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版攝影至今已經(jīng)有170多年的歷史了,從發(fā)明濕版到濕版結束盛行,被干版、銀鹽所取代,只不過短短幾十年的光景,不得不說一個時代的需求與技術發(fā)展奠定了一種攝影技術,濕版也只是完成了從物理攝影到化學攝影轉變的歷史使命。這在當時的確推進了感光乳劑的構架和相機的設計理念,更推動了鏡頭和鏡頭結構設計的發(fā)展。由于濕版攝影術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所以給現(xiàn)在的國人復興濕版活動帶來了很多年代上的厚重感和藝術文化發(fā)揚光大的契機。濕版攝影其實沒有那么神秘,它只不過是現(xiàn)代人鮮為人知的一種跨世紀的攝影古典技法之一。
我很小的時候經(jīng)常生活在西藏地區(qū),一邊登山一邊使用膠片記錄周邊的生活。慢慢地也會有意無意接觸一些古典風格的老照片,被其豐富的歷史痕跡所打動,于是開始關注濕版攝影,當時在國內還查詢不到相關的技術資料,也是和身邊的老師們一起學習研究,磕磕絆絆地摸索全套拍攝過程。
2011 年11 月11 日,在拉薩藥王山上,我拍了第一張濕版作品:20×32 寸的玻璃濕版照片。由于拍攝地是在藥王山的半山腰,需要把相機扛到山上,而暗房在山腳下,需要足夠的體能與時間賽跑。這張照片尺幅大、拍攝難度大、畫面帶給人足夠強烈的儀式感,我索性潛心泡在暗房研究藥理長達兩年時間。
因為濕版是一個完全手工化且使用藥品種類不同的制作過程,每個曾經(jīng)拍過濕版的人都會在制作中遇到完全不同的問題,這時候需要嘗試者敢于試錯,在不同的溫度濕度、不同的光線環(huán)境、不同的藥理配比、不同的景別構成上,都要做大量的實驗對比,以便日后為其他拍攝題材做客觀的限定和選擇。
杜鵑人像,這是給時尚雜志策劃的一組濕版表現(xiàn)的照片,超模面對相機時除去面妝的效果更加自然平靜。果迅 攝
桂林山水的五拼組圖,因為第二、第四幅畫面天空較多,利用了手工顯影紋的特點在畫面中共同創(chuàng)作,有了些許中國山水畫的跡象。果迅 攝
濕版拍攝中,首先要確定拍攝多大版面的照片,與之匹配地去準備相應畫幅的照相機。因為濕版原片不可能像底片那樣進行放大復制,我們的相機幾乎都是量身定制的。拍攝前需要在玻璃板或者鋁板上把一些光敏材料進行避光鹵化,這樣制作好一張底片才能進行拍攝。當拍攝完成后,必須幾分鐘之內在暗房中顯影、定影、水洗,才能得到可視的影像。當然之后還有很多小事情,這些可以放到以后處理。
從1851 年至今,濕版在國外還是基本上流傳有序的,很多資料在古典書籍當中都可以查得到,在中國幾乎是本世紀初才興起,本土藥理的特性、拍攝流程、拍攝題材等幾乎全靠摸索。雖然當下能夠通過網(wǎng)絡查詢到任何資料,但這類古典工藝屬于一種經(jīng)驗攝影技術,不能完全依賴幾個化學方程式解決。
為了得到更穩(wěn)定的濕版照片,還需要很多硬件支持,我改裝了暗房車,車的后部固定暗房和全部沖印設備,暗房車具備防塵、恒溫條件,這樣才能使圖像擁有穩(wěn)定的影調輸出,特別是拍攝組圖時。在距離公路不遠的地方拍攝,我會用車里的暗房,如果離開公路,我們還有帳篷暗房做臨時替代使用。
濕版確實存在一些不完美影調的特性:不能記錄快速的景物、照片影調不夠綿長、手工痕跡太重、畫面不能以唯美主義見長。那為什么還有一些人執(zhí)著于這些古典工藝呢?拋開工業(yè)文明帶來的那種速度和刺激的快感,濕版使影像回歸到質樸無華,同時也帶來時空感給人的思考。那么濕版攝影是不是在某種意義上對現(xiàn)實的回避和保守僵化呢?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很多,我們可以從照片內容出發(fā),看看圖像本身是否強調主體的真實性和思維邏輯之間的統(tǒng)一和諧。一張能夠稱之為作品的照片,不管它采用什么技術手段、什么工藝、什么技術、什么尺幅,都免不了過獨立審美這一關,有了畫面主體的本質,再有獨特的鏡頭語言,找到合適的表達介質,照片本身就成立了。至于是銀板、濕版,還是數(shù)碼、手機,其實都不重要了,我們要放下這些沒必要的后期表達,放下毫無意義的分別心。
