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長和幼兒園在幼小銜接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保證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實施。訪談發(fā)現(xiàn),家長和幼兒園在幼小銜接的認識和行動方面有顯著差異,存在雙方缺乏溝通與合作、幼兒園教育效果監(jiān)控不足、家長缺乏主動性的局面。雙方應秉持著平等尊重的原則,多途徑提升家長和幼兒園的科學認識,建立雙方溝通的雙向機制,發(fā)揮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多管齊下實現(xiàn)科學化的幼小銜接,力求為推動相關領域發(fā)展進行有益的嘗試及探索。
關鍵詞:幼小銜接;家園合作;現(xiàn)狀分析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的過渡與銜接,是幼兒人生中第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家園合作是幼兒園和家庭間的橋梁,家長和教師作為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有其各自的教育優(yōu)勢,都在幼兒的身心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推動作用。[1]現(xiàn)如今,“幼小銜接”“家園合作” 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現(xiàn)有研究大多數(shù)是單方面的研究幼小銜接或家園合作,很少有學者關注到各方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在對5位教師和5位家長訪談的基礎上,探討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原因分析,并據(jù)此提出解決對策。
一、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的問題
(一)家長對幼小銜接認識較好,但缺乏主動性
家長對于幼小銜接中的家園合作理念認識較好。訪談中家長提到“幼小銜接階段,不僅僅是幼兒教師的工作,家長也應該參與其中?!钡?,在幼小銜接的家園合作中家長處于被動的地位,缺乏主動性,一直處于聽老師講、按老師做的狀態(tài),一味滿足教師提出的要求,沒有及時地與教師進行溝通。在實踐方面缺乏行動力,家長在訪談中說道,不了解家園合作應如何開展,認為應該聽從幼兒教師的安排。由此可見,家長有家園共育的意識,但是并沒有付諸實踐,尤其是在幼小銜接階段,不要單方面把責任歸結(jié)在幼兒教師身上,理想的狀態(tài)是要形成教育合力。
(二)幼兒園對幼小銜接措施較好,但對效果監(jiān)控不足
教師在訪談中談到“由于每個家長的文化背景不同,作為教師,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和途徑與家長溝通?!笨梢娪變簣@單方面的家園溝通措施較好。但在幼兒園教育監(jiān)控方面,還沒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教師沒有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幼兒園教師在幼小銜接中的教育經(jīng)驗比家長豐富,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監(jiān)督家長幼小銜接工作的實施。教師在訪談中提到在幼小銜接階段與家長的聯(lián)系并不多,一般都是給家長布置一些任務,或者需要家長的配合時,才會主動去溝通。由此可見,幼兒園對幼小銜接措施較好,但對家庭方面的教育工作監(jiān)控不足,對幼兒在家的情況一無所知。
(三)家園合作已有序展開,但各方配合度不足
幼小銜接時期的家園合作已經(jīng)有序展開。教師在訪談中提到會通過家長會、家長委員會、微信群等途徑進行家園溝通。但是,由于雙方對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的認識不同、責任劃分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彼此的配合度不夠。例如:在訪談中家長闡述道“家園溝通主要就是通過微信群來傳遞消息,老師有什么需要就會在群里發(fā)布信息,平時也沒有與教師溝通的機會?!奔议L認為幼兒園應是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主體,而幼兒教師則希望家長可以參與到幼小銜接工作中來,主動配合教師進行入學準備教育。由此可見,家園合作已有序展開,但仍存在配合度不足的問題。
二、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問題的原因分析
幼小銜接是幼兒成長的重要過程,對于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幫助幼兒健康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家園合作能夠充分發(fā)揮雙方的力量,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但從實踐分析來看,仍然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理念的落后
家長和幼兒園在進行幼小銜接教育時,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部分家長在訪談中談到“比較重視孩子知識上的銜接,認為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無非是學習的知識更深奧了一些”。家長在面臨幼小銜接教育時,往往過分重視幼兒的知識準備,忽視幼兒學習興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這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相違背,從而導致家園合作不理想。例如:在訪談中部分教師認為“只有家長的參與,幼小銜接工作才能順利進行”。而部分家長認為“幼兒園是實施幼小銜接教育的主體,應發(fā)揮好主導作用,不應一味要求家長的主動配合”。可見雙方?jīng)]有就家園合作達成一致。
(二)家長在幼小銜接中的角色模糊
