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教學的方法不正確,會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在學習中出現(xiàn)高耗低效的情況。而快樂教學法能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感受學習的樂趣。文章闡述了快樂教學法的內涵,并對快樂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小學;快樂教學法
作者簡介:石琦珍(1970—),男,甘肅省平?jīng)鍪星f浪縣臥龍學區(qū)。
近年來社會競爭逐漸加劇,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抗拒心理。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要改變當前的教學模式,凸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快樂而非壓力,將“要學生學”變成“學生要學”,從而在提高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快樂教學法的內涵
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人類的本能,而快樂教學法剛好契合人類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它是指教師在課堂中運用正確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從而使學生自主、愉悅地學習。快樂教學法能夠消除學生的學習緊張情緒以及因長時間學習而產(chǎn)生的乏味感,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念,增進師生感情,真正為學生營造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1]。快樂教學法不僅能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更重要的是其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及認知規(guī)律,能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接收知識。在運用快樂教學法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秉承寬容理解的原則為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簡筆畫、示范表演、手勢動作、趣味語言等讓學生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二、快樂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強化師生互動,增進師生情感
學生只有尊敬、親近自己的師長,才會信任師長。所以,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以親切、友善的話語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同時,教師還應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這會給予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釋放學生的天性。
例如,在學習《觀潮》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聊天的方式導入學習內容。這是一種輕松的教學方式,不會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壓力,同時能增進師生情感,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如,教師可以問學生誰去過錢塘江,鼓勵學生自主描述觀看錢塘江大潮時的感受。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錢塘江漲潮的動態(tài)畫面,將學生的思緒引到錢塘江大潮美麗壯觀的景象中,從而達到熏陶學生情感的目的。
再如,在學習《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時,在開始閱讀之前,教師可以與學生展開交流,告訴學生要一邊閱讀課文,一邊預測故事內容。這樣有助于學生體會預測性閱讀的樂趣,并在閱讀中修正自身的想法。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根據(jù)課文題目預測故事內容,這樣能使學生產(chǎn)生較強的閱讀期待感[2]。在閱讀課文后,教師應以聊天的方式與學生繼續(xù)交流,使學生減輕學習的壓力,懷著愉快的心情自主學習。由于這篇課文的情節(jié)具有一定的反復性,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續(xù)編后續(xù)的故事內容。為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提示,讓學生大膽預測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還會以何種方式飄向遠方、胡蘿卜先生長出的長胡子還有何用處等。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的學習空間。
(二)營造快樂氛圍,開展趣味教學
在快樂的氛圍中組織學生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習內容,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為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時,可以通過教態(tài)引入氣氛、活動活躍氣氛、動手制作等方式讓學生快樂、自主地學習。教態(tài)引入氣氛是指教師要以自己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這是一種基礎且有效的對學生開展快樂教學的方式。而活動活躍氣氛是指教師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學生引入各種活動,營造活潑的學習氛圍。動手制作指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制作的方式學習語文知識,這與學生的興趣點相吻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教師應明確課文是以擬人化的、趣味性較強的語言表達方式描述自然界中的植物,這種表達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課文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猜字謎的活動,以此為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生字詞。如,學習生字“順”時,教師可以出示謎面“三生三世有一半,還有一半在書中”。由于學生已經(jīng)了解謎底就是課文中的生字,因此猜謎難度并不高,學生在課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學完生字后,教師可以通過設疑引申的方式,帶領學生繼續(xù)學習課文,讓學生分析爬山虎的爬墻過程以及爬山虎腳的變化過程,并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xiàn)這一過程,以此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再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xiàn)蟋蟀的住宅,讓學生能夠真切地了解蟋蟀的生活環(huán)境。教師以這種直觀的方式解讀課文,能彌補文字閱讀學習的不足,讓學生深入理解抽象性較強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還可以運用動手制作法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考畫面中蟋蟀的住宅,自主設計一處蟋蟀的住宅,并用彩泥捏出來。這能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為學生營造一個快樂的學習空間。
(三)多元情境體驗,調動學習自覺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以程式化、機械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導致課堂教學過程較為枯燥乏味,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教師可以通過音樂渲染、實物展示、拓展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從而使枯燥的語文知識變得生動、形象,確保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課時,課文的第一個自然段介紹了未來世界會以納米技術為關鍵技術,接著又為學生介紹了納米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到納米技術離我們并不遠。這類文章技術性較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情境,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四)鼓勵角色模仿,體會學習樂趣
很多小學生都有一種表演的意愿。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以角色模仿的方式學習課文內容。這種學生參與性更強的學習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代入感,讓學生從“當事人”角度理解課文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在角色模仿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在學習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將本單元所有課文呈現(xiàn)給學生,即《貓》《母雞》《白鵝》。這三篇課文都描述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學生或多或少都對這些動物有一定的認識。教師可以在教學前引導學生回憶上述小動物的特點,并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如學貓、雞、鵝走路或學這三種動物的叫聲等。這樣能有效煥發(fā)課堂活力,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內容,讓學生對每種小動物的特點進行深入、詳細的探究[3]。如在學習《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貓的行為和動作,分析這篇課文的寫作手法,思考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貓的可愛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這種寫作手法,讓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相應的畫面,并在學習末尾,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再次模仿小貓的動作,與之前的模仿相比較。教師運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活躍起來,煥發(fā)課堂活力[4]。
(五)鼓勵自主參與,敢于獨立表達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學生后續(xù)的深入學習夯實基礎。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教學引導時,既要讓學生學習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點,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開展學習活動,鍛煉獨立表達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營造輕松、自主學習氛圍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達到樂于表達、善于表達的狀態(tài)[5]。
例如,在學習《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含義,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發(fā)言,結合課文中描寫的“我”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體會“我”心情變化的原因及過程,并思考“‘我’的演出真的很窩囊嗎?”這一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應怎樣安慰“我”、開導“我”、鼓勵“我”?在回答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增強自主表達意識,提高思維素養(yǎng)。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二次閱讀,分析在表演前后,“我”的心情是如何變化的。教師可以結合相應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若你的朋友也如同課文中的“我”一樣,遭遇了失敗,你應如何勸說、開導你的朋友?教師在結合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與課文及生活相關的問題,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能使課堂趣味性更強,更受學生歡迎。
(六)實施賞識教育,建立學習自信
小學生雖然年紀較小,但也渴望得到尊重。如果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得不到教師的尊重,那么一切快樂教育都是空談。因此,為有效發(fā)揮快樂教學法的作用,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賞識教育。賞識教育并非機械化的、千篇一律的語言肯定,而是以鼓勵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下,給予學生充分的幫助與支持。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課文后,講述自己最感興趣的課文內容,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分析課文中具有一定特點的詞句,感悟課文的語言美,并體會秋雨的特點,思考秋雨與春雨的不同。教師還可讓學生仔細體會課文中“五彩繽紛”這個詞語的含義,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以此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樂于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鼓勵學生仿寫例句,并講述自己見過的秋天的美麗景色,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對秋天的感悟。教師可以對學生講述的內容進行分析,指出其中的優(yōu)點及不足,并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理念給予激勵性評價,以此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賞識,這自然會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教學時,應讓學生快樂學習、自主學習,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為學生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能更好地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枚.新課改下快樂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實踐[J].亞太教育,2022(24):169-172.
[2]朱秋雨.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8):295-296.
[3]張婭萍.快樂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林區(qū)教學,2021(7):73-76.
[4]楊文斌.快樂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品位經(jīng)典,2020(8):168-170.
[5]時瑞涓.快樂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風,202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