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敏, 任明珠, 滕艷秋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感染性疾病科,江蘇 徐州,221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現(xiàn)為嘔血和黑便等。臨床多采取手術和藥物等方式進行治療。由于上消化道出血量大、病勢急,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和焦慮等心理,影響其診療信心,因而臨床應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1]。共情護理是指護理人員站在患者的角度想其所想,幫助其調節(jié)內心負性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2]。問題解決模式護理是基于對患者生理和心理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后,通過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fā)患者自身潛能,提高其診療配合度,從而改善預后,現(xiàn)已在多種疾病的護理中均發(fā)揮了較好的效果[3]。本研究旨在考察共情護理結合問題解決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將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診治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開展相關研究。納入標準:① 經(jīng)胃鏡檢查明確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② 年齡>18歲;③ 認知功能正常;④ 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① 臨床資料不全;② 伴有惡性腫瘤;③ 合并嚴重心肺疾?。虎?存在精神障礙。根據(jù)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比較2組間一般臨床資料,均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護理結合共情護理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結合共情護理,連續(xù)干預1周,并在4周后回院復查。護理人員及時為患者更換染血的床單,保持床鋪清潔。做好患者口腔清潔護理、日常生活護理和飲食護理等。多與患者溝通,引導其疏解內心負性情緒,提升其治療信心。
1.2.2 問題解決模式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問題解決模式,連續(xù)干預1周,并在4周后回院復查。首先,組建問題解決模式護理干預小組,成員包括消化內科醫(yī)師和護理人員等。小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并結合臨床實際,了解、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原因、癥狀、診療方法和預后狀況等,然后開展如下干預措施。① 態(tài)度: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并初步掌握其對疾病的認知狀況。叮囑患者應保持絕對臥床,囑咐家屬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為患者提供精神陪伴與支持。② 診斷:明確影響患者診療信心的因素。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詳盡介紹上消化道出血的誘因、病因和護理方法等,幫助患者克服內心對疾病的恐懼,強化治療信心。③ 開放思維和制訂計劃:針對大出血狀況,指導患者平臥于床鋪,頭部偏向一側,墊高其下肢,為其建立靜脈通路,給予吸氧等處理,之后再給予藥物或三腔兩囊管進行止血。叮囑患者應保持良好作息,不應熬夜,嚴格遵醫(yī)囑用藥。保持愉悅心情,避免出現(xiàn)勞累和精神緊張,給予患者鼓勵、安慰和積極的心理疏導來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飲食上,少量出血患者可進食易消化、半流質食物,大出血患者可通過靜脈輸注營養(yǎng)液,保證患者攝入充足營養(yǎng),囑患者注意切勿飲用濃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飲品。④ 問題解決:護理人員定期評估患者身體狀況,適時調整動態(tài)護理方案,以改善患者預后。
① 臨床止血效果:記錄2組的持續(xù)出血量、持續(xù)出血時間、住院時間和止血成功率。② 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于護理前、護理后1周和4周對2組患者進行評價。量表評分范圍均為0~100分,其中SDS評分≥53分提示處于抑郁狀況,SAS評分≥50分提示處于焦慮狀況,評分越高提示焦慮和抑郁程度越嚴重[4]。③ 舒適度和生活質量:采用舒適度評分(GCQ)[5]和生活質量綜合評分(GQOLI-74)[6]分別于護理前、護理后1周和護理后4周對2組患者進行評價。GCQ包含28個條目,評分總分為112分,評分越高提示舒適度越好;GQOLI-74包含4個維度,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④ 護理滿意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于護理后 1周對2組患者進行評價。量表總分為100分,分別為特別滿意(>80分)、滿意(60~80分)和不滿意(<60分),將特別滿意和滿意納入護理總滿意;記錄2組患者在護理期間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貧血和再出血的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的持續(xù)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持續(xù)出血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觀察組的止血成功率為93.33%(56/60),高于對照組的80.00%(48/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15,P=0.032)。
表2 2組持續(xù)出血量、持續(xù)出血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2組在護理后4周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和護理后1周,2組在護理后1周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均<0.05);觀察組在護理后1周和4周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與護理前和護理后1周比較,2組在護理后4周的GCQ和GQOLI-74評分均有所升高(P均<0.05),且2組在護理后1周的評分均比護理前高(P均<0.05);觀察組護理后1周和4周的評分均比同期對照組更高(P均<0.05),見表4。
表4 2組GCQ和GQOLI-74評分比較分)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更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更低(P均<0.05),見表5。
表5 2組護理滿意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上消化道出血為消化內科危急癥,具有發(fā)病急驟和病情進展快等特點,發(fā)病多是由于胃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十二指腸潰瘍等所致,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嚴重影響,若不及時救治,甚至可能導致死亡[7]。共情護理中,護理人員重視找尋出患者的心結所在,幫助其宣泄內心不良情緒,而穩(wěn)定的情緒對于促進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康復具有積極作用[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護理后1周和4周的SAS和SDS評分均比同期對照組更低(P均<0.05),提示共情護理結合問題解決模式可有效改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負性情緒。分析原因可能是,護理人員通過引導患者樹立正向的治療態(tài)度和正確的疾病認知,有助于緩解其抑郁和焦慮情緒。李林芳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問題解決模式可幫助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改善不良情緒,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問題解決模式即ADOPT護理模式,其通過制定一整套護理干預方案,可幫助患者改善預后[10]。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多與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持續(xù)出血量低于對照組,持續(xù)出血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均<0.05)。這可能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多為用藥不正確、不規(guī)范,飲食不當、精神刺激和過度勞累等,護理人員通過給予患者飲食、用藥和生活等全方位的健康指導,叮囑其嚴格遵醫(yī)囑,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了止血率,縮短了住院時間。上消化道患者因突發(fā)大量出血,需接受內鏡檢查和治療,其心理和生理舒適度感受均相對較差。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1周和4周,觀察組的GCQ評分和GQOLI-74評分均高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提示共情護理結合問題解決模式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舒適度和生活質量。這可能是由于護理人員多與患者溝通,給予了其日常生活指導和用藥指導等,消除了患者的內心顧慮,使其積極配合診療,從而提升了患者生理和心理舒適度,進而改善了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這可能是因為,護理人員通過幫助患者提高對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認知,培養(yǎng)了其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進而緩解相關危險因素對上消化道的刺激,從而降低了再出血的風險,提高了臨床護理滿意度[11]。此外,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加強營養(yǎng)攝入,也可避免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現(xiàn)象。陳越如等[12]的研究也證實了問題跟蹤護理模式可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結合問題解決模式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改善止血效果,提高其止血成功率、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