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Folin-Wu法發(fā)現(xiàn)史研究
        ——兼論吳憲在其中的貢獻

        2022-12-05 10:08:02杜海琳谷曉陽李嘉珊
        協(xié)和醫(yī)學雜志 2022年6期
        關鍵詞:本尼迪克福林試劑

        杜海琳,谷曉陽,李嘉珊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北京 100080 2首都醫(yī)科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69 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北京 102488

        在臨床生物化學(下文簡稱“生化”)領域,F(xiàn)olin-Wu法(又稱“福林-吳憲法”)是血糖測定的經(jīng)典方法之一。該方法于1920年問世,由美國生化學家奧托·福林(Otto Folin)和我國生化學家吳憲聯(lián)合發(fā)明??茖W界普遍認為該方法是吳憲早年間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亦是我國科學家在世界生化史上的杰出貢獻之一[1]。醫(yī)學界、醫(yī)學史學界有關吳憲和生化史的研究中常提及這一方法的重大意義[2- 8]。但關于Folin-Wu法發(fā)明的具體歷史過程、當時學術界給出的評價和反饋以及身為福林博士生的吳憲在這一研究中的學術貢獻,目前尚無系統(tǒng)考證資料可循。

        考慮到Folin-Wu法的影響力和吳憲在中國醫(yī)學界的學術地位,筆者認為,對Folin-Wu法的歷史進行研究很有必要。通過查閱福林、吳憲等人的原始論文及相關史料,本文梳理了Folin-Wu法的發(fā)明和完善過程,以及當時學界圍繞其產(chǎn)生的學術爭論,希望能夠以此為例探討科學家良性競爭合作對學術發(fā)展的影響。此外,筆者亦希望能夠在史料研究的基礎上,客觀評價Folin-Wu法的影響和吳憲在此方法發(fā)明過程中的學術貢獻,豐富相關醫(yī)學史研究。

        1 Folin-Wu法誕生的背景

        1.1 血糖和尿糖測定簡史

        早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埃及的醫(yī)學文獻中即對糖尿病有所記載[9]。后世醫(yī)生對糖尿病的癥狀有許多描述,記錄了患者尿液嘗起來發(fā)甜、能夠吸引螞蟻等現(xiàn)象。17世紀,英國醫(yī)生托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推測,糖尿病患者尿中的糖最初來源于血液[10]。18世紀,英國醫(yī)生馬修·多布森(Matthew Dobson)對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和尿液進行了檢測,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尿液蒸餾后會有糖存留,并確定尿中的糖來自血液[11]。雖然許多醫(yī)學家懷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尿糖升高,但由于不了解這種糖的化學結構,一直無法進行測定。直至1815年,法國化學家米歇爾·謝弗勒爾(Michel Chevreul)從糖尿病患者的尿中分離出糖,并指出其化學性狀類似于葡萄糖,才為后來的生化檢測奠定了基礎[12]。1841年,德國化學家埃爾哈德·米切利希(Eilhard Mitscherlich)發(fā)現(xiàn),將含有氫氧化鈉和硫酸銅的溶液與尿液共同加熱至沸騰,若尿液中含有還原性物質(zhì)(如葡萄糖、乳糖、果糖等),就會生成淡黃色或淡紅色沉淀[13]。1848年,德國化學家赫爾曼·馮·斐林(Hermann von Fehling)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由氫氧化鈉、硫酸銅和酒石酸鉀鈉配制而成的試劑(后稱“斐林試劑”),用于檢測尿液中的葡萄糖[13]。19世紀末,數(shù)位生化學家先后提出了適于實驗室開展的血糖測定方法,其原理大多與斐林的實驗類似(基于對還原性物質(zhì)的檢測推測血糖含量),但所需血量較大,定量測量的準確性也有限[14]。

