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為了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教師要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正確導引學生體驗“量”,重視數學學習中的實踐活動。文章秉承體驗式教學理念,從“重視已有知識儲備,構建量感教學基礎;注重有效情境創(chuàng)設,強化量感的建立與發(fā)展;結合生活實例,構建學生的量感體系”三個方面,提出了在重視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量感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逐漸被應用到教育教學中。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參與,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可知,量感是小學階段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表現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體驗式教學的量感培養(yǎng)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量感,強調的是“量”,涵蓋了物體的大小、質量、速度等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為他們的未來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講解與應用,忽視了對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在面對“量”的問題時反應出現偏差。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注重學生實踐與參與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一情況。通過體驗式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親身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培養(yǎng)量感,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重視已有知識儲備,構建量感教學基礎
“量”的塑造是觀察與感受、思考與感悟的全過程。教師可以運用數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在實驗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對“量”的體驗,完善知識體系中數學計量的驗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量感,在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教師要提升對學生量感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進而使學生的認知得到加強。當學生具備了量感后,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有效應用,促進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助推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tǒng)稱“教材”)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時,教師在講解“厘米”相關知識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厘米,生成量感,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容易折斷的小木棒(約10 cm)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不用量具把小木棒折斷,其中一段為6 cm。這時,有的學生說:“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 cm,可以對比小木棒的6 cm。”有的學生說:“田字格一條邊的長大約是1 cm,可以對比小木棒的6 cm?!边€有的學生說:“釘書釘的寬度大約是1 cm,可以對比小木棒的6 cm?!睂W生在思考和交流后,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量感狀態(tài),正確導引學生用尺子對小木棒進行測量,驗證量感,估計準確度。根據這個實驗,學生對厘米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量感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量感基礎,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有效情境創(chuàng)設,強化量感的建立與發(fā)展
建立“量”和發(fā)展“量”,與不同感官的密切合作是分不開的。對此,教師可以在感官課堂教學中,正確導引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觸覺、味覺、視覺等方法觀察物體,從而使學生逐步發(fā)展量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課堂教學知識,采用設計形象、生動場景的方法,使學生在指定的情況下真實參與,進一步感知計量單位的大小、質量等。對于量感的產生,學生也可以根據計算相關的數學題進行推進,但這種方式會存在不足。最重要的是用形象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和把握實際量的極限。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時,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好的質量不同的5袋大米和1袋
1 000克的食鹽帶到課堂,讓學生比較兩者的質量。在觀察中,學生可以一只手提著1袋大米,一只手提著食鹽,并估量大米的質量,進而對大米和食鹽的質量進行比較。在活動中,學生對“千克”和“克”這一質量單位有了切身的感受。這樣的訓練可以多次進行,使學生在腦海中對質量單位記憶深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
形成量感不僅在視覺上觀察,還需要其他感官相互配合,如手的體驗等。當學生建立量感后,會對相關數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引導學生感知量感于情境之中,從而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另外,在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開展以實踐為主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靈活地學習數學知識。這不僅會使課堂教學更具挑戰(zhàn)性,還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結合生活實例,構建學生的量感體系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內容和日常生活結合,將體驗式教學引入課堂,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小學數學教材中收錄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為學生進一步了解“量”提供了幫助。以“面積”為例,雖然教材中的舉例很生動,但學生不可能真正感受到面積的大小。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列舉圖書館、校園、體育館等場地的面積,讓學生真正體驗“量”的尺度。教師在教授“單位”的知識時,也可以借助一些參考物品,指導學生完成比較。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時,其中涉及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米”。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教師可以將教學的課堂轉移到室外,借助有關參照物開展教學活動。部分學生對于公頃和平方米等單位的理解存在困難,即使教師列舉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學生還是不甚了解。這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前往學校操場,用米尺測量出1公頃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積,分別感受其面積的大小。教師用彩色粉筆做記號,要求學生圍繞測量的地點走一圈。這一教學形式是利用參照物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更直觀地將抽象的“量”展示出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教師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明確抽象概念的定義,使學生對“公頃”和“平方米”的體驗和理解逐漸從模糊到清晰。根據鮮活的生活實例,使學生對數學的“量”的認識更加形象化,進而深刻理解“量”的含義,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立量感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規(guī)范理解量和單位,清晰把握量的含義。
四、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這也是數學學習的根基。如果學生缺乏量感,會影響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但是,培養(yǎng)量感不可能于一朝一夕中實現,而是要通過時間的累積由量變轉化為質變。為此,教師應該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引導他們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活動,進而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感知數學和生活中的“量”,在實踐活動和體驗學習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后續(xù)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聰. 基于體驗式教學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J]. 天津教育,2019(15).
[2]莊雅芬. 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探究[J]. 試題與研究,2023(1).
[3]郭木生. 小學生“量感”培養(yǎng)的實踐探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1(10).
[4]郁亞紅. 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J]. 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10).
[5]張煉. 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小學生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8).
[6]史紅梅. 基于體驗式教學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J]. 新教育,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