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毅 周瑩 李冠斯 席靜 魏霜 李志勇 林春貴
摘 要:中國和菲律賓均為水產大國,為了解兩國水產品中重金屬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現(xiàn)狀,促進兩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該篇論文通過研究中國標準GB 2762-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菲律賓標準GSCTFF《食品和飼料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標準》,得知中菲兩國在重金屬限量標準設定上存在以下3點差異:(1)重金屬種類和數(shù)量不同,我國比菲律賓多了砷、鉻、錫3個指標;(2)涵蓋的水產品種類不同;(3)重金屬的限量標準數(shù)值不同。最后從細化分類、完善修訂的科學依據(jù)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國水產品中重金屬限量標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菲律賓,水產品,重金屬,限量標準,對比分析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4.06.021
中國是水產品貿易大國,2022年水產品出口產值226.16億美元,同比增長4.62%[1]。作為東盟成員國,菲律賓是我國水產品的主要出口國,2022年我國出口菲律賓水產品產值達9.97億美元[2],占我國該產品出口額的4.41%。近年來,受到菲律賓當?shù)佤~類資源下降和普遍缺乏負擔得起的動物蛋白替代品的影響,菲律賓對進口水產品的需求逐年上升[3]。
根據(jù)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網的風險預警, 我國水產品出口時存在因重金屬殘留超標問題被境外官方扣留(召回)或通報的情況, 2022年共131批次水產品被通報,涉及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qū)[4]。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工業(yè)和生活排污、填埋場的浸出、暴雨徑流等活動使重金屬污染成為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5]與其他有機化合物的污染不同,水體中的重金屬元素不能被降解,且具有富集性,通過在藻類和底泥中積累并被魚類和貝類吸附,產生食物鏈濃縮,最終進入高等動物乃至人體中,危害巨大[6],日本著名的公害水俁病就是由于食用被甲基汞污染的魚引起的[7 ]。因此,通過完善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提高我國水產品品質以適應國外新的進口要求具有重大意義。
該篇論文通過對我國與菲律賓制定的水產品重金屬最大殘留量(maximum residues limits, 以下簡稱 MRLs)相關標準的比較, 為提高我國水產品品質,使其達到菲律賓有關重金屬最大殘留量的要求,減少由于相關標準及技術規(guī)范的不同而給我國水產品的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提供依據(jù)。并在此基礎上,對主要水產養(yǎng)殖國家進行了學習借鑒,以期為完善水產品重金屬污染控制標準提供參考。
1 水產品重金屬限量標準介紹
1.1 中國水產品重金屬限量標準
我國于2 0 22年7月28日發(fā)布了GB 2762-2 0 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8],并于2023年6月30起實施,此次標準修訂在GB 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及第1號修改單的基礎上,主要規(guī)定了食品中鉛、鎘、甲基汞、砷、錫、鎳、鉻、亞硝酸鹽、硝酸鹽、苯并 [a]芘、N-二甲基亞硝胺、多氯聯(lián)苯、3-氯-1,2-丙二醇等13項污染物的限量指標。其中:鎘、甲基汞、砷、鉻、鉛5項重金屬污染物設定適用水產動物及其制品的限量標準。
1.2 菲律賓水產品重金屬限量標準