        1908年,年僅24歲的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本尼迪克特(Stanley Benedict)在斐林試劑的基礎上設計出了一種新的尿糖檢測試劑,即現(xiàn)在為醫(yī)學生所熟知的“本尼迪克特試劑”,其中包含硫酸銅、檸檬酸鈉和碳酸鈉。本尼迪克特指出,碳酸鹽對葡萄糖的破壞性明顯小于斐林試劑中的氫氧化銅試劑[6]。這種方法的原理依然是還原性物質(zhì)檢測,但對尿中葡萄糖含量測定的敏感性顯著高于其他方法,因此成為當時臨床檢測中應用最廣的方法[13]。

        20世紀初,糖尿病的臨床治療尚無有效辦法,主要依靠飲食限制。醫(yī)生們迫切需要一種便捷的血糖測定方法以了解患者的血糖情況。1913年,美國著名糖尿病學家弗雷德里克·艾倫(Frederick Allen)在《關于糖尿和糖尿病的研究》(StudiesConcerningGlycosuriaandDiabetes)一書中呼吁,“在臨床實踐中,需要一種快速、準確的血糖測定方法?!盵15]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美國生化學界頗有聲名的福林和本尼迪克特都投身到了血糖檢測方法的研究之中。而二者的學術競爭,不僅成為他們科研生涯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也間接推動了Folin-Wu法的誕生和完善。

        1.2 福林與本尼迪克特的競爭

        福林是20世紀美國生化學史上最著名的生化學家之一,也被稱為美國第一個臨床生化學家。他1867年出生在瑞典南部,1892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學位后,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有機化學專業(yè)的研究生。此時歐洲的生理化學(physiological chemistry)領域正蓬勃發(fā)展,福林決定前往歐洲學習此方面的知識。1897—1898年,福林先后跟隨德國生化學家恩斯特·薩爾科夫斯(Ernst Salkowski)、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 (Albrecht Kossel)學習。他在德國了解了用于釀酒業(yè)的比色新技術,掌握了最新版比色計的用法,這成為其后來設計生化檢測中比色方法的基礎。1898年,福林返回芝加哥并獲得了博士學位。1904年,福林就職于麥克萊恩醫(yī)院(McLean Hospital)期間,提出可使用簡單比色法(simple colorimetric method)定量測定尿液中肌酐的含量。他利用尿肌酐與堿性環(huán)境中的苦味酸離子在室溫下反應變紅的性質(zhì),將尿肌酐的量與紅色的深淺建立相關性,再用比色計比較顏色的深淺度,從而得出較為準確的定量結果。將比色計應用于尿肌酐定量分析這一舉措,極大地推進了臨床血液生化檢測方法的發(fā)展[3]。1905年,福林在《美國生理學雜志》(AmJPhysiol)接連發(fā)表3篇論文,描述了尿液中尿素、氨、肌酸、肌酐和尿酸的分析方法,這些文章及其中分析方法的日益普及為福林贏得了巨大學術聲譽[16]。1907年,他被哈佛大學任命為生化系教授,并于1909年成為系主任[3]。

        20世紀初期,臨床糖尿病學家呼吁發(fā)明更快速準確的血糖測定法[17]。同時,福林也意識到尿液分析的局限性——在人體新陳代謝研究領域,與其研究經(jīng)腎臟排泄出的代謝產(chǎn)物,不如直接研究血液中的生化成分。他隨后改進了用來定量測量尿肌酐的比色法,使其適用于血液中各項生化指標的檢測。1914年,福林首次公開發(fā)表此種分析方法,得到了廣泛好評[18]。

        但彼時身為康奈爾大學醫(yī)學院生化教授的本尼迪克特卻對福林的方法提出了批評。本尼迪克特發(fā)現(xiàn),當應用福林的比色法測定尿液中的尿素含量時,隨著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一些肌酐和尿酸也發(fā)生了分解,生成相同的產(chǎn)物。這證明,以福林方法測得的尿素值高于實際尿素值。本尼迪克特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設計出了一種特異性更強的檢測方法,使測得的尿素含量更接近真實值。接下來的幾年里,每當福林研究出一種分析方法,本尼迪克特就會對其研究進行審視和批判,在一些重要細節(jié)上進行改進[18]。

