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忠
(東營市投資促進局,山東 東營 257091)
我國地大物博,但資源分布不均,且很多資源處于無法使用狀態(tài),如鹽堿地。土壤鹽堿化極大地限制了我國農林業(yè)發(fā)展,同時影響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亟待采取多元化治理措施改良土壤環(huán)境,以提升鹽堿地的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在鹽堿地科學選擇樹種進行造林是目前證實比較有效且廣泛使用的鹽堿地治理手段?;诖耍P者對鹽堿地造林的樹種選擇、造林形式和造林技術展開論述。
不同植被對土壤環(huán)境有不同的需求,不同土壤在礦物質含量、土壤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當土壤中的堿性物質、碳酸鹽等鹽類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其中的鹽分就會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使得土壤含水量急劇減少。對水分需求大的植被無法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存活或正常生長。另外,當土壤含鹽量過高時,不僅容易導致植物根系腐爛,影響植物對水分、礦物質等生長所需物質的吸收,而且大量鹽分進入植物體內會影響蛋白質合成,導致植物含氮代謝物大量堆積而出現中毒現象。因此,要想確保植物能在鹽堿地存活及正常生長,所選擇的植物根系要發(fā)達,且能適應的鹽分范圍越廣越好。
一些地區(qū)土壤本身就缺少水分,一旦形成鹽堿地,就會加劇水分匱乏問題,土壤中的水分會因鹽分的吸收而更加稀少,從而使植物缺水更加嚴重。一些沿海區(qū)域雖然不缺水,但是土壤濕度大,且鹽堿地水位較高,植物并不能得到足夠的水分供給。因此,針對這種類型的鹽堿地,應盡量選擇耐旱能力強的樹種。
鹽堿地因富含礦物質、堿性物質而具有一定的腐蝕性,且會因植物生長對鹽分的吸收而影響土壤環(huán)境的酸堿平衡。張斌研究發(fā)現,一些沿海鹽堿地經過2 a 多的育林防護后土壤中鹽分含量大大降低,但堿性程度加深,很多植物出現了根系腐爛問題。因此,應考慮土壤改良過程中土壤環(huán)境的變化,盡量選擇耐鹽、耐堿的樹種,以提升植被對土壤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我國鹽堿地分布廣闊,不同區(qū)域鹽堿地特征及發(fā)生程度也有差異,因此,在選擇造林樹種時要充分結合種植地區(qū)的實際狀況,做到因地制宜。于雷對北方沿海泥質海岸的鹽堿地造林樹種展開了深入研究,發(fā)現絨毛白蠟、楊樹、柳樹、刺槐等對鹽堿的耐受性較好,一般都能在輕鹽堿地、中鹽堿地上存活,常用的樹種有小胡23 楊、群眾楊、絨毛白蠟、109 柳和刺槐等;其中檉柳對鹽堿地的耐受性更高,可以在重鹽土上造林。賈斌英等研究表明,在鹽質量分數為0.51%、pH 值8.4 以下的各類鹽堿地和沙壤土上,6 ~24 年生吳屯楊均能正常生長,同時具有極顯著的生長優(yōu)勢。
2.2.1 合理選擇樹齡。不同樹種對鹽堿的敏感反應強度及反應持續(xù)時間存在差異,相同樹種在不同樹齡對土壤鹽堿性的適應能力也不盡相同。有些樹種剛長出3 ~5 片真葉時在鹽堿地進行移植成活率不高,而一旦成功渡過這個生長期,其根系得到有效發(fā)展后很少會出現死苗問題。
2.2.2 選擇生長良好的樹種。不同樹種對土壤的適應力不同。選擇鹽堿地造林樹種時,除了要考慮樹種的耐鹽性、耐堿性等方面的能力外,還應關注其根系特征。一般根系發(fā)達的樹種對土壤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對氣候變化的耐受性也越強。對于同一樹種來說,盡量選擇根系粗壯、長勢好的樹苗。
主干道兩側的土壤鹽堿含量一般較高。針對這些區(qū)域,通常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喬木與灌木混合種植。種植穴深度控制在1 m 左右,且要在種植穴底部鋪降解膜、填土與漫灌,利用降解膜來減緩土壤水分流失及鹽堿地土壤侵蝕,為新種植的樹苗營造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以提升移植樹苗的成活率。在這類鹽堿地的植物選擇上,丁香是比較常用的灌木,國槐、紅柳是比較常用的喬木。這些樹種的搭配除了可以提高樹種的耐受性及改善土壤環(huán)境外,還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中度鹽堿地可選擇的樹種較多,可以選擇一些經濟效益好的樹種來提升這類鹽堿地的利用價值。例如,枸杞具有較強的鹽堿地適應能力,尤其是生長在西北地區(qū)的黑枸杞。山東省壽光市羊口鎮(zhèn)營子村村民王勇用黑枸杞代替棉花,使667 m鹽堿地枸杞收益超10萬元。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度鹽堿地種植枸杞時,可在種植穴中放置一些小麥秸稈,并合理控制枸杞種植距離與壟寬,填土結束后應施加一定的鹽堿地專用肥,以提升枸杞的存活率及結果率。