我國是菲律賓水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之一,菲律賓于2 0 2 2年修訂并發(fā)布了菲律賓國家標準(PHILIPPINE NATIONAL STANDARD,下稱PNS)《食品和飼料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標準》(GeneralStandard for Contaminants and Toxins in Food andFeed—Product Standard,下稱GSCTFF) [9],該標準是對《食品和飼料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標準》CODEX STAN 193-1995(2016年修訂)的修改采用。本標準旨在為食品和飼料中適用于貿易的污染物和天然毒物的最大限量提供指導。主要規(guī)定了黃曲霉毒素總量、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伏馬菌素(B1+B2)、鉛、汞、放射性核素、三聚氰胺等13種污染物在食品和飼料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水平。其中針對鎘、鉛、汞3項污染物設定適用水產品的重金屬限量標準。
2 水產品重金屬殘留限量標準比對
2.1 重金屬種類比對分析
2.1.1 中國與菲律賓重金屬種類比對分析
重金屬的定義是密度在4 . 5 g / c m 3以上的金屬,如:鉛(Pb)、鎘(Cd)、鉻(Cr)、汞(Hg)、銅(Cu)、金(Au)、銀(Ag)等。一般而言,水產品中需要重點檢測的重金屬指標主要有鉛、鎘、總汞/甲基汞、總砷/無機砷、錫、鉻等,其中砷屬于非金屬,但常將其作為類重金屬加以考慮[10]。表1列出了截至2022年最新的中國標準與菲律賓通用標準中與水產品相關的重金屬污染種類。通過比對得出,中國標準限制涉及到的重金屬污染品種類比菲律賓通用標準多3種,且涉及的水產品種類更廣,鎘、鉛、汞是雙方都有關注到的重金屬污染物。
2.1.2 中國與菲律賓水產品中重金屬檢驗涉及的種類
相比之下,中國的水產品重金屬限量規(guī)定比較全面,兩方可比的重金屬限量中(鎘、汞、鉛),鎘和鉛的覆蓋比較類似,都是在魚類、非肉食性魚類、甲殼類、水產制品等方面有所規(guī)定,汞方面中菲兩國對肉食性魚類和水產制品均進行了規(guī)定,其余限量還涵蓋了水產動物及其制品、棘皮類、水產品罐頭等(詳見表2)。中國還對水產品中砷和鉻的限量指標進行了規(guī)定,反觀菲律賓,對水產品中砷和鉻的限量指標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中國限量對水產制品的覆蓋更加細致完善,而菲律賓限量只針對鳳尾魚干這一水產制品進行限定。出現(xiàn)此規(guī)定檢驗食品種類的差異,與地區(qū)重金屬污染來源不同和地區(qū)飲食差異有關,對于中國重金屬有覆蓋而菲律賓未進行規(guī)定的水產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在進行技術監(jiān)管時應予以重視[11]。
2.2 中國與菲律賓水產品中主要重金屬限量比較
2.2.1 水產品中鎘限量比較
過量的鎘會通過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對人體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鎘中毒會造成骨質損傷及腎臟功能障礙[12]。表3列出了中國與菲律賓水產品中對鎘的限量規(guī)定。對比可看出:(1)中國和菲律賓均對鮮凍水產動物、水產制品2個類別的鎘限量進行了規(guī)定,其中中國對魚類產品的規(guī)定更加嚴格,魚類鎘限量規(guī)定為0.1mg/kg,是菲律賓限量標準的5倍,但菲律賓明確列出部分魚類具體品種,包括金槍魚、鰭魚、鯧參魚、藍子魚等;(2)頭足類水產動物鎘限量方面,中菲雙方的鎘限量均為2mg/kg;(3)中國在甲殼類水產動物方面的規(guī)定有不同,海蟹、蝦蛄要求寬松,為3mg/kg,其他甲殼類為0.5mg/kg,而菲律賓未對其甲殼類的鎘限量進行具體限定;(4)對于水產制品,中國的鎘限量涉及的種類更多且更加嚴格,菲律賓只對鳳尾魚干進行設定。
2.2.2 水產品中鉛限量比較
食物中的鉛污染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過量的鉛會在人體內長時間地積累,并對神經、造血系統(tǒng)和腎臟造成危害,產生貧血、腦缺氧、腦水腫、出現(xiàn)運動和感覺異常等癥狀[13]。中國與菲律賓水產品中鉛限量值比較見表4,中國和菲律賓均對鮮凍水產動物、水產制品2個類別的鉛限量進行了規(guī)定。對比可看出:(1)中國和菲律賓均對鮮凍水產動物進行了合理區(qū)分,菲律賓對鮮凍水產動物和水產制品的鉛限量較嚴,例如:菲律賓要求魚類鉛含量不超過0.3mg/kg,嚴于中國0.5mg/kg的限量值;(2)中國在鉛限量的設定上涵蓋的范圍較廣,涉及到鮮凍水產動物與水產制品的所有類別,而菲律賓只對某些具體品種進行限定,如:鳳尾魚干、活紅樹林蟹等。
