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戰(zhàn)軍 麻建華 杜辰生
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栽培設施基礎條件的提升和新品種的更新?lián)Q代,番茄實現(xiàn)了春、夏、秋三季露地種植,還可以在冬季被“請”進溫室大棚進行保護性種植,實現(xiàn)了番茄的周年生產,解決了淡季市場供應,反季節(jié)市場不斷檔。那么在禮縣要實現(xiàn)設施番茄周年連作栽培,就必須依靠先進的連作栽培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果實產能和效益,實現(xiàn)土地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1 禮縣設施番茄種植現(xiàn)狀
禮縣位于甘肅東南部,屬于黃土高原向秦嶺山區(qū)土石山過渡區(qū),全年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雨量165毫米,無霜期183天。土地面積645萬畝,林地面積199萬畝,耕地155萬畝,草地44萬畝。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適于種植多種蔬菜。禮縣全面貫徹中央農業(yè)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大力推進全縣蔬菜產業(yè)有序發(fā)展。截止到目前,發(fā)展蔬菜6.5萬畝,其中果菜類面積2.6萬畝。
2 設施番茄栽培的意義
番茄既可作為蔬菜也可作為水果。果實富含番茄紅素、維生素B、維生素C、胡蘿卜素,營養(yǎng)價值較高。備受人們喜愛。為了不斷提高番茄的產量和品質,發(fā)展設施番茄周年連作栽培技術是關鍵所在。設施栽培一般采取春提早栽培、秋季延遲栽培等不同季節(jié)的栽培技術,實現(xiàn)設施番茄周年連作栽培,解決了因氣候條件影響,番茄收獲季節(jié)短、且費時費工,土地產能效率低等問題。實踐證明,對越冬茬番茄采取措施,實現(xiàn)周年生產,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實現(xiàn)了土地高效利用。
3 設施番茄周年連作栽培的優(yōu)勢
設施番茄周年連作栽培是在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環(huán)境下將番茄“請進來”種植的一種栽培技術。相比于露地栽培,設施番茄栽培優(yōu)勢明顯:
3.1 設施番茄栽培可以有效地延長番茄的生長季節(jié)
在夏季高溫或冬季低溫的地區(qū),設施內可以提供穩(wěn)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使番茄植株能夠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生長,從而延長了番茄的生長期,增加了產量。
3.2 設施番茄栽培可以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
設施內可以通過安裝防蟲網(wǎng)、做好通風和排水等措施,有效地減少害蟲和病菌的侵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設施內的環(huán)境相對封閉,可以更好地進行病蟲害的監(jiān)測和防治,使番茄植株能夠健康地生長。
3.3 設施番茄栽培可以節(jié)約用水
設施內可以設置水肥一體化系統(tǒng),減少灌溉水的浪費。通過合理安排灌水時間和量,滿足番茄植株生長的需求,避免因灌溉不當而引起的營養(yǎng)不良或根系病害。
3.4 設施番茄栽培可以實現(xiàn)規(guī)?;a
