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良
“感恩”是積極心理學中24種積極人格特質之一,指的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激和欣賞,一般意義上的解釋為“對別人的幫助給予感激”。推而廣之,感恩是對外界施予自己的恩惠和自己給予自己的恩惠,表示物質上或是精神上的感謝。
在生活中,一定有許多人在幫助你,比如處處關心你的父母、細心教導你的老師、幫你解決困難的同學……如果沒有他們的關心和幫助,我們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森林沒有了樹木,魚兒離開了水,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他們。除了我們身邊熟識的人,我們還要感謝勤勤懇懇的農(nóng)民、一絲不茍的工人、奮不顧身的警察、救死扶傷的醫(yī)護人員……是各行各業(yè)不辭勞苦的人們?yōu)槲覀儎?chuàng)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恩應該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在假期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教師節(jié)給老師送上幾句祝福;平日里,幫助學習、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學……雖然這些事情都微不足道,但是如若人人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別人,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絢爛!
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個有關感恩的積極心理學效應的研究。他研究了寫過“感恩之心”文章的人和只寫過自傳的人,研究這兩種人之間的幸福指數(shù)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寫過“感恩之心”文章的人,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有顯著增加,而且這些幸福指數(shù)可以一直持續(xù)一個月左右。也就是說,越是有感恩之心的人,越是幸福的。
那么,如何培養(yǎng)我們的感恩之心呢? 1. 記錄下感恩的事情;
2. 用準確的語言表達感恩;
3. 回憶美好的瞬間;
4. 寫一封感恩的信;
5. 打一個感恩的電話;
6. 和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
(作者單位:沈陽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