一些低洼鹽堿沙地雖然含鹽量不高,但是排水不暢,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高、土壤透氣性差,植物易出現爛根問題。針對這類鹽堿地,排水十分關鍵,要結合地質條件及土壤水分含量來疏通溝渠,及時排出積水。同時,要適當進行密植,采用寬壟雙行密植方式,協(xié)調好地表水分與樹苗生長之間的關系。
針對一些鹽堿化的稻田,應結合稻田面積來設置農田林網,通過在寬帶林中種植一些抗鹽堿的樹苗來改良稻田土壤環(huán)境。王合云等研究發(fā)現,紅柳、紫穗槐是農田林網建設中最常用的樹種,如果稻田面積超過了20 hm,那么應保障寬帶林種植寬度在10 m以上,最好控制在20 m 以內。針對鹽堿灘地,除了要采用生物措施外,還應通過工程手段來開溝換土,開挖深度應控制在1.2 m 左右,樹木定植距離應控制在2.0 ~4.0 m,兩行之間的間距應控制在2.0 m 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完成定植后要進行大水漫灌,通過外力使土壤鹽分下沉。
蘇打鹽堿地通透性差,水分難以下移,這是引發(fā)土壤積鹽超標的根本原因。針對這類鹽堿地,可以通過優(yōu)化灌溉方式來調控水分,以提升種植樹苗的抗鹽堿能力。針對風沙地防護林,應采用滴灌來排鹽防鹽,使土壤環(huán)境含鹽量保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以促進樹苗正常生長。針對干旱鹽堿地區(qū),應創(chuàng)造灌溉條件,通過高床灌溉的方式來促進樹木根系旺盛生長。針對土壤積鹽高的區(qū)域,應采用咸水灌溉將土壤積鹽控制在植物耐鹽度范圍內。
針對一些溫度較高、地表水分蒸發(fā)較快的鹽堿地,一般會采取覆蓋土壤的方式來減緩鹽分表聚,以減緩水鹽運動,為造林樹木生長提供足夠的水分。秸稈、沙子、薄膜等是比較常用的土壤覆蓋材料,不同的鹽堿地應采用不同的覆蓋材料。何琳針對濱海鹽堿地進行覆蓋土壤操作時發(fā)現,其對刺槐生長的影響較小,但明顯促進了竹柳莖生長及側枝數量增長;針對中度鹽堿地,覆膜效果比覆草效果好,科學進行覆膜處理可以使絨毛白蠟、國槐等常用公路綠化苗木成活率控制在90%以上。
在一些鹽堿地區(qū)域,有時需要使用石膏、磷石膏、粉煤灰等物質來輔助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不同改良劑在調節(jié)鹽堿土pH 值、全鹽量、樹種成活率、樹種生長情況等方面的側重點與功能有很大的差異。楊君瓏等通過對種植紅柳、枸杞、紫穗槐、文冠果和金銀花5 種灌木的鹽堿地施用脫硫廢棄物發(fā)現,使用改良劑后紅柳、枸杞、紫穗槐生長狀況逐漸向好,而文冠果和金銀花的成效較弱。張斌針對一些重度鹽堿地的研究發(fā)現,可采用聚馬來酸酐、聚丙烯酸等來改善土壤環(huán)境;從對楊樹生長的促進作用來看,聚馬來酸酐的改良效果更好。
當土壤含鹽量較高時,植物為了適應環(huán)境就會大量分泌脫落酸、乙烯等,從而抑制生長素等生長類激素的合成。魯延芳等研究發(fā)現,采用100 mg/kg 的ABT3 號生根粉對四翅濱藜進行浸根處理,對四翅濱藜的存活及生長更有利。
對于一些含鹽量較高的鹽堿地,在樹木根際添加一些吸水能力強的化學制劑,可以有效規(guī)避葉片因鹽離子積累而出現萎蔫、影響光合作用的現象,從而提升幼苗抗旱耐鹽性。從成本投入及生態(tài)效應上來看,這種處理技術手段成本較低,可廣泛應用于各種不同程度的鹽堿地,尤其是重鹽堿地。邵杰等研究發(fā)現,土壤中施用0.5% Stocksorb 500 XL(鉀-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共聚體)吸水劑(干質量)提高了群眾楊的抗鹽性,使群眾楊葉片鹽害出現的時間推遲了20 d,并且在鹽脅迫期間吸水劑顯著提高了苗木的氣孔導度、蒸騰速率和光合作用。魏賢通過對蘇打鹽堿地的研究發(fā)現,經GGR+保水劑處理的幼苗比未處理的幼苗成活率提高18%,且地徑增長量比對照組高出近1/10。
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與植物根形成的共生體,可以有效擴大根系吸收面,進行菌根接種可以幫助植物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元素,以滿足植物細胞代謝需求,幫助植物更好地適應不同的土壤環(huán)境。在抗鹽堿造林中合理應用菌根接種,可以促進植物體內營養(yǎng)元素的運輸,在一定范圍內改善植物細胞生理代謝,進而提升其對鹽堿的抗性。例如,Guttay對糖槭樹進行菌根接種,發(fā)現其生長能力與適應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Muhsin 等發(fā)現對白云杉完成外生大毒滑銹傘菌根接種后,可以有效抑制根系對鹽分的吸收,生長所需的蛋白質合成也更加順暢。黃藝等對油松進行外生菌根接種,發(fā)現油松體內生長所必需的磷含量大幅提升,大大提升了其耐鹽堿性。
土壤鹽堿化極大地限制了我國農林業(yè)發(fā)展,因此,鹽堿地治理勢在必行。對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鹽堿地治理的研究,強化對鹽堿地特性、分布及治理難點的分析,優(yōu)化造林樹種選擇,積極從水利灌溉、覆蓋土壤、施用生長調節(jié)劑、開展菌根接種等方面探索提升抗鹽堿造林技術應用效果的路徑,以獲得最大化的鹽堿地防治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