        同樣,福林也在不斷批評本尼迪克特的方法。本尼迪克特在1908年改進的銅還原法是20世紀初應用最廣泛的尿糖定量檢測方法,但缺陷為尿液中存在干擾葡萄糖定量檢測的物質(zhì),此類物質(zhì)可促進銅還原,使實驗結果偏高[6]。當時許多生化學家都想解決這一問題,剔除這類物質(zhì)的干擾,降低測定結果,福林也不例外。1915年,福林發(fā)表了1篇關于尿糖含量測定的論文,指出本尼迪克特的方法及當時其他方法的準確度均不夠高,并提出引入苦味酸來沉淀尿中存在的肌酐等還原性物質(zhì),該法不僅可減少對堿性銅試劑的還原作用,敏感度亦明顯提升[19]。

        就在福林提出引入苦味酸的同時,本尼迪克特也決定應用苦味酸法測定血糖。1913年,本尼迪克特和生化學家羅伯特·劉易斯(Robert Lewis)共同發(fā)表了1篇使用苦味酸法估算少量血液中血糖含量的論文。文章指出,當葡萄糖與苦味酸、碳酸鈉共熱時溶液變紅,可利用此顯色反應進行比色,從而估計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隨后幾年,本尼迪克特及其團隊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發(fā)表了以改進版苦味酸法測定血糖和尿糖的一系列論文[6]。

        福林對血糖測定的探索也未曾停止。早在1912年,他閱讀了1篇以磷鎢和磷鉬酸化合物作為顯色劑的論文,便以此為基礎開啟了進一步研究[20]。同年,福林及其助手、美國生化學家威利·丹尼絲(Willey Denis)共同研制出了一種Folin-Denis試劑。該試劑由鎢酸鈉、磷鉬酸、磷酸組成,用于測量血液中的非蛋白含氮物質(zhì)[20]。在考察本尼迪克特的苦味酸測血糖法研究之后,福林思考:能否在此基礎上,再作一些改進呢?正是該研究思路,催生了Folin-Wu法。

        2 Folin-Wu法的發(fā)明

        福林把改進本尼迪克特苦味酸測血糖法的研究任務指派給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吳憲。吳憲出生于中國福州的一個書香門第。1911年,他懷揣著投身中國海軍的夢想,遠赴重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造船工程。機緣巧合之下,他閱讀了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的《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OnthePhysicalBasisofLife)等一系列論文,遂對生命科學產(chǎn)生興趣,于是轉而攻讀化學和生物學。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后,他考入哈佛大學醫(yī)學院,進入福林的實驗室,開始對血糖測定進行研究[7]。

        吳憲和福林最初的想法是對本尼迪克特的苦味酸鹽測血糖法作一些改進,但在多次實驗后卻發(fā)現(xiàn)Folin-Denis試劑與苯酚混合后,可與氧化亞銅發(fā)生強烈而穩(wěn)定的顯色反應,這遠比通過苦味酸反應得到的顏色明顯。而用于還原的溶液,是一種對微量糖極為敏感的堿性酒石酸銅試劑(由碳酸鈉、酒石酸和硫酸銅組成),不受肌酸或尿酸的影響。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提高測量的準確度,福林與吳憲還研制出了一種鎢酸濾血法來沉淀血液中的蛋白質(zhì)。此過程無須加熱,也不存在過量酸的加入,可產(chǎn)生接近于中性的濾液。如此,便可排除血液中的蛋白對試劑氧化還原反應的干擾,從而降低測量誤差。這種濾過血液中蛋白質(zhì)的方法是臨床生化研究發(fā)展的里程碑,其不僅可用于血糖測定,還可廣泛應用于血液中肌酐、尿酸、非蛋白氮和氯化物等的測定[3]。福林和吳憲把自己的檢測結果和苦味酸法測得的數(shù)值進行比較,認為“相較于現(xiàn)存的測血糖法,我們的方法最為準確”[21]。

