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倩 鮑榮
摘要: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對高校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不斷更新,這無形中給青年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部分青年教師在挑戰(zhàn)及壓力下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地方院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各方關注、受到重視。應分析當前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教師自身、學校、家庭及社會四個層面制定解決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保證高校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地方院校;自身層面;學校層面;家庭層面;社會層面
中圖分類號:G4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6-0057-04
基金項目:2022年河北省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PLC建設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2YYJG070);衡水學院2022年校級課題資助項目(高校教師發(fā)展研究專項)“疫情常態(tài)化背景下衡水學院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發(fā)展研究”(課題編號:2022JZ10)
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對高校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大。重視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建設,不僅關乎高校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還關系到教師的自我成長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高校青年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較強的抗壓能力與身心素質去應對生活、工作中的困難。
1.人際關系障礙
教師與領導、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高校的主要人際關系。當前,大部分教師可以在心理轉化的基礎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教師心理健康的體現,也是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條件。當前,衡水學院部分青年教師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不良表現主要有三種。一是自閉性。部分青年教師不愿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情感,與其他教師之間的交往、溝通較少,自身對其他教師的吸引力也較弱,情感聯系有待加強。二是疏遠性。與中學相比,大學時期的師生交往機會較少,交往渠道也不夠寬泛,這使得部分青年教師對師生關系比較漠視。三是冷漠性。部分青年教師比較冷漠,對學生缺乏熱情與關心,有時不會體諒他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會當場發(fā)作,難以融入團隊,影響良好團隊精神的形成。
2.情緒不穩(wěn)定
在教科研工作壓力下,部分青年教師出現情緒不穩(wěn)定的情況,容易焦慮,有時還會體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青年教師害怕自己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在教學中表現為無助感、莫名的擔憂,甚至感到精神疲憊,遇到事情容易煩躁,對工作沒有信心,也不能很好地與同事、領導溝通。
3.身體健康狀態(tài)不佳
部分高校青年教師的身體存在亞健康狀況,如容易疲憊、身體免疫力降低等[1]。青年教師的壓力不僅存在于工作中,在生活中也承擔著較大的心理壓力,這容易導致教師出現身體疲憊、心情郁結、喜怒無常的情況,甚至會出現記憶力下降、身體機能失調等問題。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還會給其工作與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1.社會外部環(huán)境
在地方院校,教師不僅擔負傳授知識和技能、活動組織的職責,還承擔著教書育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責任,因此,社會往往對教師秉持高要求、高期望的態(tài)度。這容易使部分青年教師感覺到壓力、倦意和苦惱。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容易使青年教師在心理上產生較大的壓力。
2.學校內部因素
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衡水學院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通常承擔著較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以科研工作為例,學校對教師科研成果制定了較為嚴格的考核標準。但部分青年教師由于缺乏工作經驗,科研積累又不充足,課題申報與論文發(fā)表都會對青年教師造成較大壓力[2]。部分青年教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對教研和科研工作存在敷衍心理。
3.教師自身因素
青年教師在思維方面與資深教師相比更為開闊、敏捷,富有朝氣,但存在自我期待過高、情緒化、缺乏抗壓和抗擊打能力等問題,有時遇事難以妥善處理,容易產生困擾。在同樣的環(huán)境和壓力下,不同的青年教師所產生的反應和所采取的應對方法不同。有的青年教師能夠保持積極、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有的青年教師卻沉浸在悲觀、不自信的情緒中,難以排解自己的心理壓力。
1.教師自身方面
(1)青年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第一,青年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個人素養(yǎng)。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個人素養(yǎng)會對青年教師的日常教學、科研創(chuàng)新、實際生活等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高校教師的主要接觸對象是大學生,因此有些個性特征、素養(yǎng)和觀念是必須具備的,如積極樂觀的生活與工作態(tài)度、較強的適應能力、正確的“三觀”等。青年教師可以借助自我監(jiān)督、自我管理等方式對自身思想和行為習慣進行及時反省、自我矯正,不斷端正生活與工作態(tài)度等。第二,青年教師要保持良好的社會交往,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教師要始終與社會保持密切的接觸,緊跟時代潮流,關心社會熱點,了解時事新聞,保持自身思想與思維的先進性,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這樣才能鍛煉自己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第三,青年教師要掌握多種情緒調控方法。①理智調控法,即運用理智調控自己的情緒。②傾訴法,即通過向他人傾訴來排解自己內心的苦悶,進行自我療愈。③轉移法,主要包括注意力轉移法與行為活動轉移法。注意力轉移法即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不鉆牛角尖,使自己恢復理性。行為活動轉移法即換一種行為方式幫助自己跳出情緒的消極圈,通過行為活動消除不良情緒。第四,青年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3]。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做好應對挫折的心理準備,提高自己應對挫折的能力,使自己在遇事時能夠沉著冷靜地分析,并采取應對挫折、克服困難的有效措施。
