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月
這是北半球一個普通的夏日,張瑜又開始搜尋城市里那些稍不普通的居民,半空中一陣“嘰嘰喳喳”,他循聲望去,幾只烏鶇正掠過頭頂。
在這位繪圖師眼中,擁有超過2184萬人口的北京,比人們以為的容量更大。
建筑物外墻上的空調外機,常被麻雀當作驛站;啄木鳥把巢建在樓體保溫層上;比起游客,松鼠更像是公園里幾百歲巨樹的主人……張瑜看見城市時,也看見無處不在的動物。
張瑜是插圖編輯,自稱“自然觀察者”,常著一身工裝,背著三四公斤重的攝像器材去公園里看動物。他看動物是為了畫畫,但更多是出于對動物純粹的喜愛。
小時候,他和父母住在天津海河邊上。有戶人家賣干貨,老鼠追著味道來,滿院亂跑。他不害怕,饒有興致地觀察老鼠怎么爬鋼絲。
鴨子則是他親近自然的第一位“導師”。張瑜記得,讀六年級時,他向同學借了1.5元,在農貿市場買了兩只鴨子??吹剿鼈儽獗獾男∽?,船槳般的腳掌,他“一下子被萌化了”。他帶著鴨子在河里游泳,抓田螺給它們吃,把它們養(yǎng)得油光水滑。每次回家,他在胡同里一喊,鴨子就搖搖晃晃地向他跑來,任他撫摸,“有一種自豪感”。
通過近距離觀察動物,他早早領悟到了自然之美。鴨子換完羽,羽毛如絲絨一般順滑,一片片排列出菱形花紋,不同角度能看到色彩變幻,呈現“秩序上的美感”。他放生過啄木鳥,那雙黑白相間的翅膀上扇下合,穿越工廠和樹林,制造出波浪一般的飛行軌跡,那一刻,他自己好像也“脫離重力”,“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感受”。
奧地利動物學家勞倫茲說“一個人,只要他目睹了自然界固有的美麗,就再也無法離開。他要么成為詩人,要么成為博物學家?!?/p>
讀高二時,張瑜擁有了人生第一臺望遠鏡,他就帶著望遠鏡騎車去郊外觀鳥。每次出行,他總想“走得再遠點”,多見幾種鳥。隨著記錄本上鳥名的增加,他“胃口”越來越大。讀研究生后,他到了更遠的地方,去海南研究山鷓鴣,去東北自然保護區(qū)看白鶴。
“集郵”式的觀鳥讓他開始反思,自己是為了見新物種,還是為了見“老朋友”,或者就是單純愿意身處自然環(huán)境中。他想到觀鳥的初衷,與物種“稀有度”無關,“光是看著就過癮”,于是,他的視角轉向了動物“生活史”。
在張瑜看來,通過慢觀察的方式,能感受到自然本來的節(jié)奏。小時候,他在家里養(yǎng)螳螂,看它生擒蚱蜢、斬首飛蝗。久而久之,這種人類刻意營造的沖突讓他感到厭倦。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家門前發(fā)現一只螳螂,正在小心逼近一只舔舐花蜜的蒼蠅。螳螂時而疾步,時而靜伏,根據蒼蠅的變化調整狩獵策略,最后,它瞬間出擊,一招斃命。這次“觀戰(zhàn)”讓他體會到了自然本身的魅力。
觀察得越久,張瑜越覺得“大自然真的非常殘酷”。空間記憶能力差的“路癡”松鼠面臨被淘汰的命運,身體抱恙的松鼠會遭到喜鵲的捕食。一些在人類看起來有趣的行為,于動物而言只是為了生存,比如,成年鴨子睡覺時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觀測周圍環(huán)境,保護小鴨子不受傷害。
有人問張瑜,自家孩子出現極端情緒,觀察自然有沒有用。張瑜的體會是,看多了動物的生活,更能理解“相比生存,很多煩惱都是太渺小的事”。
生活對張瑜而言也是戰(zhàn)場。他想讀與動物有關的專業(yè),家人不同意,認為不好找工作,他堅持己見。讀大學時,他拍了一部老人和鳥的片子,天津電視臺播放了,父母一看“學這個還能上電視”,才不再干涉他。
張瑜的家、工作地點距離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不到兩公里,方便他觀察動物。有時候,遇上有事,觀察動物的進程中斷,他會很焦慮。但自然教給他,“只要一直干,結果總會有的”。
一開始觀察刺猬,張瑜急于“什么都想瞧清楚”,但刺猬常常在夜晚出沒,總是一不留神就會“錯過”。后來,他放慢腳步、關掉手電,坐在林子里靜等。刺猬們的夜場劇情上演了,它們活動時或橫沖直撞,或躡手躡腳,還擅長“急?!?。炎熱夏日,它們張開四肢,趴在地上,融入周圍的雜草——這些都是用手電快速掃描看不到的。
這幾年,張瑜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親近自然,人們在公園的草坪上野餐,在池塘的石頭邊聊天,和鴨子一起在開放的河道里嬉戲。在他的記憶中,20年前,人和動物遠沒有這么親近,人拿石子打鳥,逮鴨子賣。
但在城市,人與動物如何建立合適的邊界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城市里的動物撿人扔下的食物吃,在人類的廢棄建筑里棲身,因為人的存在而受益。不過,有時候,人類的活動又會威脅它們的家園。
2015年,他去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觀察刺猬,發(fā)現公園里幾乎沒有蚊子,詢問后得知,公眾投訴蚊子太多,園方便打藥滅蚊。張瑜反對這樣的處理方式,“蚊子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里最底層的類群,沒有了后果很嚴重”。
據估算,北京生活著600多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500多種鳥,人們需要學著如何與這些動物居民相處。幾年前,張瑜在一處小區(qū)池塘拍鴨子繁殖,突然有一天,鴨媽媽決定帶小鴨子搬家,前往距離池塘八九百米的另一片水域,中途要經過一條車流密集的大馬路。張瑜聽小區(qū)保安說,鴨媽媽帶著孩子,早晨5點開始走,走了好幾次又回來了。他們猜測,是鴨媽媽不敢貿然穿越馬路。
小區(qū)工作人員最終決定,送這家鴨子離開。張瑜用相機記錄下那天的畫面:鴨媽媽從容走在馬路上,后面跟著一排小鴨子,道路上的汽車在交通指示燈切換期間排隊等候,那天的出行很順利。
以前,張瑜感覺世界在轉,自己追著世界跑?,F在他不動了,世界轉到了他的身邊。光是觀察身邊的動物,“這后半輩子時間都不夠用了”。他坐在圓明園池塘旁的臺階上,指著眼前一群鴨子,面露愜意,“我就這么看著它們,就很幸?!薄?/p>
(摘自“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德德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