2.2.3 水產品中甲基汞限量比較
汞是一種有毒的重金屬元素,正常的魚類攝入量中的汞含量,就足以對胎兒和兒童發(fā)育構成嚴重威脅[14]。中國與菲律賓水產品中汞限量值比較見表5,中國和菲律賓均對鮮凍水產動物、水產制品2個類別的汞限量進行了規(guī)定。對比可看出:(1)中國的鮮凍水產動物汞限量總體比菲律賓寬松,以金槍魚為例,中國的汞限量值為1.0mg/kg,菲律賓的汞限量值為0.1mg/kg,差距達10倍之多;(2)菲律賓對不同品種魚類的汞限量差距較大,如:金槍魚和金槍魚生魚片的限量要求都比較嚴格為0.1mg /kg,對鰭魚、鯧參魚、藍子魚則相對寬松,為0.5mg/kg;(3)中國和菲律賓在肉食性魚類(金槍魚、金目鯛、槍魚,鯊魚除外)方面的限量值相同,都是1.0mg/kg。(4)在水產制品方面,菲律賓雖只限定鳳尾魚干的汞限量標準,但其限量要求比中國嚴格,為0.5mg / kg,而中國的肉食性魚類制品(金槍魚、金目鯛、槍魚,鯊魚制品除外)也僅僅為1.0mg/kg,槍魚制品為1.7mg/kg。中國汞限量普遍比菲律賓寬松,國內監(jiān)管部門應多加關注[15]。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國與菲律賓對水產品中重金屬限量標準的設定在多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就重金屬污染物種類而言,中國標準的限制種類較多,包括鉛、鎘、汞/甲基汞、砷/無機砷、錫、鉻等6種元素,已經完全涵蓋了菲律賓標準中涉及的重金屬污染物種類,且對鉻、砷、錫元素的規(guī)定是中國標準中特有的規(guī)定。
就設定的水產品分類體系而言,中國與菲律賓標準較為接近,兩個標準均將水產品及其制品設定在0 9類,按照魚類、甲殼類、軟體類、棘皮類等形式對水產品進行分類,但進一步的細化分類有所不同。當前中國標準雖然已對魚類、甲殼類、雙殼類、頭足類、腹足類、棘皮類、水產制品等分別提出重金屬限量規(guī)定,但大多是針對一整個大類或亞類進行籠統(tǒng)規(guī)定,而菲律賓則較多對某一具體魚類或甲殼類動物提出重金屬限量規(guī)定,如:金槍魚、藍子魚、活紅樹林蟹等。
就各類重金屬指標限量值而言,與菲律賓標準比較,中國標準對魚類、水產制品中鎘的限量標準較菲律賓標準嚴格5倍,但菲律賓在魚類方面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劃分,對具體某一水產品設立鎘的限量標準;中國對鮮凍水產動物、水產制品中鉛與汞限量的設定普遍比菲律賓寬松,達到2~10倍,如:金槍魚的汞限量值的設定,中國標準為1.0mg/kg,是菲律賓標準的10倍之多;中國還對水產品中砷和鉻的限量指標進行了規(guī)定,而菲律賓對這兩項限量指標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
3.2 建議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標準的權威性,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促進水產品的消費和進出口貿易,有必要持續(xù)完善我國水產品標準中的重金屬限量指標,一方面建議細化標準中的水產品分類,當前中國標準關于水產品基本上只對大類、亞類的限量進行規(guī)定,建議借鑒CAC標準、其他國家標準,針對具體水產品的生物特性開展科學的研究與風險評估,建立更為詳細的大類控制標準; 另一方面,建議完善標準制修訂的科學依據(jù),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量,提出更符合我國水產品實際養(yǎng)殖和消費情況的限量要求。在此過程中,不但要強化對水產品污染現(xiàn)狀的掌握,從外部污染、自身富集這兩個方面展開研究和風險評估,還要以重金屬的毒性信息、健康風險和各國的污染水平等為基礎,確定我國重金屬的限量標準。此外,還應該考慮到重金屬限量指標的設置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盡量讓國內的標準更好地與國際接軌,以高標準來推動水產品的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