        1919年,該研究成果發(fā)表于《生物化學雜志》(JBiolChem),其中對血糖含量的測定方法,便是Folin-Wu法的雛形。而文章中呈現(xiàn)的豐富、精確的研究細節(jié),也被后世學者視為福林生化研究風格的典型代表[16]。

        本尼迪克特密切關注著福林和吳憲的研究進展。二人的文章發(fā)表后不久,美國生化學家協(xié)會年會召開。在此次會議上,本尼迪克特公開指出了Folin-Wu法的缺陷,“這種方法存在大量的、不可避免且不可控制的亞銅再氧化”,即在實驗的過程中,銅離子被葡萄糖還原所生成的亞銅離子又會被空氣中的氧氣重新氧化成銅離子,使實際測得的亞銅離子量變少,導致血糖測定值不準確[6]。

        吳憲立刻著手解決本尼迪克特提出的問題??紤]到導師福林與本尼迪克特學術上的爭端,他在研究出確切的改進方法前并未告訴福林,直到獨立完成改進工作后才向福林匯報[7]。1920年,吳憲和福林在《生物化學雜志》上再次發(fā)文,文中對本尼迪克特的批評作出了詳細回應。首先,他們承認在實驗過程中的確存在亞銅再氧化現(xiàn)象,但指出該問題所造成的誤差并不會太大。其次,針對再氧化問題,他們設計出了一種特殊試管(圖1),即Folin-Wu式血糖管,以最大程度降低亞銅再氧化的發(fā)生,這種試管至今仍在生化實驗中使用。他們還在文章中寫道,“我們很感謝本尼迪克特先生,因為有您,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方法。”[22]

        圖1 1920年的Folin-Wu式血糖管[22]

        同時,吳憲還獨立提出了Folin-Denis與苯酚混合試劑的改進版本,該試劑由磷酸、鎢酸鈉和鉬酸組成,可在酸性環(huán)境下與亞銅離子反應[7]。原試劑中由于堿性酒石酸銅顯藍色,而酚試劑顯黃色,在進行比色定量時會影響實驗結果。但新試劑為比色反應提供了弱酸性環(huán)境,無酒石酸銅(堿性)生成,且無酚類物質(zhì)參與反應,故誤差減小[22]。這使得Folin-Wu法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測得的血糖值更加準確。

        1925年,本尼迪克特對改進后的Folin-Wu法又提出了新的批評。他提出了一種改良版的銅還原測血糖法——在堿性銅試劑中加入亞硫酸氫鈉。當用此法測定血糖時,得到的結果數(shù)值明顯低于Folin-Wu法,“新方法測得的數(shù)據(jù)始終是Folin-Wu法的1/3左右”,也就是說比Folin-Wu法更準確[6]。此外,本尼迪克特還批評了Folin-Wu式血糖管。他認為,可用普通的試管代替Folin-Wu式血糖管,只需用惰性氣體取代試管內(nèi)的空氣,并用棉塞封閉試管口就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23]。

        1926年,福林發(fā)表了《測定血液和正常尿液中糖含量》(TheDeterminationofSugarinBloodandinNormalUrine)一文,該文對Folin-Wu法的堿性酒石酸銅試劑改進方法進行描述,并反駁了本尼迪克特的看法。福林指出,“銅試劑中碳酸鈉的存在給銅還原反應營造了一種過強的堿性環(huán)境”,且葡萄糖在堿性溶液中性質(zhì)不穩(wěn)定,會與堿性試劑緩慢發(fā)生反應,由此他在原始試劑的基礎上加入了堿性更弱的碳酸氫鈉,組成了一種新型的弱堿性酒石酸銅試劑。這種測試方法的適用范圍很廣,可用來測定血糖和尿糖[24]。同時,文章中提到,他重復了本尼迪克特的實驗,認為沒有證據(jù)能證明本尼迪克特新方法測得的血糖值低于Folin-Wu法,且本尼迪克特改進時使用的亞硫酸氫鹽性質(zhì)不穩(wěn)定,會自發(fā)氧化成硫酸鹽[24]。而關于Folin-Wu式血糖管,福林寫道,“我們試驗過本尼迪克特提出的方法,但并沒有效果,因此才設計出了Folin-Wu式血糖管?!盵24]

