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既能提高初中生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認知程度,也能凸顯新課程理念。文章在分析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及運用原則的基礎上,從新課引入、課堂穿插、試題呈現(xiàn)、社團活動等方面探討了運用策略,旨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家鄉(xiāng)歷史文化,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歷史;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資源運用
作者簡介:李茂國(1970—),男,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實驗中學。
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部分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存在照本宣科的現(xiàn)象,使得初中生逐漸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能使其更加了解和熱愛家鄉(xiāng)。
一、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就現(xiàn)階段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存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生搬硬套知識等現(xiàn)象,根本原因在于歷史事件年代久遠,知識點相對枯燥,在理解及記憶方面存在較大難度。此外,在中考中,歷史學科分數(shù)占比較小,導致部分初中生不重視歷史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可激發(fā)初中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歷史知識[1]。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初中生熟悉的歷史文化資源,可有效引導其進入歷史學習中,不僅能增強歷史知識的生動性、直觀性,而且能讓初中生對歷史產(chǎn)生熟悉感和親切感,激發(fā)其學習欲望。此外,通過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教師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組織初中生開展實地考察、文化節(jié)及社團活動等,從而減輕其歷史學習負擔,讓其多角度感知歷史文化,培養(yǎng)其靈活運用歷史知識、細致觀察生活現(xiàn)象及理性思考等能力,為其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再現(xiàn)歷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新課改背景下,讓學生學會結合原因和結果、時序和地域、變遷和延續(xù)、綜合和聯(lián)系、動機和成果等判斷并理解歷史事實,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一些歷史教師以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不夠形象、生動,加上部分歷史事件發(fā)生在很久以前,留存的相關資料較少,這加大了初中生理解相關知識的難度。因此,教師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課堂上添加或穿插相關資料,豐富所學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讓初中生能從熟悉事物出發(fā),直觀感受知識,深刻理解及記憶歷史知識,從而提升其綜合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初中生要具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就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而言,教師應轉變以分數(shù)為唯一考量標準的理念,將邏輯能力、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納入培育目標。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可有效推進核心素養(yǎng)培育工作,與國家提倡的以德育人精神相符。同時,教師有效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可充分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家國情懷。此外,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中含有很多地方史料,教師引入這些史料,能讓學生在提取、總結、歸納的過程中提升史料實證能力。通過學習這些歷史文化內容,學生能逐漸形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
(四)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及教學意識
在教授歷史知識時,教師需巧妙、恰當?shù)厝谌氲胤綒v史文化資源,從而有效培育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理念,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水平及教學意識。因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要求教師充分掌握歷史知識,而且對其教案設計能力也有較高要求。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工作,有效提升專業(yè)能力及教學意識,增強靈活處理教學內容的能力。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原則
(一)適量適度性
在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之前,教師應以課程實際內容及學生反饋為依據(jù),謹慎選擇引入資源的內容、時機及方式等。若教學任務較為繁重,且教材中已詳細闡明有關知識,教師則無須再引入額外資源。同時,在選取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時,教師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需求合理選擇,去粗取精,讓初中生學會用辯證、客觀的眼光看待歷史及社會問題。
(二)針對性
教師應在充分掌握初中生學習興趣、特點及水平的基礎上,結合其個體差異,選擇與其學習需求相符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若學生歷史知識基礎相對薄弱,教師則可選擇直觀性和趣味性更強的資源;若學生歷史知識相對扎實,教師則需要注重內容的深刻性。另外,教師選擇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不能出現(xiàn)與教材內容高度相似或完全重復的情況,以免出現(xiàn)教學效果不佳的現(xiàn)象。
(三)多樣性
教師應從初中生的認知角度及求知欲出發(fā),考慮其渴望探索新知等特點,不斷豐富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運用形式,如課外探究、校內講座、古玩收集、地方史競賽等,以增強地方史教學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策略
(一)新課引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初中生活潑好動,在上課鈴響后可能還處于玩鬧的興奮狀態(tài),無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此時引入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尤為重要。恰當?shù)男抡n引入能有效吸引初中生注意力,讓其對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充滿探究欲。為此,教師可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的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充分激發(fā)初中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為提高教學成效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在學習初中歷史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教師在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向學生展示了普通陶壺和當?shù)夭┪镳^內珍藏的陶壺的照片,這時學生非常興奮,開始交流討論,并意識到兩張照片為同一類文物,即波斯陶壺。于是,教師以此為契機,向學生介紹了陶壺從波斯地區(qū)來到我國的歷史,進而引出絲綢之路的知識。這樣,從當?shù)貧v史資源出發(fā)進行課程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更深刻地了解家鄉(xiāng)文化[2]。
