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路橋梁工程作為重要的交通設施,對促進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公路、橋梁結構形式存在顯著差異,導致路橋過渡段極易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降,增大路面和橋面高差,引發(fā)橋頭跳車現(xiàn)象,威脅交通安全。鑒于此,文章基于設計視角對路橋過渡段沉降控制展開綜合探究,分析了不均勻沉降的具體成因,從路基總體設計、過渡段結構及搭板設計等方面制定了針對性的沉降控制措施,并提出了不均勻沉降技術應用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公路橋梁;路基設計;路橋過渡;沉降控制
中圖分類號 U4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13-0084-03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公路工程建設取得較大進步,有效推動了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由于公路、橋梁結構差異較大,過渡段極易產(chǎn)生路面開裂、不均勻沉降等質量問題,嚴重影響行車安全性和舒適度,縮短道路使用壽命。因此,為保證路橋過渡段施工質量,防止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降,該文從設計角度出發(fā),針對路橋過渡段沉降控制展開綜合探究,提出了科學有效的沉降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1 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的產(chǎn)生原因
路橋過渡段主要指路基與橋臺連接的區(qū)域,基底形式差別較大,施工處治不當,極易引發(fā)不均勻沉降問題,影響道路運營安全及耐久年限。根據(jù)工程實踐經(jīng)驗,并結合相關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不均勻沉降形成原因主要有壓實度不足、材料因素、設計缺陷等。具體情況如下:
1.1 路基壓實度不足
橋梁臺背回填壓實度不足,是導致路橋過渡段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降的重要原因。路基壓實度不合格會導致路面變形等質量問題,影響路面平整度,嚴重威脅車輛運行安全。同時,路基壓實度不達標會導致過渡段路面、橋面高差增大,形成坑槽、錯臺等病害,引發(fā)橋頭跳車現(xiàn)象。而當車輛產(chǎn)生橋頭跳車時,會造成交通荷載集中現(xiàn)象,導致路面局部受力過大,進一步加劇不均勻沉降發(fā)生[2]。
1.2 材料剛度差異
理想條件下,當公路與橋梁達到相同剛度時,能防止過渡段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降現(xiàn)象。但工程實踐中,難以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性,根本原因在于材料存在剛度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2個方面:①公路路基與橋梁結構采用的施工材料存在顯著不同,路基采用半剛性結構,橋梁則為剛性結構;②橋梁與路基沉降標準各不相同,公路對沉降敏感程度較低。以上兩種因素共同導致公路與橋梁間材料剛度差異,從而造成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難以解決[3]。
1.3 設計因素考慮缺乏
路橋過渡段主要位于河岸與河道區(qū)域,兩部位地質條件存在顯著不同,道路設計時若未實施區(qū)別設計,則極易引發(fā)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問題。公路工程設計時,需兼顧各方面因素,例如:如何合理布設搭板位置,如何加強結構設計,完善現(xiàn)場排水體系,防止路基水損破壞等。以上各方面因素均會對路橋過渡段沉降控制造成影響,實際設計時需重點考慮,一旦出現(xiàn)遺漏,勢必會降低設計合理性,引發(fā)不均勻沉降問題[4]。
2 基于路基設計的路橋過渡段沉降控制技術
根據(jù)上述分析能夠看出,設計因素是導致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的重要影響因素,盡管在施工材料、施工工藝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影響,但從根本來看,均是由于設計考慮缺乏所致。因此,設計階段采取針對性技術對不均勻沉降實施控制是較為理想的手段。下述主要從路基總體設計、過渡段結構設計、搭板設計等方面實施控制。
2.1 路橋過渡段路基總體設計
