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靜
摘要:產出導向法是基于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對促進外語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有效學習的發(fā)生具有積極作用。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根據高職英語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應用產出導向法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英語語言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文章詳細分析產出導向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與課程思政的結合以及在驅動環(huán)節(jié)、促成環(huán)節(jié)、評價環(huán)節(jié)的應用要點,以此培養(yǎng)更多符合新時代發(fā)展要求的高級外語人才。
關鍵詞:高職英語;產出導向法;驅動環(huán)節(jié);促成環(huán)節(jié);評價環(huán)節(ji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6-012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陽江職業(yè)技術學院2022年春季校級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產出導向法在高職公共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22JG002)研究成果
在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中,英語是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其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著重培養(yǎng)學生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方面的英語技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英語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能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及溝通[1]。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以教授課本上的內容為主,沒有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聽說練習機會,這就導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交流能力不強,英語教學效果不佳。為有效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可將產出導向法運用于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使學生在獲得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逐步提升人文素質,實現全面發(fā)展。
1.產出導向法的內涵
產出導向法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探索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旨在解決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學用分離”問題[2]。產出導向法的理論原型為“輸出驅動假設”,其歷經十余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受到外語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并在國內多所高校付諸實踐。產出導向法以產出為導向,即一切課堂活動皆指向產出,產出既是目標,是原驅動力,其核心是“三個學說(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全人教育)”“四個假設(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以評促學)”和“三個階段(驅動、促成、評價)”,目標是促進外語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有效學習的發(fā)生[3]。
2.產出導向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研究對象。為探究產出導向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本課題組選定兩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個學年的教學研究。兩個班級分別命名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其中,實驗班以產出導向法開展教學,對照班以傳統(tǒng)教學方法為主,教材同為《高級職業(yè)英語(第二版)讀寫教程》。(2)研究過程。在實驗班,課題組首先確定各單元的主題,設計出各單元的閱讀和寫作任務,然后根據各單元主題,從互聯(lián)網查找并下載契合本單元話題的課程思政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輸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英語運用技能,還能提升人文素養(yǎng)。在每一單元的學習中,課題組還會為實驗班學生提供至少兩篇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給學生講解課文和閱讀材料中出現的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單詞、短語及表達方式,以增加學生的詞匯儲備量,訓練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根據單元主題布置相應的寫作任務,然后應用批改網對實驗班學生的寫作產出任務進行分析和反饋。學生在完成相應產出任務的過程中,會意識到自己在英語詞匯儲備、表達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出更強的學習動力。而對照班級則采用傳統(tǒng)的閱讀和寫作方法開展教學。(3)研究結果。經過一個學年的實驗,分析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考試成績,并以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讀寫能力、學習目標等方面的變化。研究結果表明,以產出導向法開展教學的實驗班各項數據均優(yōu)于以傳統(tǒng)教學方法開展教學的對照班??梢姡a出導向法是符合高職學生學情的以讀促寫的教學新模式。
高職英語是一門基礎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此讓學生具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能在今后的職場中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高職學生除要掌握職場涉外溝通必備的聽、說、讀、寫、譯技能,還要通過英語學習獲得多元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精華,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識,具備跨文化技能,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
1.產出導向法的研究方法
為使上述各教學目標能夠順利實現,產出導向法應用于高職英語實際教學中要把握好以下方法。一是文獻研究法。目前的文獻中關于產出導向法的研究很多,教師要對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提取出與實際教學情況相關的內容,并注重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二是比較研究法。教師可選擇某些班級對照進行產出導向法的實驗,然后對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在縱向、橫向兩個維度上進行比較。三是調查研究法。教師可對實驗具體過程進行深入調查,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在適當時機對所應用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四是研究總結法。教師可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和總結,并結合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模式。
2.產出導向法的研究現狀
自產出導向法完整的理論體系創(chuàng)建以來,國內學者和一線教師十分關注,并嘗試將該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在中國知網搜索發(fā)現,關于產出導向法的論文每年都呈增長勢頭。當前,國內學者對產出導向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產出導向法的有效性,研究產出導向法適用的課程范圍以及產出導向法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這其中,顧琪璋進行了一學期的教學實驗,通過對比實驗組學生寫作、聽力、翻譯、閱讀等方面水平的前后變化,發(fā)現實驗組學生的聽力、寫作水平顯著提高,學習動機更強烈,論證了基于產出導向法理論開展教學的實踐意義[4]。文秋芳、張虹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依據,對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同時提出具體教學設計方案,認為其應用在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利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學生實現終身學習[5]。文秋芳以產出導向法為指導,分析具體教學方案,并設計出“驅動—促成—評價”等三個不同環(huán)節(jié),認為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產出導向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教學效果[6]。董文娟提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采用產出導向法,其認為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產出導向法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并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從而取得更好教學效果[7]。
從以上論述可以發(fā)現,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中的運用是可行的、有效的。但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運用產出導向法理論構建以讀促寫教學模式的研究較少,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豐富。
1.產出導向法與課程思政的結合
(1)產出導向法與課程思政結合的重要性。產出導向法的“三個學說”包括“全人教育”,其強調語言教育要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在提升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注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提升,以相應的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8]。同時,產出導向法與課程思政結合,還可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相互轉化,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形成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方向。
(2)產出導向法與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結合的具體策略。針對高職英語教學中產出導向法與課程思政結合存在的缺乏重視、職責不清晰、教學方法落后、資源缺乏等問題,教師要積極挖掘高職英語中的思政元素,精心挑選教學素材,將產出導向法貫穿英語教學全過程,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展學生的視野,并在活動組織形式上巧妙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并為之努力。
2.產出導向法在“三個階段”的應用策略