(2)青年教師要正確地認知和對待自我。正確地認知和對待自我,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性因素。青年教師只有正確地認知和對待自我,才能將自己放到合適的位置,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和積極向上。第一,青年教師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首先,教師應準確認知自己的個體傾向性,即理想、信念及價值觀等。其次,教師應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及優(yōu)缺點等,要經常性地反思自己,揣摩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后,教師應清楚自己的綜合能力,為自己的未來發(fā)展制訂明確清晰、切實可行的規(guī)劃,并借助培訓、思考、交談等方式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第二,青年教師要不斷增強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激勵教師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根本因素,是推進教師長遠內涵式發(fā)展的動力。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客觀的自我認知與積極的自我體驗探索,在提升自身教學水平與綜合能力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心態(tài)[4]。第三,青年教師要保證適中的自我期望值。教師只有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值,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才能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
(3)青年教師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保證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對教學質量、科研創(chuàng)新及心理健康發(fā)展都有積極的影響。第一,青年教師對待學生、同事與領導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尊重對方、理解對方,懂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學習他人的長處與優(yōu)點,最終達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第二,青年教師在與人交往時應注意體現出自身的幽默感。幽默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心胸、視野、閱歷,是良好人際關系的催化劑,是保持良好心態(tài)的核心元素。青年教師要加強對幽默感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形成開朗樂觀的心態(tài)及陶冶情操等方式來增強自身的幽默感。第三,青年教師要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客觀、全面地看待他人,并給予他人真摯的贊美與肯定,不自卑,不嫉妒,力爭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青年教師要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證教師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環(huán)境下,部分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逐漸增大,因此要注意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借助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狀態(tài)[5]。第一,青年教師要養(yǎng)成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教師只有養(yǎng)成一日三餐、杜絕暴飲暴食等飲食習慣,才能持續(xù)為大腦提供充足動力,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tài)。第二,青年教師要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教師只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才能確保在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神和活力。第三,青年教師要培養(yǎng)一定的興趣愛好。唱歌、跳舞、旅游、體育鍛煉等活動不僅是緩解壓力的有效手段,還有助于增添生活情趣,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因此,青年教師要培養(yǎng)自己健康的興趣愛好。
2.高校方面
(1)制定和完善激勵機制。高校只有為青年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完善的激勵機制,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青年教師對教科研工作的積極性。第一,高校要在恰當的范圍內提高青年教師的薪資待遇,減輕其經濟壓力,滿足其基礎性的物質需求,從而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第二,高校要制定合理的激勵制度,為青年教師提供多樣性的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促進其積極主動地追求自我發(fā)展。在工作與生活中,學校要多理解和幫助青年教師,滿足其精神需要和發(fā)展需求。同時,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年齡層次設定差異化的激勵制度。比如對于青年教師,應該滿足其對事業(yè)的追求和自我發(fā)展需求,為其提供多樣性的學習機會,如培訓、出國研修等;對于中年教師,則應傾向于解決其家庭帶來的壓力問題,如子女教育問題等。
(2)建立更加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部分高校嚴苛又煩瑣的考核制度,會帶給青年教師巨大的壓力,甚至使部分青年教師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高校應消除考核制度中的弊端部分,建立更加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第一,要改變重視科研工作、忽略教學工作的現象。地方院校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教書育人,因此學校應始終將教學放在第一位。第二,要根據教師的專業(yè)、崗位等實際情況對績效考核制度進行優(yōu)化調整,設置多個標準,對不同學科、專業(yè)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進行評價考核,增強績效考核的針對性與科學性,以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不同專業(yè)和不同崗位的實際情況,提高教師對教科研工作的積極性。第三,要取消煩瑣的、形式化的獎項評比。不必要的激烈競爭不僅不利于教師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還會造成個人研究不斷增多、團隊研究不斷減少現象的發(fā)生[6]。高校應大力支持教師開展團隊式研究,鼓勵大家相互協作,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與融洽的工作環(huán)境。
(3)建立專門的教師心理輔導機構。高校要建立專業(yè)的教師心理咨詢室,為教師緩解壓力、調節(jié)情緒提供幫助,增強教師的心理素質與抗壓能力。當前,部分青年教師僅僅熟悉自己的專業(yè),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缺乏了解,不能及時發(fā)現、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以致為以后埋下隱患。建立心理輔導咨詢機構是解決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高??梢约闲刃睦韺W專業(yè)教師成立心理咨詢室,還可以聘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來校對教師的心理情況進行摸查,并開展心理輔導和講座活動,幫助教師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自己的心理問題、排解自己的心理壓力等。
(4)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第一,高校要給予青年教師足夠的休息時間,為其提供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幫助其調節(jié)不良情緒、減輕心理壓力。第二,高校應定期開展教師心理健康培訓活動,向教師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第三,高校要積極組織教師開展體育鍛煉、體育比賽等活動,提高教師的身體素質,轉移教師的注意力,愉悅教師的心情,促進教師身心健康發(fā)展。