相比于露地栽培,設施內的空間可以更好地利用,通過高密度栽培、垂直栽培等措施,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番茄植株數(shù)量,提高了產量。設施內的環(huán)境控制和管理相對容易,有利于生產管理和市場供應。
4 設施番茄周年連作栽培前期準備
4.1 日光溫室
日光溫室應考慮采光和保溫效果,后墻高6米,脊高7米以上,前屋面采光32°以上,后屋面仰角45°,跨度14~16米,長度為150米左右。這樣可將冬季晴天棚內夜溫提升到14 ℃以上,滿足規(guī)?;a要求,以適應愈來愈激烈的蔬菜生產和市場競爭趨勢。
4.2 設施番茄周年連作茬口安排
早春茬:2月底至3月底定植,4月初開花,5月中旬上市,7月中旬拔蔓。
越冬茬:9月上旬定植,10月初開花,12月初上市,2月底拔蔓清棚。
4.3 品種選擇
早春茬品種選擇無限生長類型、果形好、色澤鮮紅、高產、肉硬、而低溫弱光、抗逆性抗病強的品種[1],目前禮縣早春茬主要有倍盈、阿爾法、天福501等雜交品種。越冬茬番茄栽培的品種要求:中早熟,坐果率高,產量高,抗病抗寒能力強,耐弱光的品種。如粉果凱德198、瑞星5號、乾德亮粉、普羅旺斯(圖1)等。
4.4 高溫悶棚土壤消毒
利用7月份高溫天氣,清除棚內雜草、畝撒30米3左右的稻殼雞糞或牛羊糞肥、150千克氰氨化鈣,旋地后灌透水,進行高溫悶棚20天(有根結線蟲的再用阿維菌素3瓶/畝、噻唑磷3瓶/畝、敵敵畏10瓶/畝,隨水沖施灌地)。
5 設施番茄周年連作關鍵栽培技術
設施番茄越冬茬栽培,是利用大棚秋季育苗,9月份定植于大棚,采收時間一般從翌年的1月初到2月底結束。
5.1 7月底至9月整地、定植
5.1.1 整地起壟 悶棚后開風口晾曬5~7天,畝施復合肥100千克,各種微量元素肥50 千克,旋耕耙平,起壟,壟高20厘米,定植大行距90厘米,小行距70厘米。
5.1.2 定植 9月份選擇長勢均勻的健壯苗蘸根(生根粉+普力克+惡霉靈蘸根,預防土傳病害)定植。株距35~40 厘米,栽苗深度以苗垛表面低于畦面1厘米為宜,每畝定植2200株左右,定植后及時澆透定根水。緩苗后注意拉大溫差,適當控水,進行蹲苗。
5.1.3 劃鋤 定植5天后在行間及時劃鋤,促進根系下扎,增加越冬抗逆性。
5.1.4 覆膜 番茄在10片葉時進行覆膜(圖2)。
5.2 定植后管理
5.2.1 溫度管理 溫度在18~26 ℃時果實著色最佳,高于32 ℃、低于12 ℃不能正常著色。前期緩苗:白天22~25 ℃,夜間14~17 ℃。進入10月份:夜間溫度低于12 ℃后開始使用保溫被。
5.2.2 光照管理 在整個管理過程中應及時清潔棚膜上的灰塵,增加棚內透光度。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對保溫被早揭晚蓋,以保證番茄得到充足的光照,還可在棚墻處設反光幕增光。當番茄果實將近成熟時,可摘除周圍和下部的葉片,其中病葉也要及時摘除,以促使果實正常著色。
5.2.3 水肥管理 緩苗后至第一花序開花期:控肥水蹲苗,控制地上部徒長,使植株健壯,促進根系發(fā)育,植株生長過旺時適當噴施舒寧葉綠素等生長調節(jié)劑控制營養(yǎng)生長。結果期:待第一穗果核桃大小時,適當澆水追肥,澆水盡量于晴天上午,采用膜下滴灌技術進行灌溉,一般10~15天澆1次水,并隨水沖施黃腐酸或腐殖酸類養(yǎng)根肥,畝用5千克左右,外加大容量水溶肥,畝用10千克左右。此外還可噴施一些葉面肥,協(xié)調植株養(yǎng)分供應和增強植株抗病力,防止早衰。
5.2.4 吊蔓(10月份) 番茄覆膜后及時吊蔓,另一端系在南北走向的一道粗鐵絲上,吊蔓時繩兩端都打成活扣[2],以防吊線繩勒得過緊,影響?zhàn)B分輸送,甚至勒斷番茄主蔓(圖3)。
5.2.5 整枝 番茄要在露水干后整枝,采取單干整枝法,只留主干,側枝全部摘去。連續(xù)陰、雨天不宜整枝打叉,傷口易染病。
