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博物館里都有著無數(shù)的故事,每件珍寶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在這里,我們將為您揭示北京各大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背后的秘密,方便父母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博物館,和“鎮(zhèn)館之寶”開啟一場特殊的約會。
中國第一具恐龍“木乃伊”
植食性的鸚鵡嘴龍是已知最早的有角恐龍之一,生活在大約1.25億~1.05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 中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具恐龍“木乃伊”是2008年,國家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在遼西發(fā)現(xiàn)的。這具珍貴的恐龍“木乃伊”是鸚鵡嘴龍死后形成的,化石上保留著清晰的皮膚印痕。
恐龍“木乃伊”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恐龍死亡后,尸體在相對干燥的環(huán)境中保存,先形成干尸,然后才形成化石。我們今日所見的恐龍“木乃伊”化石形成條件嚴苛,符合埋藏環(huán)境要求的概率又小,發(fā)現(xiàn)陸家屯鸚鵡嘴龍這一化石實屬不易。
經過對這塊化石的仔細觀察,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鸚鵡嘴龍俯臥著,其后肢折疊在身體的兩側。爬獸的身體向右盤繞并俯坐在獵物的背側、抓扒著鸚鵡嘴龍的下巴并撕咬其肋骨,爬獸的小腿被鸚鵡嘴龍的后腿夾著。這些現(xiàn)象足以表明,有爬獸正在攻擊鸚鵡嘴龍。
大洋彼岸恐龍“木乃伊”朋友的故事
美國的北達科他州地廣人稀,化石儲量卻非常的豐富,甚至有非常奇特的化石。2000年,一位醫(yī)生帶著他的女兒到北達科他州的荒野中尋找化石,然后就真的在一個巖壁上發(fā)現(xiàn)了恐龍。隨著挖掘的繼續(xù),更多專業(yè)的力量加入進來,古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化石包裹在沉重而且堅硬的圍巖之中,于是叫來了20多臺挖掘機,并且動用了大量的炸藥進行爆破,就這樣持續(xù)工作了9個星期,終于取出了一塊長5.5米,重5.9噸的巨大巖石,這塊巖石被運到博物館中進行仔細的清理,最終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不僅僅是恐龍的化石,而且還有皮膚、肌肉、內臟等等,這竟然是一具恐龍“木乃伊”。
大洋彼岸這只恐龍“木乃伊”名叫萊昂納多,是一只年輕的加拿大短冠龍,生活在距今大約7800萬年前。萊昂納多死亡時的體長為6.7米,體重1.5~2噸,考慮到成年之后的加拿大短冠龍體長可達11米,古生物學家估計其死亡時的年齡在3~4歲之間。為了更好地記住這具恐龍“木乃伊”,古生物學家給它起了“萊昂納多”的綽號,綽號來自于距離化石發(fā)現(xiàn)地不遠處巖壁上一個名叫“萊昂納多”的牛仔留下的刻字。
國家自然博物館還有這些珍貴館藏,歡迎一起打卡!
井研馬門溪龍化石
98%真骨的恐龍化石,脖子的長度約等于一輛公交車!
拖尾足跡化石
恐龍的尾巴像鉛筆一樣,在走過的地上留下了印記,這是全世界獨一份的化石!
中華侏羅獸化石
這塊小小的化石來自于1.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可以算作原始人類的“小祖宗”!
黃河象標本
在黃河邊飲水的劍齒象失足陷入泥潭當中,被泥沙掩埋,沉睡了200多萬年后依舊保持著站立的姿勢……
恐鳥骨架
它原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卻被人類獵殺慘遭滅絕……
戰(zhàn)象阿邦
它是槍林彈雨中一頭勇敢的戰(zhàn)象,是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贈送給毛主席的國禮,見證著中越友誼。
元謀人脛骨
小小的一塊脛骨,向我們訴說著人類起源,證實了直立人的存在。
白蓮洞人重石
它開啟了原始農耕文明的一縷曙光,是人類從茹毛飲血向農業(yè)社會轉變的見證!
羊草溝纖蘇鐵
很難想象冬天白雪皚皚的遼寧,曾經是熱帶或亞熱帶氣候,這塊優(yōu)美的蘇鐵化石帶我們穿梭回2億年前一探究竟。
絞殺植物標本
科研人員20年的等待,凝固了時間,凝固了植物的智慧,展示了生命的競爭。
恐龍“木乃伊”在全世界范圍都不常見,這枚珍貴的陸家屯鸚鵡嘴龍化石現(xiàn)在就珍藏于國家自然博物館,是鎮(zhèn)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