3.教師家庭方面
當前,很多青年教師面臨著來自家庭角色與工作角色難以靈活轉換的壓力,他們如果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那么其心理壓力就會加大。因此,青年教師的家庭要積極給予其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關懷。第一,家人要多多理解和支持青年教師[7]。在家人理解、支持的條件下,青年教師才能以最好的狀態(tài)面對工作,使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得到激發(fā),進而不斷成長和進步,高質量、高水平地完成教科研工作。第二,青年教師及其家人都要做出努力,協調好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盡量增加相互陪伴的時間。因為學校工作任務較多,青年教師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有限,部分青年教師在教師及家人這兩種角色之間的轉換不夠靈活自如,有時會對家人產生一種負罪感。為此,青年教師應該努力規(guī)劃好工作與生活的時間,盡量抽出時間多陪伴家人,這樣不僅能解決家庭生活與工作之間存在的矛盾,也能有效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保證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社會層面
(1)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充滿正能量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年教師的個人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一,社會要給予青年教師足夠的尊重,重視青年教師的個人需求。學生與家長要認識到教師教學工作的辛苦,應多體諒教師,感受教師的良苦用心。第二,社會要借助網絡媒體、紙質媒介等方式加強對尊師重道理念的宣傳,營造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促進教師社會地位的進一步提高,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第三,社會要注重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避免青年教師出現心理壓力過大、職業(yè)厭倦等情況。
(2)加強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視。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往往相對較高,普遍認為教師工作時間少、生活壓力小,不可能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其實這一看法是具有片面性的。第一,社會要客觀看待教師這一職業(yè),教師并不是無所不能的人,應該給予其多方面的關懷,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重視教師的心理需求。第二,社會要提高對高校教師教學環(huán)境、生活狀況及個人需求的關注程度,并加大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定期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開展調查,深入了解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進一步發(fā)揮社會及其他力量的能動性。
總之,重視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建設,不僅關乎高校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還關系到教師的自我成長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對于青年教師來說,要堅定信念,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對于高校來說,要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建立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對于家庭來說,家人應該給予青年教師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對于社會來說,不僅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還要提高對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的關注與重視程度,進而為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馬文燕,鄧雪梅,李大林.加班頻率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職業(yè)倦怠和生活滿意度的鏈式中介作用[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39(04):77-84.
[2]王臣,張超凡.高校工會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服務策略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2,24(06):129-133+160.
[3]蘇鵬舉,張斌,王海福.我國西北農村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02):107-109.
[4]周艷麗.JZ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管理對策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19.
[5]靳娟娟,俞國良.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與調適:角色理論視角的考量[J].教師教育研究,2021,33(06):45-51.
[6]茍曉玲,彭瑋婧,劉旭.全域視野下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素養(yǎng):內涵、構成與發(fā)展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0(04):40-47.
[7]董鈺馨.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提升: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中介作用[D].吉林:北華大學,2019.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Hengshu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Shiqian, Bao Rong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odays societ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Education concep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are constantly updated, which invisibly brings greater challenges to young teachers. Some young teachers may experience certain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under challenges and pressure. The mental health issues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ract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from all parties. We should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reasons for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teachers, and develop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themselves,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young teachers; psychological health;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wn level; school level; family level; social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