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科學教育在科學教師職前教育中作用良好》
●《科學教育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 2023 年4 月27 日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一項研究通過142 篇相關文獻的系統(tǒng)回顧,對科學教師職前教育(PST)中的探究式科學教育(IBSE)進行了綜述。研究發(fā)現(xiàn),IBSE 常用于PST 中讓職前教師學習科學概念、過程及如何通過探究進行科學教學,但很少有研究強調二者間的過渡關系;在PST中采用IBSE 能幫助教師在科學理解、教學能力和改善態(tài)度或自我效能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也存在一些挑戰(zhàn),比如教師在職前教育中學習了IBSE,但在工作后的教學實踐中未必會采用。
《學前兒童有能力進行基于模型的科學學習》
●《科學教學研究期刊》(Journal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2023 年4 月7 日
塞浦路斯歐洲大學的一項研究以68 名5 ~ 6 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讓他們研究水溶液中的物質,并要求使用帶注釋的繪圖表征自己的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使用了3 種描述策略開發(fā)了5 種不同類型的模型,并傾向于依靠類比推理識別與所研究現(xiàn)象相對應的類似已知情況;他們也能采用簡單的推理解釋分析自己模型的結構和組成部分;學前兒童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科學教育,也沒有基于建模的學習(MbL) 經驗, 但可以成功地參與真正的MbL 活動。
《培養(yǎng)K-12 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yǎng)需要指導性能力框架》
●《國際STEM 教育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 2023 年4 月19 日
西班牙圣地亞哥聯(lián)合大學的一項研究對179 篇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確定了兩大類人工智能素養(yǎng)研究視角,學習經驗視角涉及在感興趣的特定領域學習人工智能技術、概念和應用技能的經驗;理論研究視角則致力于設計與構建理論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經驗可以評估學生在學習體驗后是否理解人工智能概念,也很少有研究關注未經深思熟慮地應用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需要出臺一個能力框架規(guī)范和指導教育機構提供的教學建議、內容與課程,且有必要將一線教師納入課程設計中。
《包容性和多樣性STEM 課程改變了小學生關于空間科學的看法》
●《國際科學教育雜志》(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2023 年4 月16 日
荷蘭萊頓大學的一項研究以65 名10 ~ 12 歲的5 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開發(fā)了一套旨在體現(xiàn)包容性和多樣性的STEM 課程,并在課程開始之前和之后,讓學生填寫對空間科學和空間科學家看法的問卷。課程結束后對其中部分兒童進行訪談,以了解課程對兒童關于空間科學的看法和歸屬感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課程成功地改變了孩子們對空間科學家的看法,認為空間科學家是一個多元化的國際群體;此外,課程的實施還促進了兒童對(未來)空間科學產生了更多的思考。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腦間同步可以預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 2023 年4 月13 日
美國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對9 組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腦電變化進行記錄和分析,每個小組包含1 名教師和4 名學生。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間的alpha 波腦-腦同步可預測其在即時測試和延遲測試中的表現(xiàn);在與學生正確回答問題相關的特定講座片段,學生腦- 腦同步性更高;學生與教師間的腦- 腦同步可預測學生大腦活動相對于教師大腦活動大約300毫秒的滯后學習結果,與口語理解的時間過程一致;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間腦-腦同步的動態(tài)變化可預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楊元魁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