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航行 許楠 張月瑩
摘要: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基層實踐,縣級融媒體中心在補齊四級媒體融合發(fā)展體系的建設短板、打通基層宣傳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層社會整體治理效能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與此同時,在體制機制深度改革、公共服務功能強化和人才隊伍質量提升等方面依然面臨重重困境,需要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提升服務效能、優(yōu)化人才結構來進一步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系統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關鍵詞:媒體融合 縣級融媒體中心 全媒體傳播體系
1983年,全國第十一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中央、省、市、縣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這一政策的出臺,對推動中國廣播電視事業(yè)的成長與成熟,發(fā)揮了關鍵性歷史作用。當下,面對互聯網技術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媒體融合的理念與實踐開始在四級媒體格局中鋪展開來,并逐步上升為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頂層設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不僅是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中的關鍵一環(huán),更是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基礎資源配置,需要從機制改革、隊伍建設、服務擴充等維度不斷推進縣級媒體融合的路徑創(chuàng)新與實力增強。
四級媒體布局的主流輿論傳播格局形成已久,但強調四級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是應對全新輿論環(huán)境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不同層級、不同區(qū)域媒體融合水平的巨大差異,成為阻礙我國媒體融合工程整體推進的突出短板。為加快補齊這一短板,縣級融媒體中心成為繼“中央廚房”之后的又一媒體融合重點工程,充分顯示出縣級融媒體中心促進四級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并體現出黨和國家在媒體制度層面以促成“兩端”的改革為契機,帶動四級媒體格局全面融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布局。
1.補齊了四級媒體融合發(fā)展體系的建設短板。長期以來,中央、省、市、縣四級媒體在協同發(fā)力、融合發(fā)展層面依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一方面上級媒體不斷下沉基層媒體市場,造成傳媒市場的內卷化競爭;另一方面,縣級媒體因其媒體級別和影響力往往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往往留不住優(yōu)秀的媒體資源和人才資源,身處四級媒體格局中的“基石之位”,卻難以發(fā)揮強有力的“筑基之效”。伴隨著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戰(zhàn)略的提出和實施,不僅縣域內的媒體資源得以整合,同時自上而下的資源注入及自下而上的建設探索,共同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匯聚了強大動力,補齊了四級媒體融合發(fā)展體系的突出短板。如四川雙流區(qū)融媒體中心通過建立“主流媒體+政務新媒體矩陣+自媒體”融合發(fā)展矩陣,整合多方資源優(yōu)勢,形成了正面輿論強勢,雙流區(qū)融媒體中心入選“2021年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能力建設十大典型案例”。
2.打通了基層宣傳引導的“最后一公里”。長期以來,我國縣域內的信息傳播主要通過廣電媒體,受省級及中央級廣電媒體發(fā)展影響,縣級廣電依靠有線網絡接入,不僅在接收上存在技術門檻,而且內容制作和信息質量方面與上級廣電媒體相差甚遠,極度缺乏用戶基礎,陷入一種“名存實亡”的狀態(tài),引導力與影響力不足。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則為縣級媒體充分整合資源,開拓新平臺,奪回用戶市場提供了有利契機??h級融媒體中心通過積極介入基層社會治理,主動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在縱橫聯動的信息對接與創(chuàng)新表達之中,真正為打通基層宣傳引導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平臺技術支撐。如河北香河縣融媒體中心以縣廣播電視臺為主體,將互聯網思維引入內容生產與傳播的諸環(huán)節(jié),依托融媒體平臺,整合縣域內“兩微一端”、廣播、電視、報紙、網站、戶外大屏等公共媒體資源,形成了多元媒體融合發(fā)展、主流輿論不斷增強的輿論引導新格局,有效地打通了基層宣傳引導的“最后一公里”。
3.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整體效能??h級融媒體中心作為承載縣域公共服務實施、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平臺,媒體屬性及功能僅僅是其眾多功能屬性之一,能否利用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先天優(yōu)勢,更好地滿足群眾所需、所急、所盼,不僅是檢驗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成效的試金石,同時也是縣級融媒體中心能否真正成為“治國理政新平臺”的必經考驗。在建設實踐過程中,眾多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有效協同縣域社會多元治理主體,在完成信息傳遞與輿論引導的同時,整合縣域政務服務、公共服務資源,為縣域內群眾提供信息交互空間和社會溝通平臺,不僅收獲了用戶的喜愛與認同,更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整體效能進一步提升。例如,甘肅省玉門市融媒體中心通過對縣域各職能部門政務平臺的鏈接,將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社會保障、養(yǎng)老服務、醫(yī)療服務、公積金辦理等相關政務服務融入統一平臺之中,使政府政務服務更高效,群眾享受政務服務更便捷,有力地提升了當地基層社會治理的整體效能。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系統性工程,不僅是媒體內部的事情,而是整個縣域社會系統信息傳輸和政務服務流程體系的再造。在建設過程中,體制機制問題、平臺建設問題和人才培養(yǎng)問題等成為制約縣級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主要障礙。這些障礙既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困境的集中體現,也是構建和完善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直面的共性問題。