        面對福林的回應,本尼迪克特承認亞硫酸氫鹽的不穩(wěn)定性,他表示,“很抱歉在這點上犯錯誤”,但接著又指出了福林這篇新文章中的錯誤——改良版銅試劑無法用于測定尿糖含量。本尼迪克特將定量的葡萄糖加入尿液中,并應用福林改進后的Folin-Wu法測定尿糖,“添加的40 mg葡萄糖中損失了約25%。顯然,改進后的Folin-Wu法不適用于尿液中糖含量的測定?!备A忠沧罱K屈服并接受了本尼迪克特的批評,認可“以此種方法測量尿糖含量誤差很大?!盵6]

        至此,福林和本尼迪克特圍繞測血糖法持續(xù)了近10年的爭論終于落下帷幕。在雙方不斷的切磋交流中,F(xiàn)olin-Wu法也在不斷完善(表1),成為了如今我們熟知的血糖測定方法。

        表1 Folin-Wu法的主要試劑及改進過程

        3 Folin-Wu法的影響

        此前,學術界和大眾媒體評價Folin-Wu法時,經(jīng)常引用生化學家汪猷的說法:“學術界認為,如果沒有吳憲先生的血糖測定方法,胰島素的發(fā)現(xiàn)就會受到阻礙?!盵25]筆者對史料的考察基本佐證了這一觀點,并補充了一些細節(jié)。Folin-Wu法對當時學界產(chǎn)生的最大影響,體現(xiàn)在如下兩點。

        3.1 鎢酸濾血法極大改進了血液生化檢測的方法學

        Folin-Wu法相較于當時其他測血糖法,尤為突出的優(yōu)點便是其中鎢酸濾血法的提出。利用鎢酸沉淀血液中的蛋白質(zhì),以此制備無蛋白濾液,便避免了血液中多種蛋白質(zhì)的存在對實驗準確性造成的影響。這對于當時正蓬勃發(fā)展的臨床血液分析研究來說,是強有力的助推劑[3]。這種濾血方法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地的實驗室,直至20世紀50年代后期才被自動分析儀所取代[3]。當此法與福林所研究的比色法配合應用時,還可用于檢測其他微量代謝產(chǎn)物,這是臨床生化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4]。此外,福林和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哈克文·馬爾姆羅斯(Haqvin Malmros)在1929年發(fā)表的微量測血糖法(Folin-Malmros法)也是基于這種無蛋白濾液設計出的。這種方法用α-氨基聯(lián)苯試劑代替堿性硫酸銅和酸性鉬酸鹽,如此便排除了除葡萄糖外的其他還原物質(zhì)對實驗的影響,極大提高了血糖測量的準確性,也被視為非常優(yōu)秀的臨床測血糖法[26]。

        3.2 Folin-Wu法助力了胰島素的臨床試驗

        胰島素研發(fā)的早期動物實驗是由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和查爾斯·貝斯特(Charles Best)在多倫多大學完成的。在動物實驗中,貝斯特負責血糖測定,他采用了邁爾斯-貝利法(Myers-Bailey method)測血糖,這種方法首次發(fā)表于1916年,是本尼迪克特和劉易斯于1913年設計出的血糖測定法的改良版本[27]。醫(yī)史學家邁克爾·布利斯(Michael Bliss)在其著作《胰島素的發(fā)現(xiàn)》(TheDiscoveryofInsulin)一書中對此方法評價道:“這種方法的存在使1919年的動物實驗更易進行,跟以前比起來,只需很少量的血液樣品,便可測量血糖?!盵28]而在胰島素研究后期,加拿大的生化學家詹姆斯·科利普(James Collip)加入了多倫多大學團隊,幫助進一步純化牛胰島素提取物。1922年1月,1例糖尿病患兒使用了科利普提純的牛胰島素,血糖在24 h內(nèi)從28.9 mmol/L下降至6.7 mmol/L,尿糖從71 g下降至9 g,酮尿消失[27]。同年2月,6例患者使用了相同的方案進行治療,臨床癥狀均得到極大改善。整個臨床試驗期間,采用的血糖測量方法即是當時較為先進的Folin-Wu法[27]。Folin-Wu法僅需少量血液樣本,操作步驟簡單,推動了臨床試驗的順利進行。胰島素的發(fā)現(xiàn)獲得了19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后來,在班廷的諾貝爾獎演講中,還特意提到了福林和吳憲[29]。