路基總體設計直接影響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控制水平。因此,實際設計時應全面考慮不同結構、不同部位的沉降性能,并對施工可行性實施科學評價。路橋過渡段設計時,通過路堤、基床底層、表層等3種結構層完成路基設計,填方區(qū)域通過1∶2穩(wěn)定結構對過渡段實施假設,并在路基回填時根據(jù)沿邊坡應力逐級遞減的方式完成[5]。依次采用碎石、碎石+水泥、混凝土回填等方式進行設置。其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中路基總體結構設計優(yōu)勢如下:
(1)橋梁周邊位置采用補強加固形式實施回填,能顯著提高路橋過渡段邊坡穩(wěn)定性,增強地基強度。
(2)利用較大坡度(1∶2)填土設計,加之逐級遞減的強度支撐,能將各種沉降條件下不同部位形成整體結構,特別對于橋梁墩臺底部區(qū)域利用混凝土填筑,更加科學有效地增強填料整體性,防止因結構應力差異造成的不均勻沉降。
(3)路基區(qū)域采用三層設計能有效分散行車荷載作用,防止共振型沉降產(chǎn)生[6]。
2.2 路橋過渡段路基結構設計
路基結構設計時應堅持整體性設計原則?;驹O計思路:采用科學方式使路橋過渡區(qū)域路基形成整體結構,從而在其結構內部形成應力承載體,在有效控制沉降變形的基礎上,將路橋過渡段轉化為均勻沉降,最大限度地降低沉降帶來的危害。實際設計時,通過削坡+設置臺階方式達到控制沉降的目的,其施工技術示意圖如圖2所示。
如圖2路基結構設計方案,原始表路基邊坡采用斜面形式進行設計,而新型設計方案則是采用削坡+設置臺階的方式實施逐級施工。該結構設計方案優(yōu)勢如下:
(1)大斜面路基通常需要分批次、分階段實施填筑,導致各階段填筑土體密實度存在較大差異性,而利用削坡+臺階施工方式,各層次土體同步填筑,沉降速率相同,能有效防止填料密實度差異問題。
(2)采用設置臺階施工方式能有效增強路基承載性能,提高抗變形能力,使路基有效結合成整體結構,防止不均勻沉降。
(3)通過削坡+設置臺階能有效增大路基摩阻力及抗剪強度,提高結構穩(wěn)定性。
(4)削坡+設置臺階時,能在其內部設置土工格柵,從而有效擴大路基錨固范圍,使填料能夠較為穩(wěn)定的嵌固于土工格柵結構內,顯著提高土體整體性、穩(wěn)定性,控制路基沉降變形[7]。
2.3 路橋過渡段搭板設計
橋頭搭板是連接橋梁與過渡段的重要設施,能有效降低行車荷載沖擊作用。高速公路建設時,在橋臺位置設置搭板較為常見,具體結構形式如圖3所示。實際設計時,應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搭板長度,從而有效縮短路基、橋臺之間的距離,降低各種結構單元間的環(huán)境差異。具體計算公式如下式(1);
設置搭板能有效防止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橋頭搭板能夠有效分擔路基、路面結構產(chǎn)生的不均勻沉降,形成更加的沉降緩沖空間,從而有效防止不均勻沉降帶來的危害。同時,通過設置搭板,可將路堤產(chǎn)生的沉降逐漸轉移至橋臺部位,以有效緩和縱向坡度,避免產(chǎn)生橋頭跳車現(xiàn)場。
(2)設置橋頭搭板能有效控制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通過搭板坡度合理降低沉降差異,從而科學完成柔性連接狀態(tài)下的消散。相關研究顯示,搭板傾斜角度小于2°時,并不影響過渡段結構狀態(tài),但與其他方式相比,該條件下不均勻沉降范圍顯著增大40%[8]。
3 路橋過渡段沉降不均勻技術應用的保障措施
公路工程建設中,導致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的因素較多,除設計因素外,還包括一些人為、非人為因素。在對不均勻沉降實施防控時,除采取上述設計技術方案外,還應全面考慮施工材料、路基壓實度、地基處理等各要素,從而有效提升沉降控制效果。
3.1 材料控制
施工材料是保證工程建設的最重要因素,若原材料質量達不到要求,勢必會影響工程實體質量。因此,為有效控制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不僅要科學選擇施工技術,還應嚴格控制原材料質量,例如填料性能,碎石級配類型及配伍等。此環(huán)節(jié)可通過壓實沉降試驗方式合理確定相關技術參數(shù)。此外,現(xiàn)階段采用新型路基填料進行路基填筑是較為常用的方式。新型路基填料主要包括土工合成材料等,該材料是通過在土體內部摻加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充分拌和均勻,形成具有優(yōu)良性能的混合物填料。此填料碾壓成型后可形成與土工膜類似的結構,顯著增強路基抗?jié)B性能,同時可有效增大土體密實度,使其形成致密穩(wěn)定的整體結構,從而有效分散局部壓力,防止應力集中現(xiàn)象,從根本上控制不均勻沉降。但與普通填料相比,該材料成本較高,主要用于穩(wěn)定性要求較高的區(qū)域[9]。
3.2 壓實控制