1.體制機制僵化,考評體系落后。當前,雖然大多數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啟了企業(yè)化運營的嘗試,但因普遍受到事業(yè)單位性質的制約,導致融媒體中心在人事任免、報道資源分配等方面,暫時無法發(fā)揮資源配置優(yōu)化的作用。當前所推崇的“事業(yè)化單位、企業(yè)化管理、市場化待遇”的形式,也只是個別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嘗試性探索,并非來自統一部署??h級融媒體中心的高質量建設,離不開員工隊伍蓬勃的活力。然而當前缺乏行之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工作量不斷增加,但薪酬體系改革尚未呈現實質性改變的現實直接導致了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陷入人才流失嚴重、工作難以開展的困局。有研究者提出“吃大鍋飯”的體制機制,已然成為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最大阻礙,體制機制改革迫在眉睫。如果體制機制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則難以深入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2.平臺過度拓展,服務屬性不足。當前,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盲目追求大屏建設,追求媒體融合矩陣的終端數量,缺少對于原創(chuàng)高質量內容的關注,難以取得傳播引導實效。這種僅僅停留在形式整合層面上的媒體改革,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并且未打破原有的媒體產業(yè)格局,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轉型。在凸顯服務功能層面,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依然將其自身局限于宣傳報道者的角色,政務、商務、生活服務功能模塊尚待開發(fā)強化,未能有效貫通縣域內的政府職能部門與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的橋梁,進一步限制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向基層治理綜合服務平臺的角色轉型。大力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朝著綜合服務平臺化轉型,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引導群眾和服務群眾,但部分平臺建設往往與縣域發(fā)展實際不相匹配,與群眾的實際需求不能有效銜接,這種供需的錯位,進一步加劇了縣級媒體深度融合的困境。
3.專業(yè)人才匱乏,隊伍建設乏力。媒體融合歸根到底是人才的融合,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歸根結底也是人才隊伍的建設。當下縣級融媒體中心人才隊伍建設普遍存在專業(yè)人才匱乏,隊伍建設乏力的狀況。一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員工普遍來源于報刊、廣電等傳統媒體且年齡偏大,對于融媒體建設的理念、思維及融媒體使用的技能掌握不足。有研究者對江蘇、浙江、安徽三省26家縣級融媒體中心調研發(fā)現,一線業(yè)務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超過42歲,“能熟練操作中央廚房”和“操作一種以上新媒體平臺”的工作人員不足四成。二是缺乏培訓學習交流的意愿與機會,使大多數縣級融媒體中心從業(yè)者依然沿襲傳統采編思路,難以滿足新傳播語境下的語態(tài)表達要求。專業(yè)技術人才的引進也并非易事,沒有編制也缺乏專項經費,使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雖有人才引進意愿卻無引進的能力,只能依靠原有廣電隊伍,難以實現縣級媒體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由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多為公益一類事業(yè)單位,體制屬性對于創(chuàng)收獎勵和業(yè)務效益市場化衡量評價體系有所制約,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與深入的貫徹落實,導致人員主觀能動性不高,隊伍活力仍有待進一步激發(fā)。
縣級融媒體中心全面布局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從“建全”邁向“建強”,再從“建強”到“用好”,這既是四級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亦是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必經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界研究與業(yè)界探索相互補充,共同為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進行了體制機制改革、服務效能提升和人才支撐體系構建等方面的轉型路徑探索。
1.深化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盈利模式?!蛾P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深化機構、人事、財政、薪酬等方面的改革,調整優(yōu)化媒體布局,推進融合發(fā)展”,作為頂層設計與建設規(guī)范來指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一是要從媒體系統內部消除各部門之間的融合障礙,不再以傳統的采編生產流程來劃分科室,而是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統一指揮、統一協調和創(chuàng)新表達的特點,重塑融媒體內容分發(fā)生產流程。二是不再過度強調年限資歷和體制身份作為人才晉升的考核指標,而是樹立以專業(yè)技術和專業(yè)能力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在縣委的統一領導下,匯聚各方力量支持縣級融媒體中心體制機制改革,既要給予財政、編制等資源的支持,也要給予設置彈性薪酬和獎勵空間的權力。體制機制改革的成效直接反映在盈利模式的創(chuàng)新上,江蘇邳州市融媒體中心鼓勵員工積極開展內部創(chuàng)業(yè),使媒體產業(yè)性創(chuàng)收的比重越來越大,經濟結構愈加科學、完備。這些實踐探索充分表明深化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盈利模式將有力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夯實“建強”的基礎,實現“用好”的目標。
