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珠,王小燕,蘇鴻瑜,陳雅君
(福建省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yī)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腸道菌群是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在參與正常的生理代謝,促進生長發(fā)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新生兒的腸道菌群處于動態(tài)變化當中,極其容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新生兒出生后的喂養(yǎng)方式是影響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結構形成和建立的重要因素[2]。有報道稱[3],母乳喂養(yǎng)能有效促進新生兒腸道優(yōu)勢菌群的形成,有利于新生兒的健康發(fā)育。近年來,有部分學者認為[4],不同喂養(yǎng)方式可能會對新生兒腸道菌群微生態(tài)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探討不同喂養(yǎng)方式對新生兒腸道菌群微生態(tài)的影響,本次研究將選取2017年2月-2022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兒開展研究,現(xiàn)作如下報道: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7年2月—2022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兒分為兩組(n=60)。納入標準:(1)均為足月單胎妊娠;(2)無遺傳性疾病;(3)符合我院醫(yī)學倫理學設定的要求,且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畸形兒;(2)存在基因缺陷;(3)臨床資料不完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對照組給予醫(yī)院專門配比的配方奶粉喂養(yǎng),觀察組則采用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出生后,除母乳外不額外給予配方奶粉或維生素、鈣等其他食物。兩組均于每日定時喂養(yǎng)7-8次。
①分別對兩組喂養(yǎng)1個月、3個月、6個月的身高和體重予以比較,其中身高采用臥式量板進行測量,新生兒兩腿伸直,頭頂及足底緊貼測量板;體重測量則應用杠桿秤。②分別采集兩組喂養(yǎng)3天、7天、14天排便后1小時內(nèi)的新鮮糞便樣本,并將其置于磷酸緩沖鹽溶液當中,充分混合搖勻后,1500r/min,離心10min后取上清液,重復3次后9000r/min,高速離心5min后將沉淀物采用PBS洗滌4次,水洗1次。然后應用熒光定量PCR儀(型號:HM-PCR1,廠家:山東恒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樣本中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數(shù)量。③抽取兩組喂養(yǎng)3天、7天、14天的空腹靜脈血,離心取上清液后采用流式細胞儀(型號:Northern Lights,廠家:青島佳鼎分析儀器有限公司)檢測其CD4+、CD3+、CD4+/CD8+、HK細胞水平。④采用免疫比濁法分別對兩組喂養(yǎng)1個月、3個月、6個月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予以檢測。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大(P>0.05),見表1。
兩組喂養(yǎng)1個月、3個月、6個月的身高和體重水平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喂養(yǎng)時間身高和體重水平的比較
兩組喂養(yǎng)3天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數(shù)量比較,差異不大(P>0.05),但喂養(yǎng)7天和14天,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數(shù)量較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喂養(yǎng)時間腸道菌群情況的比較
兩組喂養(yǎng)3天的CD4+、CD3+、CD4+/CD8+、HK細胞水平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但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喂養(yǎng)7天、14天的CD4+、CD3+、CD4+/CD8+、HK細胞水平均較高,差異較大(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喂養(yǎng)時間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的比較
續(xù)表4
喂養(yǎng)1個月、3個月、6個月,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IgA、IgM、IgG水平均較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同喂養(yǎng)時間IgA、IgM、IgG水平的比較
人體腸道菌群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是無菌的,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接觸,新生兒腸道內(nèi)很快被細菌定植,且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新生兒腸道內(nèi)菌群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斷增加,并約1年的時間后逐漸形成結構較為穩(wěn)定的腸道菌群[5-6]。但新生兒的腸道菌群處于動態(tài)變化當中,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腸道微生態(tài)失調(diào),影響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其中新生兒出生后的喂養(yǎng)方式在新生兒腸道菌群的建立和定植發(fā)揮重要作用[7-8]。
目前新生兒的喂養(yǎng)方式主要包括母乳和人工喂養(yǎng),其中母乳喂養(yǎng)是指新生兒完全依靠母乳且不額外添加其他食物,而人工喂養(yǎng)則指新生兒主要依靠配方奶粉等食物喂養(yǎng)[9-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喂養(yǎng)1個月、3個月、6個月的身高和體重水平比較差異不顯著,且喂養(yǎng)7天和14天,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數(shù)量較高,提示采用兩種喂養(yǎng)方式對新生兒的體格發(fā)育的影響差異不大,但采用母乳喂養(yǎng)在改善新生兒腸道菌群分布情況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母乳中所包含大量益生元,可對有益菌的活性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促進有益菌的生長,同時母乳中特有的雙歧因子、人乳寡糖對厭氧菌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可起到抑制致病菌在新生兒腸道定植的作用[11-12],這與張曦美[13]等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除此之外,本次實驗結果還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喂養(yǎng)7天、14天的CD4+、CD3+、CD4+/CD8+、HK細胞水平均較高,考慮原因可能是因為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細胞,特別是淋巴細胞中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細胞為T細胞,因此對新生兒給予母乳喂養(yǎng),能有效提高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14]。有報道稱[15],新生兒出生后的2-3d,其IgG水平較高,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機體IgG表達水平會逐漸下降。與配方奶粉相比較,母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較高,能有效促進新生兒免疫功能的提高,同時母乳中所含有的IgA更耐受蛋白水解,能在新生兒胃腸道中和相對應的病原體,能有效抑制病原體黏附,有利于防止機體炎癥反應,促進免疫系統(tǒng)水平的提高[16-17]。故本次實驗中,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喂養(yǎng)1個月、3個月、6個月的IgA、IgM、IgG水平均較高,提示采用對新生兒給予母乳喂養(yǎng)能有效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功能水平。
綜上所述,與配方奶粉喂養(yǎng)相比較,母乳喂養(yǎng)在促進新生兒腸道菌群的分布方面更具優(yōu)勢,且能有效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功能水平,臨床上應大力推廣母乳喂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