(1)產出導向法中的驅動環(huán)節(jié)。產出導向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涉及較多環(huán)節(jié)、較多流程,教師要嚴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流程,確保產出導向法的應用效果,確保高職英語教學效果以及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這其中,產出導向法的驅動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師呈現具有真實交際性的場景、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學生嘗試產出等內容。具體而言,一是教師設計的場景要具有真實的交際性,根據場景設計的產出任務具有潛在的交際價值。二是教師設計的產出任務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有新的收獲。三是學生嘗試產出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應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如果難度太大,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嘗試完成產出任務中意識到自己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從而產生學習動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傳統(tǒng)高職英語教學一般將“導入”和“熱身”放置在教學開始環(huán)節(jié),而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的高職英語教學則將產出的“驅動”置于教學的開始環(huán)節(jié),且在驅動環(huán)節(jié)設置多個不同的步驟,各個步驟之間層次清晰,銜接緊密,易于教師操作及學生理解。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的高職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師生互動上下足功夫,確保高職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為提升就業(yè)競爭力及今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篩選出符合學生實際英語水平、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內容,然后進行重點講解。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基礎相對薄弱,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梯級練習題,以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逐步樹立英語學習信心,取得良好學習效果。在互動上,教師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搭建師生、生生互動的平臺,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主解決問題。對一些疑難問題或具有引導思考方向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情況,靈活選擇時機指導學生,指導的原則是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2)產出導向法中的促成環(huán)節(jié)。對于產出導向法中的促成環(huán)節(jié),其在實際應用中包括以下具體步驟。一是教師對產出任務進行相應的描述。二是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習任務進行選擇。三是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并對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四是學生進行產出練習,同時教師進行相應指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完成相應學習任務。如果學生能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保持積極性、主動性,就可使自身的英語學習效果及英語教學效率大幅度提高。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溝通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扎實掌握單詞、短語、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同時,積極主動提升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并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幫助其他同學。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的高職英語教學強調學用無縫對接,以解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輸入”與“輸出”嚴重脫節(jié)、學生語言“產出”能力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9]。在“輸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觀看中國大學慕課網或者其他教學平臺播放的與課程相關的教學視頻,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職英語教學形式上,教師可采用視頻、音頻、文本等多種方式,并以多樣化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先從單元內容開始學習,之后逐步擴大學習范圍,以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切實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參照相應標準檢驗“促成”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檢驗學生在“促成”階段的學習效果。檢驗標準包括多樣性、漸進性、精準性等三個標準。如果學生的水平、能力達不到相應標準,將影響到產出效果[10]。
(3)產出導向法中的評價環(huán)節(jié)。評價有助于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升華情感,是教學循環(huán)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高職英語教學中,評價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不被重視,有的教師將評價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督促學生復習的一種教學手段。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的高職英語教學則強調師生合作評價、評與學或評與教的有機結合,做到教師教一點,學生用一點?;诋a出導向法的高職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外產出任務,教師在課堂上可先選定評價的范例,再向學生講清楚評價的目標、要求和步驟,然后和學生一起進行評價,進一步強化教學內容和其中的重難點,讓學生在評價中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另外,評價環(huán)節(jié)還包括對促成活動的即時評價以及對產出結果的即時或延時評價。這其中,對于即時評價,教師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而對產出結果的即時或延時評價,主要指評價學生的課外學習情況,便于教師判斷學生是否取得了相應學習效果。評價過程還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不同階段。首先,課前階段評價強調目標導向、重點突出,本階段的教學評價既關注學生作品的產出質量,又要重點評價樣本的突出問題。課中階段評價強調問題驅動,本階段的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幫助,根據評價結果,引導學生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改進。課后階段評價強調過程監(jiān)控,本階段的教學評價以監(jiān)控學生的自評為主。學生可根據教師提出的產出作品的修改意見,在課后自行修改。對于修改后的成果,學生可在同伴之間互相評價,或者把作品上傳到相應的評價APP上進行評價,或者由教師再次評價?;诋a出導向法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可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科學、有效檢驗。對于檢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積極進行自我完善,并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查漏補缺,以此實現教與學的同步提升。
總而言之,產出導向法注重“學用一體”,以此解決目前英語教學存在的“學用分離”問題,對于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提高高職英語教學效果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fā)揮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優(yōu)勢,將其與課程思政結合,應用于驅動環(huán)節(jié)、促成環(huán)節(jié)、評價環(huán)節(jié),以此發(fā)揮課程的育人作用,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為高職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和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晶.如何提高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04):163-164.
[2]張慧智.“產出導向法”在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21,38(06):129-132.
[3]王怡.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校本課程建設探索[J].教育觀察,2020,9(37):130-133+140.
[4]顧琪璋.“產出導向法”與英語課堂人文素質教育效率提升研究[J].教育評論,2016(06):139-141.
[5]文秋芳,張虹.《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2021年版)》核心素養(yǎng)的確立依據及其內涵解讀[J].外語界,2021(05):2-9.
[6]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 18(02):47-52.
[7]張秀儉.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9(19):108-109.
[8]樊文靜.“產出導向法”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智慧教學路徑探究[J].甘肅高師學報,2022,27(03):106-110.
[9]劉欣娟.產出導向法應用于高等職業(yè)院校大學英語讀寫教學的實證研究[J].江蘇高職教育,2021,21(03):77-84.
[10]孫曙光.《產出導向法:中國外語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探索》評介[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02):81-84.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Output Oriented Approach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hen Xiaojing
(Yangjia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dong Province, Yangjiang 529566, China)
Abstract: The output oriented approach i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achiev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goals and the occurrence of effective learning. In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can use the output oriented approach to promote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basic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develop a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and cultiva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i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actual learning situations. The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output oriented approach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points in the driving, facilitating, and evaluation stag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hat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English; outputoriented approach; drivinglink;facilit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