2.聚焦主業(yè)主責,提升服務效能。做好黨的理論政策傳播,以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頂層設計在基層的傳播與落地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主業(yè)主責??h級融媒體中心只有聚焦主業(yè)主責,創(chuàng)新表達手段,才能收獲流量和口碑,才能在娛樂化的浪潮和“后真相”的時代背景之下,彰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職責和使命。四川金堂縣融媒體中心制作的《無人機偵察勸離打麻將居民》視頻登上微博熱搜,馬邊彝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推出“土味”方言《抗疫復工復產宣傳順口溜》走紅網絡,這些作品以較低的制作成本,卻收獲了不小的社會效益。在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成熟的背景下,在線政務服務和電子商務等新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探索全面提升服務效能開辟了新的路徑??h級融媒體中心不僅要依靠新聞報道輿論宣傳來引導群眾,也要在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和電子商務等領域服務用戶。這不僅是增強用戶黏性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開拓創(chuàng)收渠道,豐富中心業(yè)務模塊的積極探索,將有助于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3.堅持外引內育,強化人才支撐。解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人才隊伍結構性困境,需要對外加強引才力度,通過提供編制保障、暢通職業(yè)晉升通道,實施緊缺型人才的引進獎勵政策,為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迎來新鮮血液,優(yōu)化縣級融媒體中心人才隊伍結構。更為重要的是要提升對內育才能力,盤活用好現有人才資源,積極邀請上級媒體對縣級融媒體從業(yè)者開展專業(yè)技能培訓,不斷提升新媒體業(yè)務能力。通過打造名記者、名編輯工作室,提升跨部門協作能力,激活組織內部的活力,爭取形成品牌效應,更好地賦能縣級融媒體中心高質量建設。例如,湖北南漳縣融媒體中心通過制定短中長期人才引進方案,著力打造“方盡婭工作室”“漳視頻工作室”等明星團隊,強化對年輕骨干培訓歷練;通過建立跨區(qū)域媒體輪崗交流機制,與新華社、人民網等重要媒體平臺建立合作關系,不斷增強骨干記者和通訊員隊伍的實戰(zhàn)水平,有力地增強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內部的人才實力。
在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時代背景之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不僅關乎基層輿論引導工作質量,更深刻影響著整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運轉成效。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要掃清體制機制深層改革障礙,創(chuàng)新傳統盈利模式,探索新型運營模式,實現從內向外的理念更新、流程再造與機制重塑。持續(xù)強化公共服務屬性,在加強輿論引導的同時,以更為便捷多元、更加貼近群眾生活實際的各類公共服務,不斷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質量。持續(xù)完善引人、用人制度,為優(yōu)化人才隊伍結構,打造融媒品牌影響力,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供給和更高質量的人才資源儲備。在對發(fā)展要素的充分整合基礎之上,更好地發(fā)揮縣級融媒體的輿論引導、信息樞紐、綜合服務等平臺功能,從而深度介入基層社會治理,促進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貢獻縣級媒體融合的力量。
作者吳航行系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副教授、新傳媒與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
許楠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張月瑩系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講師
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2023年度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融合視域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項目編號:X202301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正榮,蔣東旭.全媒體傳播體系與四級融合新發(fā)展格局[J].中國編輯,2021(05).
[2]韓國梁.構建市民離不開的傳播平臺——成都市雙流區(qū)深度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實踐和探索[J].傳媒,2022(11).
[3]史長城.提升輿論引導力 當好百姓“服務員”——河北省香河縣融媒體中心的探索與實踐[J].傳媒,2022(11).
[4]趙子忠,邊劍琴.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保持經營活力的思考[J].中國廣播,2021(02).
[5]鄭保衛(wèi),張喆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成效·問題·對策[J].中國出版,2019(16).
[6]張雪霖.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體制機制改革研究——以H省3個試點縣市為例[J].新聞界,2020(03).
[7]黃艷鳳.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人才困境與新聞教育回應[J].傳媒,2021(02).
[8]徐希之.縣級融媒體改革這場硬仗怎么打?[J].新聞戰(zhàn)線,2019(03).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