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黃金時代之后》是2008年出版的,去年中文版出版時問起作者肯尼斯·漢密爾頓有什么想要撤回并修訂的內(nèi)容,漢密爾頓堅持書里的所有觀點,如此,更覺得此書可以歷久彌新?!恫萜旱膹统稹肥巧畹那衅x起來輕松愉悅,但又不乏洞見,感慨的是讓我一下子回到了城市之光書店那鱗次櫛比的書架旁?!段覀兓ピV黑暗之語》講述了德語詩歌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段戀情,但為策蘭與巴赫曼嘆息時,心里卻怎么也放不下策蘭的妻子……最后要說一場彌漫著理想主義時刻的音樂會,當Imagine緩緩響起,Live Aid讓人們真切地意識到,生活在“地球村”上的人類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一家人”。
作者:肯尼斯·漢密爾頓
譯者:古曉梅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23年出版
推薦人:陸文逸
當結(jié)束了一天繁重的工作,來到音樂廳欣賞一場鋼琴獨奏會時,你會感到舒適、暢快,還是緊張、疲憊?你可能會被告知演奏期間不能拍照,樂章之間禁止鼓掌。整場漫長的音樂會中,你是否會因一次不小心的咳嗽而充滿了深深的內(nèi)疚?或許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這就是古典鋼琴音樂會的傳統(tǒng),它表現(xiàn)了演奏者對音樂杰作的“虔誠”,也體現(xiàn)了觀眾對演奏家和作品的尊重,而英國鋼琴演奏家、教育家肯尼斯·漢密爾頓卻說,這些不成文的規(guī)定和約定俗成的場景,可能與貝多芬時期的音樂會已經(jīng)毫無關(guān)系。
漢密爾頓在《黃金時代之后:浪漫主義鋼琴演奏與現(xiàn)代表演》一書中風趣地探討了李斯特所代表的“鋼琴黃金時代”的演奏傳統(tǒng),敘述了古典音樂會是如何從充滿活力與激情的現(xiàn)場表演逐漸演變?yōu)榻裉臁罢?、呆板、按部就班的”音樂演出的。在他看來,有些傳統(tǒng)確實值得贊揚,但有些卻十分荒謬可笑。這些顛覆人們認知的、充滿挑戰(zhàn)性的觀點在音樂界引發(fā)了激烈的討論,而這本書也成了近年來必讀的音樂類書籍之一。
推薦閱讀音樂:貝多芬《幻想曲》(Op. 77)
作者:8字路口
新星出版社
2021年出版
推薦人:劉載育
1985年7月13日,一百多位知名搖滾樂手舉辦了一場持續(xù)十六個小時(雙場地,總演出時長近二十四小時)、近二十億觀眾在線觀看的拯救生命(Live Aid)慈善音樂會,拯救陷于絕望的非洲難民?!兜厍蛏献顐ゴ蟮囊粓鲅莩觥芬粫灿惺€章節(jié),從主辦者鮑勃·吉爾道夫(Bob Geldof)如何策劃、籌備、組織這場盛會,到現(xiàn)場每個樂手的演出場景,再到音樂會所帶來的巨大反響,讀之仿佛親歷了整個過程。這本書還收錄了音樂會節(jié)目單、現(xiàn)場照片以及吉爾道夫的專訪。二十多個小時的音樂演出,用文字的形式記錄,多角度、全方位地透視——樂手們在舞臺上的每一個細微動作都已成為難以忘卻的“歷史”。對于親歷者來說,這是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故事;而對于未曾見證或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深入了解流行音樂的機會。這本精致的小書具有收藏意義,也值得流行音樂愛好者反復品讀。
推薦閱讀音樂:鮑勃·吉爾道夫《他們知道今天是圣誕節(jié)嗎?》
作者:理查德·布勞提根
譯者:潘其揚、肖水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出版
推薦人:段詠
理查德·布勞提根是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一生中反復閱讀”的美國作家。他是美國反文化運動代表、“后垮掉派”詩人?!讹w越瘋?cè)嗽骸罚∣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一書的作者肯·克西(Ken Kesey)曾說:“當我們所有人都被遺忘,人們還在閱讀布勞提根?!?/p>
《草坪的復仇》是布勞提根的短篇小說集,書中共收錄了六十二篇作品,大多圍繞著美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反文化運動中心、嬉皮青年的“精神圣地”舊金山展開。說是小說,但有些篇章卻短得不像話,它們更像詩或者一個人的“碎碎念”。所以,這是一本你可以隨時、隨地、隨手拿起來翻看的書。
書中,布勞提根描摹了許多迷幻而美好的場景,有二十世紀美國夏日的午后,有憂傷的酒鬼、底層文學家、荒野獵鴨人、“城市之光”書店的顧客……他用天馬行空的筆觸反復書寫著這些人物與他們的生活,辛辣的文筆加上怪誕的比喻,讓每一個小小的故事都荒誕而詩意。讀這些故事的時候,你不用去試圖理解每個故事背后的含義,只需要跟著作者的文字感受即可。他的每一句話都在告訴我們:瑣碎的日常也能閃現(xiàn)詩意的靈光。
推薦閱讀音樂:陳越龍《海邊的夢》
作者:赫爾穆特·伯蒂格
譯者:李雙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3年出版
推薦人:胡斌
保羅·策蘭的詩,有很多人喜歡。前兩年我設計過一本《德語詩歌八十首》,作者精心挑選了八位德語詩人,而編輯摘錄了其中最心儀的幾行放在封底上:“是時候了,石頭終于決定開花,/心臟煩躁不安地搏動,/是時候了,快到時候了?!边@就是策蘭的詩句,出自他寫給女詩人英格博格·巴赫曼的那首《花冠》。本書的書名同樣也來自這首詩:“我們看對方,/我們互訴黑暗之語,/我們愛對方如罌粟與記憶。”
策蘭是公認的繼里爾克之后最重要的德語詩人,他的《死亡賦格》更是不朽的當代詩歌經(jīng)典。策蘭在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籌劃期間與巴赫曼相識,當時巴赫曼已經(jīng)是一位文壇新星,她慧眼識珠,力薦策蘭加入了西德四七社文學年會,對策蘭后來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重大影響。本書通過巴赫曼與策蘭的詩文作品、來往書信,以及嚴謹細致的相關(guān)文獻考察,不僅聚焦兩人長達二十年的交往經(jīng)歷和情感糾葛,同時多維度呈現(xiàn)出圍繞著他們的文學藝術(shù)圈的鮮活生態(tài)。
還有一位觸動我的人物,是作者在書中輕輕帶過的策蘭的妻子——女畫家吉賽爾·德·萊特朗奇。書中雖然對她著墨不多,但卻留下了一張照片,那是她與策蘭結(jié)婚的那天,兩人站在風和日麗的巴黎街頭。策蘭輕輕摟著她,而她左手捧著鮮花依偎在策蘭肩頭,年輕的臉龐洋溢著幸福,顯然她全然不知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人生激流?;蛟S對于一些詩人而言,愛情只能被完美地裁剪進詩歌之中,而日常生活不過是剪剩下的素材而已。
推薦閱讀音樂:維瓦爾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