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對象,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江蘇省陶研會理事,2019年《中國教育報》“年度十大推動閱讀人物”之一,多家媒體專欄作者。出版有《“偷師”杜威》《杜威教育箴言》《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古詩詞中的地理課》4部著作?,F(xiàn)就職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
法國教育家、哲學家盧梭對近代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作為一位深邃的思想者,他在世的時候,因觀點超前、語言犀利,幾乎把所有的朋友得罪個遍,以至于“孤獨者”成了其暮年后的自謂。不過,他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醒世思想,熠熠生輝,貫穿和照耀了兩百余年歷史,成為康德、福祿貝爾、杜威等后繼者的思想燈塔。
人生在世,大到治國,小到修身,均以效法自然為根本,這是我國道家的核心主張;作為西方人,盧梭也有相近的思想,并在教育領(lǐng)域內(nèi)首創(chuàng)思路清晰、情境逼真、細節(jié)飽滿的實操結(jié)構(gòu)。他把道家的“玄”,包括儒家的“仁”,和上自己的“醒”,糅成獨樹一幟的教育現(xiàn)象學,再以哲理小說的方式灌注于名著《愛彌兒》中。
全書虛構(gòu)了一個名叫愛彌兒的孩子,在盧梭二十多年的陪伴下,從呱呱墜地、牙牙學語到韶華灼灼、颯爽爭流——教育的每一處細節(jié)、每一瞬變幻,都被盧梭精心雕琢,直至構(gòu)建出一套完整的“自然教育”體系。這本書對當今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老師而言,依舊是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
教育之法一:自然后果法
達爾文曾在《人類的起源》一書中指出:“最適于生存的不是那些在體力上最強或最狡猾的,而是學會為了群體的福利,無論強者或弱者都聯(lián)合起來互相援助的動物?!笨梢哉f,利他性是動物進化,人類產(chǎn)生的根本機制之一。其本是自然之道,無須“教育”,但在功利、流俗與欲望面前,人的本性反而異化了(馬克思語)。所以,盧梭在《愛彌兒》中的第一句,便是大聲疾呼:“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與“自然”相對的,是“人為”。盧梭極力反對任性妄為,或自以為是的教育。有意思的是,漢字中的“偽”字拆開來,正是一“人”一“為”,看來我們的祖先也早有慧見。相較于“天然去雕飾”,再極致的奇技淫巧,也等而下之。
那么,“自然”的特征有哪些?盧梭說,一曰真實。“天地無情,以萬物為芻狗”,在自然界,有欣欣向榮的萬物競生,也有風刀霜劍的刻骨蝕魂。因此,在《愛彌兒》中是看不到童話教育的。童話中的人物塑造、價值立場均過于簡單鮮明,致使孩子也天真地以為,善與惡的界限,正與邪的分野,清晰可辨,永不變化。所以,盧梭多次給愛彌兒推薦《魯濱遜漂流記》。其將人在自然風雨中的絕境求存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叫人喟嘆;人類不屈的精神與探求的勇氣也更具教育意義。做到這一層,方有“天地無親,常與善人”的境界。這其實正是盧梭的理想所在。
“真實”還體現(xiàn)在社會上。現(xiàn)代社會不像傳統(tǒng)的以血緣、地緣、族緣為根基形成的,而是由無數(shù)陌生人的“契約”聯(lián)結(jié)而成。在這種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中,影響一人一事成敗的往往是多重因素和多重關(guān)系。我們在教育孩子努力勤奮的同時,還要提醒他們:這個世界也有許多努力沒有回報的人,或太過努力而身心俱毀的人。社會的真實(進一步說,是人性的真實)可能比大自然的真實還要殘酷無情。盧梭用自己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證明了這一點。他在書中不竭余力地保護和保持愛彌兒的“淳樸”,在《論科學與藝術(shù)》中嘲諷現(xiàn)代人自詡高端雅致的“文明”,字落千鈞,意味深長。