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園的主導作用固然重要,但毫無疑義,家長也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今,部分家長在面對幼小銜接工作時,缺乏正確的角色認知,訪談中大部分家長思想意識呈現(xiàn)過度重視幼兒知識學習和過度放縱兩極化特征。家長害怕幼兒輸在起跑線上,為幼兒報各種輔導班,卻忽視了幼兒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此外,還有一類家長完全依賴學校,完全聽從幼兒園的安排,對孩子的入學準備教育不重視,從而造成幼兒入學后,很難適應小學生活的現(xiàn)象。由此可見,家長在幼小銜接中缺乏正確的角色認知。
(三)幼兒園主動聯(lián)系家長的意識和行動不夠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主動聯(lián)系家長的意識不強。例如,訪談中有教師說道“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聯(lián)系家長,除非需要準備教具材料”。幼兒園教師在幼小銜接中的教育經(jīng)驗比家長豐富,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監(jiān)督家長幼小銜接工作的實施。在行動方面,家園合作沒有落實到具體實踐中,訪談中部分教師通常利用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間與之溝通,平時也沒有溝通的機會。由此可見,幼兒園沒有形成健全的家園溝通機制,缺乏主動聯(lián)系家長的意識和行動力,家園溝通渠道匱乏,沒有實現(xiàn)良好的家園溝通模式。
(四)缺乏有力地社會輿論引導
目前,幼小銜接班蔚然成風,商業(yè)化教育機構(gòu)的宣傳標語讓家長走入幼小銜接教育誤區(qū)。訪談中有家長提到“朋友推薦的幼小銜接班,家長們反映效果良好,便也為孩子報名了?!奔议L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幼兒參加幼小銜接班,家長認為,入學準備教育就是讓幼兒早早算數(shù)、早早背古詩等。
幼兒園方面存在以學前班代替幼兒園大班教育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教師在訪談中提到“在大班時期,會提前滲透小學的知識,幫助幼兒實現(xiàn)幼小過渡?!边@些明顯存在著小學化趨勢,并且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相違背。雖然,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wǎng)、智能AI技術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但在幼兒園家園合作上仍然缺少探索,沒有成形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
三、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問題的對策
目前,我國已經(jīng)開啟“元宇宙”發(fā)展模式,看似詞匯比較高深,實際上就是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為所有領域提供有力的環(huán)境支持,幼兒教育也不例外,依托數(shù)據(jù)融合同樣可以提升家園合作水平,共同做好幼兒教育工作。
(一)多途徑提升家園合作認知水平
1.依托數(shù)據(jù)載體營造合作環(huán)境
家校合作效果不好的根源在于思想認知,而思想問題可以通過教育去解決。首先,定期組織專題教育。隨著釘釘、騰訊課堂及其他在線教育軟件的普及,針對教師與家長的教育可以選擇線上教學模式,以解決雙方集中教育的困難,要積極引入第三方教育主體,不斷提升雙方對家園合作的思想認知。其次,營造互動環(huán)境。數(shù)據(jù)載體為家園合作提供重要的支撐載體,如幼兒園公眾號通過定期向家長展示幼兒在園活動情況,讓家長對幼兒園有更多的了解,從而提升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同時,建立微信群,教師可以與家長每天互動,回答家長提出的各種問題,溝通幼兒在園情況,保持良好的溝通效果。
2.依托活動載體融洽合作基礎
日常家長談話最多的就是參與家園合作難度較高,因為還需要上班工作,無暇參與孩子的共同管理,但幼兒園完全可以通過智慧升級達成目標。首先,開放公共區(qū)域視頻探頭。幼兒園應該相信自己的管理沒有問題,將餐廳、教室、活動區(qū)域的視頻開放,允許家長遠程使用,只要家長想看,隨時都能夠調(diào)閱視頻,他們看到了,自然也就樂于參與,甚至可以安裝內(nèi)置語音系統(tǒng),邀請場外家長進行監(jiān)督和發(fā)言,能夠更好地提升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其次,在線參與活動。雖然家長無法到場,但家長可以通過視頻遠程講故事、參與討論或者參與一些益智類的小游戲。簡而言之,依托大數(shù)據(jù)載體讓家長獲得可以隨時參與的機會,絕大多數(shù)家長不是不想?yún)⑴c幼兒園教育和管理,苦于沒有時間和空間,而對幼兒園進行數(shù)據(jù)化升級,就能夠有效解決此類問題。
(二)明確家長在幼小銜接中的角色定位
1.提升家長對幼小銜接作用的認知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順利過渡的過程,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幼兒園教育主要以游戲和活動開展,而小學的教育主要以知識的學習為主,二者的教育方式不同,這就需要幼兒調(diào)整身心來適應,這種適應性的調(diào)整就是目前幼小銜接的主要工作。目前幼小銜接中出現(xiàn)的問題,部分是由于家長的教育理念有誤,或者是家長的角色認知偏差,導致幼兒不能順利實現(xiàn)幼小過渡。幼小銜接準備不當,不僅造成幼兒學習上出現(xiàn)問題,也會對幼兒的身體和社會性發(fā)展造成影響,這些問題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所以說,幼小銜接很重要,對幼兒的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尊重家長在幼小銜接中的地位
幼小銜接教育不是單方面開展,還與家庭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幼兒園來說,家長是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園之間應秉持著平等的互動原則。為了能夠增強家園合作效果,幼兒園APP可以推出在線點評活動,家長可以提出對幼兒園建設的意見或建議;每半年發(fā)起一次優(yōu)秀教師評選活動,采取無記名方式投票,家長可以對任何一名教師進行評價,以尊重家長在幼小銜接中的地位。同時,家委會要真正發(fā)揮作用,選擇部分工作空閑時間較多的家長,負責家園合作中的溝通,切記家委會是雙向的,不要單純地成為幼兒園的喉舌,更應當是家長意見的“傳聲器”。[3]