壓實度是評價路基施工質量的重要指標,對控制路基不均勻沉降具有重要作用。實際施工中,通過調整路基壓實質量,能有效降低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實現(xiàn)過渡段路基與橋臺、普通路基的可靠連接。嚴格按照施工規(guī)范要求對臺背區(qū)域實施碾壓,以有效確保壓實度滿足設計要求;同時,對于臺背根部、翼緣部位外側區(qū)域根據(jù)設計要求實施控制。具體碾壓施工時,采用鋼輪壓路機,并配備具有較強實踐經(jīng)驗的施工人員輔助施工,壓實過程中嚴格控制碾壓速率,保持勻速、緩慢碾壓;沿中軸線逐步靠近基座位置,通過不斷變換方向反復擠壓的形式,提高壓實效果;針對壓路機難以碾壓的局部位置,采用小型夯實機械進行夯實,但在臺背位置,應科學控制夯擊荷載,避免對臺背造成破壞。特殊情況下,可采用補強加固方式進行加固處理。
3.3 地基處理控制
地基處理施工時,應重點針對臺背軟土區(qū)域進行加固處理,其加固原理主要是通過設置樁基的形式對軟土地基實施加固,從而有效降低軟土地基沉降系數(shù),具體可通過直接下樁與側面下樁方式完成,其樁基加固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下樁方式的路基加固技術
直接下樁方式主要應用于新建路橋工程中,而側面下樁則在舊路橋工程地基加固中較為常用。路橋過渡段地基加固處理時,除下樁方式存在差異外,根據(jù)樁體材料的不同,又分為CFG樁、水泥土攪拌樁、預制混凝土管樁等3種類型,具體情況如下:
(1)水泥土攪拌樁具有施工簡便、技術可靠等優(yōu)點,適用于軟土塑性較強且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地層中,其最大有效加固深度為15 m,當深度大于15 m加固效果不明顯。
(2)CFG樁主要材料為水泥粉煤灰碎石,其加固效果較為顯著。單根樁應力比為24~29,最高可達35,尤其適用于軟土路基加固處理,但對于深度超過15 m的軟土層難以實施加固,綜合造價較高。
(3)預制混凝土管樁由工廠統(tǒng)一生產(chǎn),預制完成后運至現(xiàn)場進行施工,操作較為簡便,具有較高的應力比,能夠用于深度較大的軟土地基加固[10]。
4 結語
綜上所述,路橋過渡段作為路基與橋臺連接區(qū)域,基底結構形式存在較大差異,施工處治不當,極易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降問題,嚴重影響道路運營安全,縮短運營年限。為此,該文基于設計視角對路橋過渡段沉降控制進行全面分析,提出了科學有效的不均勻沉降控制方案。公路工程建設時,應結合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形成原因,科學進行路基結構設計,通過科學有效的施工技術,有效控制不均勻沉降。同時,應科學做好材料控制、壓實控制、地基加固處理等各項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控制效果,保證公路運營安全。
參考文獻
[1]郭穎偉. 基于有限元法的鐵路路基—橋梁過渡段不均勻沉降與加固研究[J].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3(8): 52-54.
[2]熊寬. 復雜山區(qū)路橋過渡段路基沉降控制加固設計研究[J]. 四川水泥, 2023(1): 244-246.
[3]譚勇. 路橋過渡段軟土路基防沉降施工技術研究[J]. 交通世界, 2022(25): 31-33.
[4]黃明海. 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設計要點及沉降處理對策研究[J].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2(16): 182-184.
[5]張振宗. 路橋過渡段路基填料及沉降控制研究[J]. 居舍, 2022(4): 31-33+65.
[6]任經(jīng)魁. 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設計要點及沉降處理措施[J]. 科技風, 2021(20): 95-96.
[7]許世芹. 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設計及其沉降處理分析[J]. 磚瓦, 2021(5): 100-101.
[8]李春山. 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設計要點及沉降處理措施[J]. 綠色環(huán)保建材, 2021(4): 89-90.
[9]劉德. 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設計要點及沉降處理措施研究[J]. 運輸經(jīng)理世界, 2021(5): 9-10.
[10]高芒芒, 王衛(wèi)東, 楊靜靜, 等. 基于車-線-橋動力分析的高速鐵路橋梁和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限值研究[C]//中國振動工程學會. 第十四屆全國振動理論及應用學術會議(NVTA2021)摘要集, 2021: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