        4 吳憲在Folin-Wu法研究中的具體貢獻

        吳憲雖然曾在福林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但實際上是福林的合作者。他主導設計了極具突破性的鎢酸濾血法,且在Folin-Wu法的完善過程中,獨立對其進行了一次改進和完善[30]。在加入福林實驗室的兩年內(nèi),吳憲便與福林聯(lián)名發(fā)表了著名的《血液分析系統(tǒng)》一文。該文一經(jīng)發(fā)表,立即引起了生化學界的極大重視,被認為“引起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7]。從研究貢獻來看,吳憲完全匹配得上共同命名的榮譽。與福林齊名的生化學家唐納德·范·斯萊克(Donald Van Slyke)曾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與吳憲共事,他在晚年回憶起吳憲時,用了這樣一句話來介紹當時還年輕的吳憲:“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化學教授是吳憲,就是福林-吳憲法的那個吳憲?!盵31]

        福林和他身邊的人也高度贊揚吳憲的工作。福林對學生頗為挑剔,但當看到吳憲的論文時,激動地說“這值得第二個博士學位”[4,7]。福林夫人也認為,吳憲對福林來講遠不只是學生,她評價他們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同事,更是朋友”[4]。福林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生化學家之一,一生有無數(shù)的學生和合作者。當生化學界回顧臨床生化史的時候,吳憲被認為是福林最杰出的合作者之一[3]。

        5 余論

        Folin-Wu法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臨床血液生化檢查之一,被廣泛用于全世界的臨床實驗室長達50年之久。直至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臨床化學標準方法(Standard Method of Clinical Chemistry)中“Folin-Wu法”和“Nelson Somogyi法”還被同時推薦[32]。后期,酶作為試劑測定血糖的方法有了迅速發(fā)展,“酶法”專一性強,特異性高,結果準確,便于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使用。20世紀90年代末,己糖激酶法逐步替代葡萄糖氧化酶法,成為血糖測定的常用方法[32]。

        如今,F(xiàn)olin-Wu法依然是所有醫(yī)學或生化相關專業(yè)學生必學的重要生化實驗,在生化史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的約瑟夫·奧布(Joseph Aub)教授曾評價,“Folin-Wu法的誕生為生化代謝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30]?!渡锘瘜W雜志》百年紀念經(jīng)典論文中,就包括吳憲和福林于1919年發(fā)表的《血液分析系統(tǒng)》一文[16]。

        在Folin-Wu法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本尼迪克特與福林之間的學術競爭值得一提。在科研過程中,研究者們可能更關注與自己預設結論相近的實驗結果。而學術競爭的存在便可糾正這種由研究者個人認知所造成的偏差。盡管科學家潛意識里可能不愿反駁自己的想法,但他們的競爭對手卻樂于為之[33]。正是因為這種學術競爭的存在,促使本尼迪克特以批判性眼光一次次檢視Folin-Wu法的準確性,促使福林和吳憲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福林和吳憲的“反擊”也不斷把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18]。1932年,由于福林和本尼迪克特在血液和尿液分析領域的杰出貢獻,二人均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提名[34]。

