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唐詩
古往今來,人杰地靈的秦州吸引了眾多文人志士,他們或途經(jīng)此地,或久居于此,寫下眾多流傳千古的詩篇。
2023年11月初,我應邀參加了“羲皇故里·多彩秦州”中國攝影名家走進秦州采風活動。采風時間雖短暫緊湊,但大家都被中國古代文化發(fā)祥地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深深吸引。
“天上之水”天水是“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之地,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古代文化名人的薈萃之地。這里有大量寶貴的文化遺存,文化底蘊獨特豐厚,風土人情多姿多彩。
伏羲廟先天殿后墻上的窗欞
此次拍攝之行,最吸引我的當數(shù)天水伏羲廟。伏羲廟初名“太昊宮”,被譽為“中華第一廟”。整個建筑群采用宮殿式建筑風格,坐北朝南,依次排列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和太極殿,層層遞進,雄偉莊嚴。院落為四進四院,重重相套,宏闊幽深。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布,整齊劃一。這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時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廟宇建筑群。
或許是因為我曾經(jīng)拍攝過位于河南周口的“天下第一陵”—淮陽太昊陵廟的緣故,來到同是祭祀伏羲的天水伏羲廟,我便被深深吸引。在秦州的4天時間里,我連續(xù)三次走進伏羲廟進行拍攝。然而,攝影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由于時間太過倉促,加之伏羲廟內(nèi)太極殿正在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致使我對很多地方未能拍攝到位。
秦州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作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著豐富的古建筑遺存,除伏羲廟之外,還有很多令人神往的地方,比如我國西北地區(qū)唯一現(xiàn)存的明代品官府第胡氏古民居,著名道教圣地玉泉觀,“隴右第一名剎”南郭寺等。
胡氏古民居
胡氏古民居園門上的垂花
胡氏古民居,俗稱“ 南北宅子”,由隔街相望的南宅子和北宅子組成,是以西北地區(qū)特有方式構(gòu)建的四合院,建筑布局、結(jié)構(gòu)形制、屋頂脊飾、磚木雕刻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
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前臨耤水,背依幽林,隋唐以來始終是天水勝跡所在。寺中古柏、唐槐、龍爪槐聞名全國。
南郭寺的建筑風格古樸、環(huán)境清幽,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周圍環(huán)繞著天王殿、鐘鼓樓、禪林院、關(guān)圣殿、杜少陵祠和北流泉等。除了特色寺廟建筑,南郭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古樹。
麥積山石窟第13窟阿彌陀佛半面像
玉泉觀,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1230米。山上有一汪清甜的玉泉,因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在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古樹因城而增色,古城因樹而厚重。天水秦州的古建筑和古民宅都被古樹所環(huán)抱,這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里的古樹品種繁多,樹齡古老,據(jù)了解其種類數(shù)量僅次于江蘇揚州,在全國排名第二。
伏羲廟大殿前原有古柏64棵,相傳是按照伏羲所創(chuàng)的“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卦64方位所植,以紀念伏羲。在歷經(jīng)千百年風霜雪雨后,現(xiàn)存的30余棵古柏依舊枝干蒼勁,挺拔參天,莊重肅穆,綠蔭滿地。
這些古樹是活生生的文物,它們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滄桑變遷,與天水人民共同度過了幾個世紀的歲月。它們在春花秋月中歡笑,守望著過去和未來,傳承并記載著這座古城的精神和文化。
秦州的古建筑還有一點令我難忘,便是其無處不在的細節(jié)之美。它們既有北方古建筑的厚重莊嚴,又有南方古建筑的輕巧靈動。在祖國的大西北能夠目睹如此美輪美奐的古建筑,實在令人感嘆不已。
此次拍攝活動的最后一天,主辦方還安排了位于天水麥積區(qū)的麥積山拍攝。但是由于時間太過緊張,拍攝也只是走馬觀花。麥積山最著名的便是麥積山石窟,它以泥塑、石胎泥塑等藝術(shù)形式而聞名,是中國保存北朝造像體系最為完整的石窟,同時還是唯一保存有中國北朝崖閣式建筑實例的石窟,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shù)陳列館”,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仙人崖也是麥積山的一處重要拍攝點,由三崖、五峰、六寺及仙人湖組成。其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上f傷未愈,我未能登臨近拍攝,只能靠無人機匆匆飛過。
此次攝影之旅,我不僅僅是一個旅行者,更是一個傾聽者和記錄者。我用鏡頭捕捉下天水的美麗瞬間,用心靈感受她的韻味和溫度。在她的懷抱中,莊嚴與雅致、古樸與寧靜相互交織。無論是那座宏偉的伏羲廟,還是那座古老的胡氏古民居,每一處都是天水歷史的見證,都蘊含著無盡的故事和情感。我希望通過我的攝影作品,能夠?qū)⑦@些寶藏般的景色和文化遺產(chǎn)呈現(xiàn)給更多的人,讓他們感受到這座絲路重鎮(zhèn)的魅力與韻味,感受到這方古老土地的厚重與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