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考點解讀
主題為“尊師重道”的文章,大多以記敘文為主,講述故事,抒發(fā)情感。閱讀這類文章,同學們需要具備概括文章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題思想的能力。中考題中常見的考點有:1.概括文章情節(jié);2.分析詞語和句子含義;3.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情感;4.結合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我的老師齊白石
◎李可染
白石老師晚年作畫,喜歡題“白石老人一揮”幾個字,不了解的人就會聯(lián)想到大畫家作畫,信筆草草一揮而就。實際上,老師在任何時候作畫都很認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從來就沒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樣信手一揮過。他寫字也是一樣,有人請他隨便寫幾個字,他總是把紙疊了又疊,前后打量斟酌。有時字寫了一半,還要抽出筆筒里的竹尺在紙上橫量豎量,使我這在旁按紙的人都有點著急,甚至感到老師做事有點笨拙??墒堑葢覓炱饋恚@些字畫馬上又會使你驚嘆,你會在那厚實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白石老師有句詩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藝術家往往只愿把有豐富滋養(yǎng)的甜美成果分享給人,卻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問白石老師在他的藝術修養(yǎng)上下過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鋼梁磨繡針”這一句話作比并不怎樣過分。就以老師畫案上那塊硯臺來說,那是一塊又粗又厚的石硯,但以老師作畫之勤,經過千萬次的研磨,硯底有的地方已經很薄,近年別人給他磨墨時,他總是囑咐墨往厚處磨,不要把硯底磨穿了。勤學苦練,功夫不可間斷,是我們藝術傳統(tǒng)中歷代匠師傳下的名言,白石老師就是身體力行的典范。
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師的《釣絲小魚圖》。畫的上部占著很大的篇幅,只畫一根被微風吹動的釣絲,下邊幾條淡淡的被釣餌所吸引的小魚??磥懋嬅嫠坪鯖]有什么東西,但是,我們很難用語言表達那絕妙的意境——晚涼風中,一天的暑熱剛剛過去,還留著一絲余霞,人在塘邊觀看游魚,滿紙是詩的意境。我站在畫前,不禁憶起了自己的童年。說憶起了童年似乎還有點不大恰當,應該說是嗅到了童年時代的氣息。畫上那一根線,看來是一根真實的線,但又覺得不應該說它是一根真實的線,哪有一根真實的線能給人那樣美妙的感覺呢。這張畫使我們深深感到白石老師感覺的銳敏和感情的真摯。
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詩人去訪問老師,老師畫了一幅牽?;ㄋ退?。詩人站在畫前激動地說:“這花的艷麗生動使我感到在枝葉間就要穿出一只蝴蝶?!蓖A艘幌拢终f:“這不僅是一枝花,這是東方人對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頌?!?/p>
我很喜歡白石老師九十多歲時畫的一棵棕樹。棕干筆直沖天,棕葉下垂,筆力之雄健真可說是“如能扛鼎”。我不能說這幅畫的棕皮、棕葉的質感如何的神似,我感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氣魄,正如畫上題字“直上青霄無曲處”的那種雄邁昂揚不屈的精神。我想不論是誰,站在白石老師的作品之前,都會感到有一股清新蓬勃的氣息、雄強健壯的力量撲人眉宇,心胸為之一快,精神為之振奮。
有人說白石老師的藝術所以偉大是他的根底太厚了,我覺這話實在很有深刻的意義,白石老師的根底確實是太厚了。厚在哪里,厚在他的藝術代表了數(shù)億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時還包含了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他的作品不僅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愛祖國、愛生活、愛和平、愛一切美好事物的善良心愿,同時還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氣魄、堅強不屈的精神和欣欣向榮的朝氣。白石老師在他逝世的前一二年,還經常不斷地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精力飽滿,一點未見衰頹之氣。他九十六歲畫的一幅秋海棠,紅光滿紙,神采煥發(fā),濃艷至極。另外一幅萬年青,真有一種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賞畫思人,對白石老師“一揮”的題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選自《美術》雜志)
●思考練習
作者認為白石老師的“一揮”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畫家作畫,信筆草草一揮而就”。結合全文,談談你對白石老師“一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