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y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410005) 謝旭平
丁秋凡,現任醴陵市糧油作物站站長,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工作33年以來,積極為當地糧食生產建言獻策,用心奏好“三步曲”、走好“三條路”、念好“三卷經”,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守護著醴陵市糧食生產安全。
1988年7月,丁秋凡從湖南農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醴陵市原種場,從事良種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為奏好試驗、示范、推廣“三步曲”,他虛心請教前輩,認真總結經驗,嚴格進行品比試驗,與同事一起先后篩選出了嘉秈758、浙輻802等適合當地種植的早熟高產良種7個,累計示范推廣面積達133333公頃次,帶動增收5000萬元,豐富了當地“早常晚雜”噸糧模式。在反復實踐中,他深刻認識到書本知識與生產實踐的差距,以及知識更新的重要性。為此,他自費訂閱了《中國農技推廣》等5種相關刊物,購買了《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等20多本專業(yè)書籍,還多次赴省內外相關院校 “充電”,有效提高了自身業(yè)務水平。
隨著農民對“高效種糧”的呼聲越來越大,丁秋凡積極開展調研學習,和同事商討決定走“高效種糧”的三條路。第一條是大田水田走“優(yōu)路”。自1997年開始,他和同事積極示范優(yōu)質稻種植,用保優(yōu)高產技術護航,使醴陵市優(yōu)質稻覆蓋率達78%,每667平方米節(jié)本增效100元,成為建設高效農業(yè)的重要內容。第二條是干田旱土走“旱路”。醴陵市水田共32200公頃,其中有8000公頃水源困難,系干田旱土。丁秋凡從實際出發(fā),提出干田旱土走“旱路”的主張,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目前,這部分耕地種植了玉米、油菜、紅薯、馬鈴薯等旱地作物。特別是“稻-油”水旱輪作的推廣,使醴陵市油菜種植面積及產量大幅提升,并獲評“2020年湖南省綜合油料大縣”稱號。第三條是規(guī)模經營走“大路”。擔任醴陵市糧油作物站站長以來,丁秋凡帶領全站6人積極推行規(guī)模種糧模式,培育種糧大戶,追求規(guī)模效益,工作卓有成效。目前,全站直接指導培育百畝規(guī)模以上的種糧大戶65戶,總面積達2733公頃。而他也成了“開會有人圍,走路有人追,下田有人找,電話有人打”的“香餑餑”。
“規(guī)模種糧,越種越香,汗流浹背,辛苦難擋。”在與農民交流過程中,一段不經意的順口溜讓丁秋凡陷入深思。一次外出學習,讓他看到了希望。當地農民介紹他們種糧是“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五機配套,勞動強度大大減輕。經過調研學習,他決定和農機“強強聯手”,用科技護航,念好“三卷經”。一是“早專晚優(yōu)經”。從2009年起,他主持高產創(chuàng)建項目實施,示范推廣種植中嘉早17、桃優(yōu)香占、泰優(yōu)390等適合機械化操作的早稻專用稻和晚稻高檔優(yōu)質稻品種42個,面積達12萬公頃次,帶動農民增收2億元以上。二是“集中育秧經”。集中育秧是推行機育機插的前提,從2012年起,他主持實施早稻集中育秧項目,實施面積達66667公頃次。三是“五機配套經”。以機耕為基礎,以機插為中心,以機防為保障,以機收為主導,以機烘為后盾,環(huán)環(huán)緊扣,全程機械護航。目前,醴陵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24.9萬千瓦,“五機”總數達1500多臺(套),水稻、油菜的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分別達82.6%、76.4%。特別是近兩年,24臺自動化育秧設備的推廣,智能密室出苗的配套,更讓人耳目一新。
30余載寒來暑往,丁秋凡見證了春播秋收,也見證了醴陵市農業(yè)生產的奮進姿態(tài)。未來,他將繼續(xù)以飽滿的熱情和先進的方式守護醴陵市糧食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