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為何野釣越來越難釣了?
回答: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魚類資源變少肯定是原因之一,而導致資源變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環(huán)境變差只是其中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各種捕魚工具層出不窮,高效的捕魚辦法更多,各地自然水域普遍存在過度捕撈和非法捕撈的情況。尤其非法捕撈,如電魚、錨魚等,令釣魚人深惡痛絕。數(shù)量龐大的非法捕撈者用各種手段對魚類進行“降維打擊”,是導致野外水族數(shù)量銳減的罪魁禍首。
此外,釣魚人釣魚水平有限也是令他們感到魚難釣的原因之一。眼下,釣魚人對所謂的技術越來越依賴,我承認釣魚是需要技術的,但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照搬別人的某種釣法是極易走麥城的。對待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借鑒,而不是照搬。對待釣魚,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見地,逐漸形成一整套適合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如同做數(shù)學題,背一條數(shù)學公理固然非常必要,但關鍵要學會自己去解應用題。
我們不妨看看那些戴著草帽用著粗糙漁具的釣魚翁,他們可能連臺釣最基本的調(diào)標都不懂,但是他們的收獲往往叫人眼紅,個中原因值得思考。有些時候,恰恰是我們在意的所謂技術把我們帶偏了。
提問:今年夏天,我頂著烈日去野釣,雖然中午氣溫很高,但依然上魚,是魚沒吃飽還是釣法對路呢?
回答:魚的消化周期跟水溫確實有關系,水溫越高,魚消化得越快,反之則慢。但是,釣魚圈有一句諺語叫“神仙難釣午時魚”,意思是說一天當中氣溫最高的午間是很難釣魚的。那么,這位釣友中午照樣上魚說明什么?肯定跟一些特殊因素的出現(xiàn)有關。
水溫越高,魚的消化速度越快,因此午間時段的魚是容易產(chǎn)生饑餓感的,但是它們卻很少咬鉤,原因是溫度高,魚的新陳代謝加快,對氧的需求量明顯增加,造成水體溶解氧供不應求,于是魚的活性變得低迷。假如某些客觀因素使溶解氧增加,能夠滿足魚的需求,午時魚積極進食也就不意外了。
另外,魚獲量的多少與釣技釣法等因素密切相關,我們應善于總結規(guī)律,以利提高水平。
提問:野釣時,在窩子里面釣合適,還是在窩子外面釣合適?
回答:釣魚無定式,釣窩子里面還是外面,至少要考慮兩種情況。第一,窩子里沒有魚口,我們可以嘗試將釣組逐漸向窩子外轉(zhuǎn)移,當然也可以左右前后進行搜索,變被動等魚為主動找魚,假如窩子外魚情較好,我們甚至可以放棄窩子,直接釣外面。第二,窩料的量有時也能決定釣組的位置,比如窩料過多時,釣餌不易被魚發(fā)現(xiàn),越是窩子中心,窩料的密度越大,反倒影響垂釣,此時釣窩子邊緣,效果會好一些,隨著窩料被逐漸消耗,再讓釣組重新向窩子中心靠攏。假如窩子很小,窩料很少,上述情況往往不會出現(xiàn),可直接釣窩內(nèi)。
假如窩子很大,但是對象魚也不小,釣窩內(nèi)即可。這是因為大魚活動范圍大,對食物的需求量也大,它們一旦進了窩子,且不受外界干擾,就會在窩子中逗留一段時間,如此便有機會發(fā)現(xiàn)釣餌。
提問:野釣時調(diào)5釣3,頓口不清晰,該如何調(diào)整?上魚后總脫鉤,該怎么辦?
回答:由于問題當中未說明浮標的浮力,所以我無法判斷頓口不清晰的原因。不過,針對這種情況,我倒是另有建議。首先,你可以縮短子線,這樣做可使魚吃餌這個作用在釣組上的唯一外力更直接地傳遞到主線上,中魚信號更容易表達。
中魚后經(jīng)常脫鉤,意味著刺魚不牢。我們暫且不考慮輕口魚的因素,單從普通生口魚的角度去分析。刺魚不牢的主要原因是魚鉤的大小和對象魚的大小不匹配。魚鉤過大,魚吃得淺,魚鉤過小,在魚嘴上扎得淺,更換合適大小的魚鉤后,魚的吃餌過程就會更順利,不但信號變得清晰,脫鉤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如果不改變釣組的配置,那么我建議改變抓口時機,即延遲抓口或提前抓口。
提問:水庫小魚特別多,餌料無法落底,鯽魚口很輕,怎么釣?
回答:針對餌料無法到底的問題,我們可以更換吃鉛量更大的浮標,加快釣組落底的速度,降低餌料被小魚半路打劫的概率。改變釣餌的狀態(tài),增加其硬度和黏度,使其附鉤性更好,同樣有助于餌料順利到底。必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固態(tài)餌料,如麥?;蚣糸_的玉米粒。
應對魚口輕的辦法比較簡單,縮短子線、更換更細的子線、調(diào)得靈一些即可。這位釣友釣的畢竟是水庫鯽魚,魚的吃口大概不會有問題,問題很有可能出在釣組和調(diào)釣上,進行相應調(diào)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