濕版給我的樂趣太多了,可能都不能叫作樂趣,這種攝影的思考方式是一種習慣,它基本改善了我的生活。因為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是長時間地對一種事物的觀察,哪怕是風景。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jié),都可以與你產(chǎn)生不同的對話,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在特定的時間,把要表達的內容用濕版照片呈現(xiàn),當然這與我想要的還有距離,我更希望照片背后,有我、有人、有物的變遷,有故事在講述。希望表現(xiàn)的這些故事是真實的、嚴肅的,我的愿望就達到了。
濕版正片確實是獨一無二的,濕版負片也確實針對蛋白印相給照片的復制提供了一定的商業(yè)價值,這也造就了濕版稍縱即逝的獨特魅力。我也試圖用數(shù)字將其掃描后制作版畫、銀鹽輸出等等。但就我個人而言,二次創(chuàng)作可以帶來不同的創(chuàng)作樂趣,就像底片是樂譜,復制是演奏一樣,但這些仍然不夠,拍攝的過程和對于拍攝內容的深入了解會為我?guī)砀蟮臐M足感。
我拍攝過一些偏商業(yè)風格的人像和風景照片,從影調中獲得過短暫的成就感,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影調慢慢在畫框里待不住了,我開始刻意地回避這些所謂的美帶來的視覺沖擊。
當一幅照片,退卻了光線給人帶來的波瀾、退卻了景致給人帶來的內心躁動,一張干凈結實的影像擺在你面前的時候,它擁有我全部的感情色彩,它對于我來講是惟一,這就足夠了。
我是個“野孩子”,不是一個愿意待在攝影室里完成拍攝的人,戶外景致更能激發(fā)我的好奇心,我基本上不立項拍攝專題,濕版本身適合拍攝的題材就少,我的好奇心都聚集在路上的人和事物。
濕版攝影選擇題材與膠片、數(shù)碼不同。它是一種半盲色片的拍攝,主要感光是環(huán)境中的紫外線,很多顏色在濕版中是不顯現(xiàn)的,比如紅色和黃色,這樣就導致天空藍變成了沒有層次的白,很多黃皮膚的人像就變成了“礦工臉”。而且濕版的整體影調因為不借用任何工業(yè)產(chǎn)品的手工制作,顯得不那么柔和與過渡有序,這就在選擇拍攝題材上需要有不同的拍攝習慣,也需要針對不同的環(huán)境氣候針對藥品特性做進一步的調整。
古典工藝最難的不是技術上的摸索,而是選擇拍攝題材以及克服艱苦的拍攝條件。在我最近的幾次外拍中,有些是在高海拔、冰川酷寒風大的環(huán)境中進行,有些是在低熱潮濕的環(huán)境中拍攝。不同的環(huán)境需要有不同的預判,因為濕版攝影必須在拍攝現(xiàn)場人工制作感光材料,拍攝完成后幾分鐘之內沖洗定影,這個過程一般不能超過十分鐘。當處于低溫環(huán)境中,所有藥液的溫度變化不可控,很多次定影液潑到畫面上時直接凍住了;在某些特定環(huán)境下曝光可以長達20 多分鐘……只有通過長不斷地試錯積累經(jīng)驗,才有辦法解決。濕版的樂趣也正在其中。
現(xiàn)在很少有人背負這么繁復的設備去拍照了,但對于我來說,每當想到那些曾經(jīng)短暫屬于我的地方,就會給我?guī)碜孕藕桶捕?,因為照片背后的故事,只有自己知道?/p>
濕版攝影沒有華麗的外表,似乎只留存了攝影師那一絲絲情感流露,時隔多年,從一些老照片里,你依稀能聽見圖像本身的召喚,跨越時空般感受到攝影師心里的那一份從容。
廢柴·過山車。果迅
廢柴·翅膀。果迅 攝
我拍攝的第一張濕版照片。果迅 攝
堡壘,這座碉樓的旁邊就是我每次途經(jīng)都要駐足一下的地方。推開房間的窗戶,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溫暖的場景。果迅 攝
聚合。果迅 攝
人像。果迅
埡口,面對滿是經(jīng)幡的埡口,長時間的曝光使得風參與到了畫面之中,動靜相宜。果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