點解析:(1)要牢牢抓住新時代課程思政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回應“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時代之問;(2)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模式轉換和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
(二)研究展望
課程思政相關研究都是學界重點研究關注的領域,但在研究內容、研究深度、研究廣度、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等上還有進一步優(yōu)化的空間。截至目前,高等教育領域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數量迅猛增加,并且接下來還有持續(xù)性增加的趨勢。鑒于課程思政研究的空前熱度,對于課程研究不僅僅只應該停留在數量層面,而應該更加追求課程思政研究的質量。課程思政研究現狀的分析有助于明晰目前課程思政研究的總體情況、熱點以及不足之處,對于提高課程思政研究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經過分析發(fā)現,現階段,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的作者較為分散,而且高產作者數量較少;機構間的合作也較少,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跨領域、跨機構的合作較少,這對于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質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縮小了課程思政研究的視野。
盡管近年來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呈現猛增趨勢,但是仍然有必要在多領域合作、多機構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讓研究質量和視野得以提升。今后科研人員可以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1)加強多元主體學術合作,提高課程思政研究的協(xié)同性;(2)加強研究方法的多樣性,重視定性與量化相結合;(3)加強課程思政研究的內容創(chuàng)新,堅持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課程思政是推動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師牢記為國育才重要使命的關鍵一環(huán),只有推動學科互動和資源融合,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才能真正全面促進課程思政的高質量建設,在課程思政上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結語
課程思政是將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體現在專業(yè)知識中,與專業(yè)知識有機融合的過程。課程思政對于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關鍵性作用。利用可視化分析對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經分析,近5年我國高質量“課程思政”研究的年度發(fā)文量增長迅猛,同時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對于研究現狀的分析,本研究展望了未來高校課程思政可能的研究趨勢,接下來高校課程思政研究或將持續(xù)成為研究熱點,需要更多高質量的有時代性意義的研究成果,為高校課程思政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高珊,黃河,高國舉,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05):70-75.
[2]孟慶瑜.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N].人民日報,2021-06-08(013).
[3]高鋒.我國警察類院校警務化管理的可視化分析研究——基于CNKI數據庫為來源期刊的量化分析[J].司法警官職業(yè)教育研究,2020,1(04):62-69.
[4]金一,王淑霞.基于CiteSpace的課程思政研究可視化分析[J].云夢學刊,2021,42(05):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