(三)強化家園溝通的意識和行為
1.主動匯報教育完成情況
首先,教師應當具備主動溝通意識。幼兒園方改變工作思路,不再一味地要求家長的主動參與,可以利用親子活動等,變家長的被動配合為主動配合。其次,加強理論學習,鼓勵教師主動聯(lián)系家長。[4]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滲透家園平等合作的理念,家園之間溝通應秉持著互利互惠、平等自愿的原則。同時,教師應發(fā)揮好教育主導作用,主動聯(lián)系幼兒家長,針對不同的家長要采取不同的溝通手段,例如:當家長對幼小銜接理念一無所知時,教師首先向其解釋該理念,再與其就孩子的入學準備進行溝通。
2.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lián)系
首先,家園合作情況納入績效系統(tǒng)。將家園聯(lián)系促進幼小銜接的效果納入教師考評內(nèi)容,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師考核制度,讓教師對于幼小銜接階段都需要做哪些準備以及如何與家長溝通等問題有深入了解,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幼小銜接中的主導作用。其次,積極宣揚典型。鼓勵和宣傳教師聯(lián)系家長的典型事例,直面教師存在的問題,會引發(fā)教師的反感情緒,為了幫助教師較快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以及家園合作的必要性,幼兒園可以積極宣傳教師聯(lián)系家長的典型事例,利用榜樣強化作用,強化教師聯(lián)系家長的行為。最后,定期組織經(jīng)驗交流活動。幼兒園中有新手教師和熟手教師之分,剛?cè)肼毜慕處煂τ仔°暯右约凹覉@合作并不了解,通過有經(jīng)驗的教師分享,讓更多的教師和家長了解家園合作的經(jīng)驗和做法。
(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1.注重輿論引導
消除幼小銜接誤區(qū),正確引領幼教方向。如今,“幼小銜接就是幼兒園的事”“幼小銜接就是讓孩子參加輔導班”“幼小銜接就是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這樣的口號屢見不鮮,可以理解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但是錯誤的銜接不僅會影響幼兒的小學適應,甚至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幼兒園要定期在內(nèi)部App上發(fā)表文章,對幼小銜接和家園合作的重要性進行分析討論,引導社會輿論正確認識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在幼兒身心、生活、社會以及學習這四個方面的科學銜接,幼小銜接工作不應在大班開展,而是貫穿幼兒園教育工作始終,針對不同的教育階段實施有針對性的入學準備教育。
2.多方聯(lián)動,形成合力
多方聯(lián)動,形成合力。幼小銜接工作雖然與幼兒園和家庭有著密切關系,但幼小銜接效果并不完全取決于家園方面,還關系到社區(qū)和小學。從終身教育的視角來看,幼小銜接階段已從幼兒園大班延伸到剛?cè)雸@的小班,將注重知識銜接改為注重能力銜接,由此看來,幼小銜接工作也不再是單一的個體銜接,而是強調(diào)多方參與,從家、園、學校到社區(qū)搭建溝通橋梁,讓幼小銜接有力度、有深度,多方聯(lián)動,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教育。[5]
四、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選擇大數(shù)據(jù)作為課題研究的背景,從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的問題入手,分析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結(jié)合實踐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目前,數(shù)據(jù)信息逐漸與幼兒教育工作相融合,推動幼兒教育工作智慧升級,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階段,而家園合作則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數(shù)據(jù)信息化能夠提升家園合作的效率和質(zhì)量,以往家長無法親身體驗或參與的活動,通過數(shù)據(jù)載體可以遠程參與,可以參與幼兒的教育與管理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園解決幼兒的情緒問題,可以與教師、幼兒進行良好的互動,這些都是數(shù)據(jù)載體能夠做到的,教育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無數(shù)的方法出現(xiàn),只要認真思考,積極融合,就能夠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潘爽 李俊剛 佳木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 考" 文" 獻
[1]劉麗偉,李敏誼.在家努力還是參與學校: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情況調(diào)查[J].學前教育研究,2015(06):33-41.
[2]陸科言.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0(06):10-11.
[3]王曉棠.家園合作視角下幼小銜接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30):16-17.
[4]王燕.淺談在“幼小銜接”中的家園共育策略[J].家長,2019(18):168-169.
[5]尹逸萍.淺論如何利用家園共育促進幼小銜接[J].課程教育研究,2019(06):233.
潘爽(1998,03-),女,黑龍江雞西,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基本理論;
通訊作者:李俊剛(1980.08-),男,陜西永壽,漢族,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幼兒園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