(二)課堂穿插,拓寬知識視野
初中歷史教材可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了解我國的基本制度、文化內涵和經(jīng)濟狀況等,但受課文篇幅、課時量等因素影響,教材無法全面體現(xiàn)歷史事件所涉及的相關內容。因此,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可在課堂中穿插當?shù)貧v史文化資源,不斷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以初中歷史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的教學為例,本課首先介紹青銅器的高超工藝,之后介紹甲骨文這一種古老文字。雖然現(xiàn)今所用部分文字是由甲骨文轉化而來的,但由于甲骨文年代極為久遠,且使用差別極大,因此學生對其歷史及特點沒有明確的概念,在學習時會覺得枯燥。對此,教師可應用有效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古老文字與身邊熟悉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例如,教師可先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甲骨文是誰發(fā)現(xiàn)的呢?”之后引入小故事:清朝末年,一位農(nóng)民在地里挖到了刻有符號的獸骨和龜甲,但他不懂它們的意義,于是將其當作龍骨售給中藥店。后來,一位官員在去藥店買藥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上面的符號,猜測可能為古代文字,就買回去研究。經(jīng)鑒定,這些符號為商代文字。在后來的勘查中發(fā)現(xiàn),當?shù)赜猩檀z址,并挖掘出了大量商朝文物。引入此小故事,可將不易理解的古代文字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聯(lián)系起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其更好地理解重難點知識。
(三)試題呈現(xiàn),提高重視程度
就目前初中歷史教學而言,部分教師依然將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標準。而在歷史考試試卷中融入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能落實課標要求,而且能提高教師、學生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視程度。同時,在試題中呈現(xiàn)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可在創(chuàng)設情境、選取材料、斟酌問題的基礎上,提升教師教育素養(yǎng),開闊教師教育視野,使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例如,在學習完初中歷史部編版七年級上、下冊知識后,教師在進行試卷命題時,可結合教材內容,引入一些當?shù)叵嚓P的歷史文化資源,以考查學生對歷史教材、當?shù)貧v史文化的掌握程度,提升學生的本土文化自信。
(四)社團活動,滿足個性需求
近年來,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各中學紛紛開設學生社團,學生可根據(jù)自身興趣及愛好,自由選擇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社團。
歷史社團中的學生,有的具備較高的歷史素養(yǎng),有的對歷史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有的剛剛接觸歷史,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教師可將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作為出發(fā)點,結合當?shù)氐臍v史文化資源,開展社團活動,在鍛煉學生歷史思維的同時,滿足其不同的需求。
例如,在學習完初中歷史課《新文化運動》之后,學生可了解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和相關人物,但部分與此事件相關的家鄉(xiāng)名人可能教材中并未詳細介紹。對此,教師可引導歷史社團以“新文化運動”為線索,發(fā)掘并整理家鄉(xiāng)名人的故事,通過故事會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名人的高尚品質,進而提高其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知程度和文化素養(yǎng)。教師可讓學生在課下通過網(wǎng)上查詢、書籍查閱、長輩詢問等方式,搜集并整理家鄉(xiāng)名人資料。之后,教師可將展示匯報劃分為三個階段:知多少、話名人、話收獲。在“知多少”階段,學生通過知識競答、資料展示等方式介紹特定名人的基本信息;在“話名人”階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話劇演出、畫像展及故事會等方式,展示名人風采,深入學習名人優(yōu)秀的品質;在“話收獲”階段,學生積極發(fā)言,討論在此次社團活動中的感受及收獲。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信息搜集及加工能力、實踐及合作探究能力,而且能提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針對性。
(五)追尋足跡,感受文化情懷
對初中生而言,實踐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雖然部分教師會通過圖片、動畫及視頻等方式豐富教學內容,但學生仍會對歷史產(chǎn)生時空距離感。若教師能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及感知歷史,感受其中的情懷,就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懷,讓其能更加熱愛家鄉(xiāng)。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歷史《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這一課時,文中講述了京漢鐵路罷工事件。雖然初中生的感性思維極為豐富,但在理解政治事件時仍然不足,他們極易混淆此段歷史中各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因此,在講授此課內容之前,教師可選擇當?shù)嘏c京漢鐵路罷工事件相關的地標或者建筑物等作為實踐素材,讓學生參觀,并提前做好京漢鐵路罷工事件問題預設工作,要求學生參觀之后能根據(jù)參觀情況復述相關史實,分享自己的學習感受。在此基礎上授課,能讓學生依據(jù)自己的所看所感,清晰描述出此歷史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及結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總而言之,開發(fā)并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已受到教育界高度重視。怎樣在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中選擇適宜內容用于初中歷史教學,是當代歷史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在考慮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借助現(xiàn)代技術深入挖掘、整合與學生學習需求相符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實現(xiàn)歷史教學與時俱進的目標,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胡簫.地方歷史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21(3):170-172.
[2]林建良.鄉(xiāng)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分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