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庫爾濱河兩岸霧?。ê脚恼掌?。庫爾濱河發(fā)源于小興安嶺北麓,自南向北流經黑龍江省遜克縣。金良快 攝
攝影是瞬間的記錄、瞬間的藝術,短短數百分之一秒,凝固永恒,留存記憶。毫無疑問,攝影師的功力,就體現在如何把握這“決定性的瞬間”上。當我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留存的并不是時間本身,而是人、事物在那一刻所呈現的狀態(tài)。相機記錄下的,是攝影師透過取景器選擇后,有所取舍的視角。照片擷取一個時間片段,并讓它成為永恒。這個永恒片段客觀存在,但又是攝影師的主觀選擇,是攝影師意志與想法的體現。因此,并不存在一張完全客觀的照片。相機猶如攝影師的大腦,他復刻了攝影師內心的投影。
紀實攝影作為新聞攝影的皇冠,在保證記錄功能和真實性的前提下,藝術性和感染力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紀實攝影,把攝影從單純的記錄功能中解放出來,以瑪格南攝影師為代表,他們的作品洋溢著個人獨到的風格,傳遞攝影師的見解與看法,披露生活中某一層面的現實,繼而引發(fā)人們的深度思考。
2011年2月8日,示威民眾在埃及首都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舞動國旗。金良快 攝
主題性紀實攝影,如重大的政治、社會事件,抑或是極端事件,如災難、戰(zhàn)爭等,是否能記錄下事件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那一刻,是攝影師孜孜不倦的追求。事件的本身,也在賦予影像以感染力,正如羅伯特·卡帕的照片《諾曼底登陸》,在相機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代評判標準下,也許其有點脫焦,但完全無損于其價值。
時光荏苒,我從大學畢業(yè)進入新華社攝影部工作已近20年。工作伊始,在編輯部做了兩年的圖片編輯,得益于前輩師友的傳幫帶,讓我懂得了如何去評判照片與欣賞照片。之后就開始了專職攝影記者生涯?;叵肼殬I(yè)生涯,記憶深刻的多半是參加過的突發(fā)及重大事件報道,這也是新聞攝影能大展拳腳的地方,因為越接近現場,影像越震撼。
2023年12月9日,觀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華彩萬象——石窟藝術沉浸體驗”。金良快 攝
近年來,技術的進步,對攝影行業(yè)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梢哉f,攝影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機遇。危機,在于攝影裝備的簡化,降低了攝影的門檻。在人人都有攝影裝備的時代,對攝影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產生了沖擊。機遇,在于在大變革時代,攝影在重新找尋其定位和意義。隨著手機的普及,尤其在突發(fā)事件中,新聞攝影對第一現場的定義已經演變成現在進行時,多半是現場親歷者或者監(jiān)控畫面下的爆發(fā)瞬間,而不是傳統(tǒng)的一地殘骸。后發(fā)而至的攝影記者,如何體現專業(yè)性也是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新華社攝影部采訪室的前輩李曉果曾說過“萬般皆下品,真情最動人”。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攝影記者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社會閱歷與思想深度,才能拍攝出照片背后的情感,最大程度激發(fā)讀者的共鳴,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振。用影像語言真實再現甚至升華呈現報道對象身上的情感,這就要求拍攝者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瞬間,記錄下情感沖擊最大的畫面,創(chuàng)作出直抵人心深處的照片。
2023年2月10日,原創(chuàng)芭蕾舞劇《紅樓夢》在京首演。金良快 攝
2013年10月16日,在巴西彼得羅佩雷斯的昆塔津尼亞劇院,一名被畫了猴子臉譜的學生和同學們一起聽京劇講座。金良快 攝
2013年10月15日,在巴西彼得羅佩雷斯市街頭,剛結束街頭教學的演員侯美(左)坐在椅子上。金良快 攝
2021年9月14日,在西安舉行的第十四屆全運會跳水男子10 米跳臺決賽中,四川隊選手楊健在比賽中。金良快 攝
2021年9月26日,遼寧隊球員在比賽中攔網。當日,在西安舉行的第十四屆全運會排球女子成年組決賽銅牌賽,遼寧隊以3比0戰(zhàn)勝上海隊,獲得銅牌。金良快 攝
此外,面對日常新聞,攝影也要有所作為。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容易陷入“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境地,大量的重復和瑣碎的拍攝,如果不能保持平常心,一心想著丑化或美化一件事物,運用夸張的鏡頭或手法去表現,更多的只是一點浮光掠影的皮毛。在日常工作中,我時刻提醒自己勿忘初心。攝影的本質是記錄,只不過從膠片到數碼的跨越,使得記錄的門檻和成本大幅下降,似乎人人都會拍照。但照片中反映攝影師的思考和對題材的選擇,凸顯人性的光輝顯得尤為重要。
時代在變化,技術在進步,然而最動人的真情卻常在,它永遠值得我們去拍攝、記錄和傳播。我會繼續(xù)在平凡的生活實踐中深挖感人故事,記錄動情瞬間,注重以精彩的故事吸引人、用深沉的情感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