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由氣管炎癥引起的肺部疾病,很容易出現氣囊膨脹,導致不能完全、可逆的氣流限制,嚴重的可發(fā)生呼吸衰竭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會產生重大影響。該病主要發(fā)生在老年人身上,加之其生理機能減退、反應遲緩、文化水平低、對疾病的認識不夠、長期受到疾病的折磨、醫(yī)療成本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出現一系列消極情緒,導致病情加重,影響療效。
臨床上,通常采用機械通氣、經鼻氣管插管等方法進行治療。但是如果長期插管,會對吞咽反射、語言交流等產生不良影響,容易引起氣管食管瘺、水腫等并發(fā)癥。在拔出氣管導管后,因其肺順應性差、聲門關閉、氣道反射功能不完善等原因,需要進行積極的康復護理,以提高心肺功能。
臨床上,采取多種形式的宣教可提高病人對疾病的了解,同時進行恰當的心理輔導,可以緩解或消除病人的消極情緒,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在此基礎上,配合肺功能康復訓練,在醫(yī)護人員或家人的陪伴下加強有氧運動,可改善患者呼吸系統(tǒng)和肺活量,增強心肺功能,使得患者的體能和耐力得到明顯提高,從而加快康復速度。
護理方法
生活基礎護理
維持室溫18℃~20℃,相對濕度50%~70%,輕度的病人可以進行適當的鍛煉,病情較重的病人要臥床休息。做好日常飲食調理和基礎護理,避免出現并發(fā)癥,同時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合理氧療
患者如長期輸氧,要注意用氧的安全性,防止吸入的氧氣濃度高,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的情況??墒褂帽侨ɑ蛎嬲址?,氧濃度28%~30%,1.5~2 L/ min,每日>15h。
強調營養(yǎng)支持護理
提供高卡路里、高蛋白、維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進食的食物含20%~30%的脂肪,15%~20%的蛋白質,50%的高質量蛋白。當患者處在壓力狀態(tài),代謝增強時,需要提高20%~50%的蛋白質供給,必要時可行靜脈注射。
用藥觀察護理
在急性發(fā)作期間,根據患者的情況,按照藥敏實驗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并按照醫(yī)囑,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皮質激素、祛痰藥等。
保持呼吸道通暢
教導患者正確的吸痰方式,盡量深吸,以提高或達到所需的吸氣能力;在吸入后,要進行一次短暫的屏氣,然后再提高胸膜腔內壓,也就是肺泡內部的氣壓,這是在呼氣過程中產生高氣流的一個重要手段;最終開口時,有一股高速的氣流從肺部涌出,將唾液從嘴里排出。如果有嚴重的感染,痰中有黏性,咳嗽困難,可以幫助拍打患者的后背,同時囑患者多喝水,用消痰劑或者是超聲波霧化吸入治療。
康復護理
建議患者盡快下床,減少痰液的積聚,以防止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在拔管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如每天進行低流速吸氧15h;指導患者進行胸部呼吸訓練,以穩(wěn)定患者的心境;進行呼吸訓練,降低呼吸頻率,增加呼氣量,從而達到改善患者肺部功能的目的。
運動鍛煉
運動訓練是肺功能恢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正常發(fā)病過程中,由于骨骼肌的耗竭、功能障礙(SMD)以及心肺功能的降低,患者的活動和運動耐力逐步下降。而運動可促進肌肉的有氧和無氧代謝,增加肌肉的毛細血管密度,促進心臟和肺部的協調,提高最大氧氣攝入量,改善呼吸困難。
呼吸肌訓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系統(tǒng)的炎性反應,導致體重下降,骨骼肌萎縮,以及各種組織的變化,而肺過度充氣會導致胸廓和膈肌的結構改變,使得呼吸肌功能出現問題。呼吸肌鍛煉雖不能顯著提高患者行走時間,但可以改善呼吸肌力及耐力,減少患者的勞累感,提高生活品質。 呼吸肌康復訓練方法簡單、無創(chuàng)傷、低費用、易于推廣,可廣泛應用于家庭和社區(qū)。但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不同,其呼吸運動方式和療程仍需進一步研究。
有效的咳嗽和排痰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往往有多年的慢性支氣管炎史,在四季都會出現咳嗽、咳痰的癥狀,以冬季尤為明顯,甚至會出現急性加重、肺部炎癥等。對于這種情況,目前有兩種治療方式:一種是高流量氧療法,另一種是機械通氣。如果不及時有效地治療咳嗽,病情會加重,甚至導致呼吸衰竭。
平時,可練習有效的咳嗽和排痰方法。具體做法是:坐正,深吸一口氣,雙手按在胸口,身體微微前傾;咳嗽時,胸肌用力,把肺里的痰吸出來。在臨床上,咳嗽練習常與改變體位、胸部叩拍、噴霧治療相配合,以維持呼吸順暢。
肺康復護理模式應用的價值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由于患者自身肺功能較差,需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來提高呼吸功能。而采用積極的護理方法,加強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是改善肺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關鍵。臨床上,氣管插管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為了確保患者在氣管插管后能咳出痰,減少感染等并發(fā)癥,從而提高拔管的成功率,進行術后肺功能恢復非常重要。在各種護理中,包括對病人進行氣管護理,確保呼吸道暢通;多種藥物的應用,以降低因外科手術而產生的痛苦等不良生理反應,從而保持病人體內的穩(wěn)定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氣管拔管后肺康復護理是以病人為中心,進行的多種形式護理。在拔管后,應加強口腔的護理,以防止殘留,避免誤吸導致的下呼吸道感染,以降低肺部感染;加強病人的呼吸系統(tǒng),可以有效防止喉頭水腫和肺部感染;通過積極的康復訓練,可以顯著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提高整體療效,減少再插管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