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是出生時父母給予的美好寓意,而隨著成長,我們還會獲得他人的評價——名聲。名聲不好固然糟糕,但“美名遠揚”未必就一切都好。若是求名心切,好大喜功,則須十分警惕,絢麗的名聲是否正變成一條套向你脖子的帶花的絞索?
戰(zhàn)國學者荀況說:“名聲若日月。”是說好名聲像日月那樣光明皎潔,與天地同輝。但是,正所謂“日盈則昃,月盈則食”,凡事一旦超過了一個度,就會走向它的反面。
從好姓名到好名聲,從眾星捧月到聲名狼藉,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汪精衛(wèi),其名不可謂不美,“精衛(wèi)”填海,百折不回,美少女魂化飛鳥,死后仍奮斗不息??墒?,為推翻清政府而行刺攝政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兆銘,后來卻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漢奸,身敗名裂。為了獲得好名聲而弄虛作假、殘民以逞,這樣的故事,不值得警惕?
名聲的力量無所不在,唯有正確認知才能祛除心魔。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因特洛伊戰(zhàn)爭而成了人人稱贊的英雄。然而,他的英名也成了他命運多舛的源頭,他受困于海神波塞冬的詛咒,噩運緊隨其后。他終于學會了思考,而且從中悟到:名聲固然可以給予人們力量和關(guān)注,卻也給自身事業(yè)帶來了巨大阻礙。
也許有人說,奧德修斯是《荷馬史詩》中的文學形象,那是虛構(gòu)的。不錯!可是“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的情節(jié)正是世間萬象的折射,其表達的主題也是人間至理。當我們不糾結(jié)文學性,不糾結(jié)荒誕與夸張,只看主人公命運的啟迪時,就足以增智長識,受益匪淺。
名聲激勵人們奮進,卻也誘惑人們迷失。歷史上,隋煬帝天性聰敏、雄才偉略,即位之初,他也曾親身冒險開疆拓土,遠赴西域結(jié)交友邦,并在江南開鑿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一時間,隋朝中興有望,欣欣向榮。遺憾的是,后來的隋煬帝好大喜功,屢起兵戎,大興宮室,荼毒蒼生,最終眾叛親離,命喪江都。楊廣的悲劇告訴我們:求名若不成為追求卓越的動力,則會成為終結(jié)自己的絞索;如果帝王只為求名而殘民以逞,必然會遭萬眾唾棄,身死國滅。
愛名但不被名所惑,求名但不逾越法度。名聲重要,但不是人生唯一的標尺,更不該成為我們妄為的借口。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告誡我們:“只有美德是永恒的名聲。”
心懷敬畏,行有所止,志存高遠,悲憫蒼生。做一個大寫的人,活出一個灑脫的真我。
指導老師:汪嘯波
■ 教師點評
此文最突出的亮點有兩個:標題和事例。
標題擬制精巧。鮮花芬芳美麗,人見人愛,編成花環(huán)后,更讓人愛不釋手,套向頸項;而絞索乃索命之繩,讓人凜然生畏。鮮花與絞索的組合畫面感強,形象生動,富有美感,富有哲理,發(fā)人警醒,也引人深思。
事例分析精彩。很多亡國之君,并非志大才疏,倒往往是才華出眾卻倒行逆施、胡作非為,其中的動機,通常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求名并無不可,本不應(yīng)妄加非議,但作文題中需要學生反思的恰恰是為流芳百世而殘民以逞的行為,明明失敗仍一意孤行,直至把國家民族拖入深淵的“求名”。
汪精衛(wèi)、奧德修斯、隋煬帝三個事例很典型,一是根據(jù)內(nèi)容依次出現(xiàn),安排恰當;二是古今中外均有,覆蓋面廣;三是采用了敘議結(jié)合的手法,保證了全文筆墨的精當與風格的統(tǒng)一。
■ 素材積累
名句類:
1. 名聲若日月,功績?nèi)缣斓亍?/p>
——戰(zhàn)國·荀況《荀子·王霸》
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宋·蘇軾《晁錯論》
3. 寧直見伐,無為曲全;寧渴而死,不啜盜泉。
——明·王廷陳《矯志篇》
4. 只有美德是永恒的名聲。
——[意]彼特拉克
5. 對名聲的蔑視會導致對美德的蔑視。
——[英]本·瓊森《西亞努斯》
人物素材類:
1. 宋襄公追求仁義被恥笑
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襄公平定齊國之亂后,圖謀稱霸,并脅迫東方諸國臣服于他。宋襄公即位后,在政治上倡導修行仁義,并主張以此爭得中原盟主地位。在諸侯國中,宋襄公緊跟齊桓公,積極維護齊國的霸權(quán)。一系列會盟的成功,讓宋襄公名聲大噪,有一些小國也開始依附于他。突如其來的榮譽沖昏了宋襄公的頭腦,讓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具備成為新霸主的實力了,于是準備會盟稱霸。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zhàn)。宋襄公講究“仁義”,沒有聽從公子目夷的建議,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zhàn),結(jié)果兵敗受傷。前637年,宋襄公傷病復發(fā)而死,葬于襄邑行宮內(nèi)。
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p>
蘇軾卻認為:“宋襄公,疑于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諸侯,此其心豈湯武之心也哉?獨至于戰(zhàn),則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竊取其名以欺后世,茍《春秋》不為正之,則世之為仁者,相率而為偽也?!?/p>
2. 曹操個性張揚有魅力
曹操,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quán);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他的諸種舉措使其統(tǒng)治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fā)展。但對其功業(yè)為人,后世分歧很大,褒揚者譽之為“英雄豪杰”,貶低者呼之為“亂臣賊子”。
曹操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充滿矛盾的人物。但其詩作多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創(chuàng)了建安文學之風。而且,單從博聞強識、虛心納諫、恢宏灑脫、不拘小節(jié)、不求虛名這些角度來看,他的確是一個很有魅力的領(lǐng)導。
3. 隋煬帝天怒人怨求名望
隋煬帝楊廣,才華出眾,志向遠大,也有很多開疆拓土、發(fā)展水利的壯舉和功勞,但他后期好大喜功、操之過急,惹得天怒人怨,最后身死國滅。
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開鑿大運河,可是大運河至今依然波光粼粼,暢通無阻,仍然是聯(lián)系南北的交通要道。唐朝詩人皮日休有詩云:“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是如果當年隋煬帝沒有龍舟水殿的出游,他的功績或許可以和大禹相媲美,然而他終究作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