有了“真實”做基礎(chǔ),“秩序”作為自然的另一個特征才有思辨意義。盧梭不拘泥于古法,提出許多在那個時代的人看來是“異說”“邪說”的論調(diào)。他與愛彌兒討論“政府”時,明確提出:無論是民主政府、寡頭政府或?qū)V普紵o所謂絕對的好與壞。在不同的生產(chǎn)力階段、科技水平和思想境界下,一切滿足于當時當?shù)匾蟮?,就是合適的政府。概而論之,核心標準只有“自然”二字。同理,如果將國家、政府微縮于個人看,是“美”最重要,還是“德”為先,抑或是“善”為本?恐怕都不是。唯一看的是他這個身心年齡段真正需要什么,以及是否做了應(yīng)該做的事情。
我們不妨引證一段原文: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p>
正是有了上述解讀,盧梭在教育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讓孩子體驗個人選擇的自然后果。立于雨中,必遭濕淋;拒吃食物,必受饑餓;忘穿外套,必挨寒凍。這種方法,用直接的體驗取代苦口婆心的說教或懲罰,從中吸取教訓(xùn),承擔責任,學到經(jīng)驗。筆者的孩子,小時候貪玩,放學后或是課本沒帶,或是作業(yè)沒帶。起初還幫著去拿,結(jié)果“濤聲依舊”;后來不再回取,由他獨嘗交不了作業(yè)的苦果。自此一遭,孩子未曾再犯。看來,在自然后果面前,任何人均會“追求進步”。
教育之法二:消極教育法
康德說:“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事物的科學,盧梭完成了人的內(nèi)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提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盧梭發(fā)現(xiàn)了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彼^“內(nèi)在本質(zhì)”,即人的內(nèi)在秩序?!白匀缓蠊ā彪m不是萬能的,畢竟有些危害健康或引發(fā)危險的后果,是不能讓孩子體驗的,但尊重包括人在內(nèi)的自然萬物的根本秩序,則是盧梭一以貫之的。
公元1722年前后,10歲的盧梭在瑞士的一個鄉(xiāng)村度過了難忘的時光。盧梭在朗拜爾西埃牧師家里學習拉丁文和各個科目。朗拜爾西埃先生對教學從不馬虎,但也不布置過多的作業(yè)。所以,盧梭在求學時代從來沒有感到厭倦,所學的東西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而且終身記得。他甚至在《懺悔錄》里回憶老師家里有塊“充滿了陽光的小花園”,同學們把地上的土掀開,發(fā)現(xiàn)撒下的種子發(fā)了芽,大家歡呼雀躍。
盧梭的這段少年場景,與12歲時的愛彌兒有相近之處,于是,許多內(nèi)容成了他自己成長的“復(fù)刻”。盧梭針對這一年齡段,提出了一個影響廣泛的自然教育主張,即消極教育法。此處的消極,指孩子的理性思維還未形成時,教師無須過度說教,而是讓他們的天性自然釋放,身體與心理更為自由地發(fā)展。甚至在此年齡段,對兒童的教育應(yīng)是“反效率”的。比如,他們可能花費很長時間去做“無意義”的事情,一個缺胳膊斷腿的塑料小人或打印機的空硒鼓,就足夠“黏”在手里玩半天。
談到這里,不得不說《愛彌兒》中另一個驚人的觀點:教育不是爭分奪秒地搶占時間,恰恰相反,而是要“浪費”時間?!袄速M”就是一種意義存在,在“浪費”的過程中,孩子的各種感官逐漸放松,慢慢發(fā)展,步步完善。他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才能以最舒服的方式呈現(xiàn),張揚生命,喚醒理性。那么,教師應(yīng)該做什么呢?盧梭的答案是:無為而無不為。他們所做的其實不是“教”,而是“導(dǎo)”,即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自制力,并意識到教育與切身利益相關(guān),最終成長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
如果再用發(fā)展的眼光看,盧梭的犀利判斷振聾發(fā)聵:“在童年時期犧牲一些時間,到長大的時候會加倍地收回來的?!边@句話反過來說便是:由于錯用時間而帶來的損失,比在那段時間一事不做的損失還大,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遠遠不如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孩子聰明?;仡櫘斚拢逃ψ钆掠鲆姷?,就是那些異常“勤奮”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師,他們沒日沒夜地用錯誤的管理、陳舊的觀念、落后的方法,施以“愛的教育”,得到的結(jié)果卻只是“毀人不倦”。