5.2.6 點花、疏果、摘心(9月底至12月份) 番茄花要用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番茄花要用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一般來說,11月至翌年2月,溫度較低時,使用濃度可高一些,一般可掌握在15~20毫克/千克;在晴天上午8—10時,用毛筆蘸取少量藥液,在剛剛開放的雌花花蒂處點一下或輕輕涂抹于花梗上。如果棚內溫度較低,開放的雌花較少,可以每隔2~3天點1次花;如果溫度較高,雌花開花較多,可每隔1天或天天點花。等到果長到核桃大小時進行疏果,第1穗留3個果,第2~5穗留4~5個果,頂部留3~4個果,每株保留23個左右的果。
在第6穗果上面留2~3片真葉,然后去掉主干的生長點。摘心的目的在于促進下部果實轉色成熟,上部果實迅速膨大,縮短果實采收期,提前采收。
5.2.7 疏葉(11月底至次年3月份) 每采摘一穗果,則去掉相鄰的一穗果下面的所有葉片,此方法能改善植株間透光性,提高光照度,促進果實成熟,還可有效地預防疫病和灰霉病。
5.2.8 病蟲害防治 幾種重要病害的防治:
(1)番茄根結線蟲(圖4)防治方法:①采用抗病品種;②嫁接方法兼治番茄枯萎病、根腐病、青枯病等。砧木用刺茄,接穗用當?shù)刂髟云贩N;③高溫悶棚:7—8月高溫天氣用阿維菌素、噻唑磷、敵敵畏灌地,密閉悶棚20天。
(2)番茄灰霉病防治方法:①農業(yè)防治:高壟栽培、膜下暗灌、通風降濕。低溫期夜間加溫,縮小晝夜溫差,減少葉面結露持續(xù)時間;②化學防治:噴灑腐霉利可濕性粉劑+百菌清可濕性粉劑,連續(xù)陰天用用腐霉利加百菌清煙劑或異菌脲加百菌清煙劑,或嘧霉胺煙劑傍晚煙熏,次日早晨放風;或用腐霉利、嘧霉胺、啶酰菌胺、異菌脲。
(3)番茄葉霉病防治方法:①農業(yè)防治:一是合理密植、通風排濕、增加光照;二是選用抗病品種:中雜105、中研958、合作905。②化學防治:一是種子消毒: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毫升加水150~200毫升,混勻拌種3~5千克,包衣晾干后播種[3];二是用百菌清或多抗霉素間隔10~15天噴霧1次;三是用露娜森、氟嗎·錳鋅、春雷霉素、氟硅唑、多抗霉素、百菌清、百菌清·腐霉利煙劑、春雷·王銅、嘧菌酯等噴霧或以煙霧劑形式交替使用防治。
5.3 早春茬設施番茄應注意夏季管理
早春茬設施番茄栽培技術與越冬季的管理基本相同,但須注意在生長進入夏季時,正值盛果期,也處于秋延茬定植的關鍵期,這個時期棚內午后溫度在45 ℃以上,會引起葉片和果實的日灼現(xiàn)象發(fā)生。因此必須采取多種遮陰降溫措施,通風排濕,為棚內番茄生長營造適宜的小氣候。同時增加氮肥施用量,防止衰老。
6 適時采收
根據(jù)不同品種不同茬口適時采收,以供應市場,獲得豐碩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劉芳亮,楊濤,安剛,等.大棚番茄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5):63-64.
[2] 李星.日光溫室反季節(jié)番茄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11(7):19-20.
[3] 李金堂,默書霞,傅海濱,等.黃瓜黑星病的識別及防治[J].長江蔬菜,2010(21):34-35.
作者簡介:麻戰(zhàn)軍(1967年—),男,漢族,農藝師,主要參與種植業(yè)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及技術培訓等。
*通信作者:麻建華(1972—),男,漢族,助理農藝師,主要參與大田與設施蔬菜栽培技術指導及培訓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