        福林和本尼迪克特在學術上的長期爭斗不但未造成私人關系的惡化,反而加深了他們對彼此的敬意。福林去世后,本尼迪克特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福林有著讓我十分敬佩的品質(zhì),當遇到涉及科學領域的分歧時,他能放下個性和情緒,這在科學研究中是極為罕見的。我認識的所有人中,沒有人能如我倆這般在有著激烈學術分歧的同時,還保持著25年不變的親密友誼?!盵35]美國生化學家埃爾默·麥科勒姆(Elmer McCollum)在評價本尼迪克特的科研成果時提到,“本尼迪克特與福林進行科學研究的時段重合且有著相同的研究旨趣。他們彼此促進,學術生涯緊密關聯(lián)?!盵18]

        這段醫(yī)學史的第三位主角吳憲,不僅主導設計了鎢酸濾血法,制作出了無蛋白濾液,還在1920年獨自改進了Folin-Wu法。由其參與設計的Folin-Wu式血糖管至今仍在生化實驗室中使用,而這僅僅是他輝煌學術生涯的開端。1920年,吳憲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任職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圖2),并于1924年成為協(xié)和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系主任。他在生化領域不斷鉆研,在營養(yǎng)學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7- 8]。此外,吳憲還曾指導并參與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臨床血糖檢測,用自己發(fā)明的Folin-Wu法服務患者(1)筆者參觀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第六屆病歷展所見。。

        圖2 吳憲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工作照[36]

        美國的中國史專家詹姆斯·里爾登-安德森(James Reardon-Anderson)將吳憲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7]。吳憲求學和工作過的兩所機構以相似的方式紀念著他:哈佛大學醫(yī)學院設立了一間以“Folin-Wu”命名的研討室,而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在生化系建系100周年之際,以吳憲的名字命名了新的科研大樓。

        對于西方科學界來說,相比于盛名在外的福林,吳憲的名字卻顯得有些陌生?!杜R床化學》(ClinChem)雜志的副主編托馬斯·安內(nèi)斯利(Thomas Annesley)曾為此專門撰寫1篇文章介紹吳憲的貢獻[5]。正如美國著名生化學家約翰·埃德索爾(John Edsall)所說:“遺憾的是,今天的許多生化學家都不知道吳憲的貢獻,他不應該被忘記?!盵5]

        對吳憲在Folin-Wu法發(fā)明中的貢獻進行研究、宣傳,無疑是必要的,而筆者的這次歷史研究正是試圖厘清這一段醫(yī)學史,對這位偉大生化學家的早期工作進行梳理,對其貢獻進行審慎評價,希望能夠對現(xiàn)有的吳憲研究以及生化史研究起到補充作用。

        作者貢獻:杜海琳負責文獻整理、論文初稿撰寫;谷曉陽負責文獻檢索、修訂論文;李嘉珊協(xié)助文獻整理、內(nèi)容校對。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本尼迪克福林試劑
        銅失衡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
        Probabilistic resumable quantum teleportation in high dimensions
        國產(chǎn)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注冊數(shù)據(jù)分析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從不按常理出牌
        東方電影(2019年1期)2019-01-16 12:04:08
        Perturbative Treatment for Stationary State of Local Master Equation?
        環(huán)境監(jiān)測實驗中有害試劑的使用與處理
        非配套脂蛋白試劑的使用性能驗證
        歡喜冤家
        我愛上海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電影故事(2015年16期)2015-07-14 02:22:26
        本尼迪克特的人生軌跡與學術思想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日本熟女人妻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8ⅹ8x擦拨擦拨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无东京热|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女老熟女一区二区久久夜| 小荡货奶真大水真多紧视频| 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黑人人妻一区二区水多多| 精品国产a一区二区三区v| 69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永久免费中文字幕av|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1| 精品国产91天堂嫩模在线观看| 亚洲在中文字幕乱码熟女| 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久久多毛 | 国产亚洲精品hd网站|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天天躁人人躁人人躁狂躁|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色呦呦| 亚洲另类丰满熟妇乱xxxx|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九九99国产精品视频| 大香蕉视频在线青青草| 日本爽快片100色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福利片免费 亚洲|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女人被狂躁高潮啊的视频在线看| 亚洲国产麻豆综合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成人爱|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初尝黑人巨砲波多野结衣|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不卡一区|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熟女| 亚洲中字幕永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