當然,消極教育法本身并不消極,它只是提醒我們:教育也是需要做減法的。特別是當我們轉(zhuǎn)變立場,俯下身來,站在孩子的視角考慮問題時,會發(fā)現(xiàn)成年人自負的理性或自滿的經(jīng)驗,其實是多么的淺薄和可笑?!皟和浅赡耆说睦蠋煛?,蒙臺梭利的提醒與盧梭的觀點異曲同工。
教育之法三:積極教育法
當孩子過了12歲,尤其到15歲之后,理性覺醒,人的社會屬性超越自然屬性,且占據(jù)主體地位。此時的自然之道應(yīng)轉(zhuǎn)為積極教育。鄭板橋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中提到孔子是這樣讀書的: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這種欲罷不能的讀書狀態(tài),正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被知識本身所吸引,才忘乎所以地投入其中。
盧梭讀書的時候,是否也有這樣的狀態(tài),我們無從得知。但一個人的思辨力、求知欲與好奇心,在這個生命季節(jié)里必呈爆發(fā)式增長。如此節(jié)點,對孩子的精神發(fā)育而言,是“物質(zhì)無能為力的終點,也是思想有所作為的起點”。他們叛逆的心理、張揚的個性、極端的主張、波動的情緒等,均如火山般噴發(fā)。盧梭相機而動,主張在純粹理性的提升上,教師應(yīng)積極作為,強化干預(yù)。比如,通過對情感的教育、性別的看待、美育的實踐、勞育的助力,深掘人生意義。這也是盧梭在陪伴愛彌兒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以美育來說,盧梭特意寫道:“審美力是對大多數(shù)人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边@種能力常常隨著社會的習俗、風氣的熏染而變化,有時候還會變成“審丑力”,或是審美疲勞,導(dǎo)致我們無法正確判斷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陋的。如今的初高中,很多時候?qū)W生犯了錯,老師會進行“知識懲罰”,諸如把生詞、詞語抄若干遍,或者把數(shù)學題做若干道。審美和審丑的次序顛倒,令人難解。也許,孩子本來挺喜歡語文、數(shù)學的,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名語言學家、數(shù)學家,但“懲罰”讓其心生記恨或怨念,原本美好的可能性近乎全無。知識或勞動,能助人增進智慧,強健體魄,都是美好之物,但扭曲的“德育智育化”,讓學生產(chǎn)生厭惡感和羞恥感,實在可惜。
對此,盧梭強調(diào),審美的關(guān)鍵在于對自然的理解核心上,教師不可漠視。學生有愛美、審美、示美的需要,我們就應(yīng)及時呼應(yīng),寓教其中。筆者曾聽前輩談起一例:班上有一名學生,發(fā)現(xiàn)每逢雨天,同學們的雨具就被雜亂地堆放在教室后墻,既不衛(wèi)生也有礙觀瞻,于是便悄悄從家里帶來木條、釘子等,在后墻上釘了兩排掛鉤。這位老師發(fā)現(xiàn)后,準備在全班表揚做好事的同學,便選擇了這樣的時機——一個下雨天,她請全體同學轉(zhuǎn)身向后看,只見雨衣雨傘掛成兩排,色彩斑斕,整齊有序。伴隨著窗外沙沙的雨聲,她飽含感情地說:“我們應(yīng)該感謝這位創(chuàng)造了美的同學!”大家的目光一齊投向做好事的同學,為他熱烈鼓掌。
青春是一條繃緊的弦,我們要在弦上歌唱?!稅蹚泝骸分芯陀胁簧兕愃频那楣?jié)設(shè)定,將人生花季雨季中的“疾風驟雨”均處理得“潤物細無聲”。德育之精妙幽微,令人嘆為觀止。
結(jié)語
對《愛彌兒》,本文只是提綱挈領(lǐng),所談也不過滄海一粟。更多精彩的育人智慧、德育昭示,還是建議大家自行研讀。最后,行文結(jié)束之前,特以盧梭最具代表性的名言共勉: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yīng)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