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晨雨
(中國計量大學 浙江杭州 310000)
我國現行《公司法》第182條為股東訴請法院解散公司提供了法律依據。本文擬從林方清訴常熟凱萊公司解散案(以下簡稱“林方清案”)出發(fā),重點研究形成“公司僵局”的原因、如何理解和適用我國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及該案對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啟示。
根據《布萊克法律辭典》的定義,公司僵局是指由于股東或董事之間在公司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主張或意見發(fā)生嚴重分歧而導致雙方形成持續(xù)對抗的狀態(tài),造成公司董事會或股東大會無法召開,依法表決并作出有效決議而致使公司陷入經營管理止步不前的困境。我國《公司法》及相關法律條文中雖然并未直接使用“公司僵局”這一表述,但是在立法解釋中,公司僵局曾經被視為公司司法解散的唯一事由。司法實踐中,公司僵局通常指由于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東之間的矛盾沖突,使公司權力機構停擺、運行狀態(tài)近乎停滯,最終導致公司無法實現正常運作、造成相關主體利益損失的狀態(tài)。公司形成上述僵局情形的主要原因如下。
相較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經營與發(fā)展更加強調股東之間的合作與妥協。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而言,多數股東甚至所有股東均在公司經營、業(yè)務發(fā)展等方面擁有相應的權利,一旦股東間出現分歧,缺乏協商一致的信任基礎,就很難實現股權的自由流通及股東自愿協商公司解散等事宜,因此就更容易造成股東僵持的局面。
根據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股東依照個人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普通事項決議要求在半數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股東會議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變更公司形式等特殊事項決議,則要求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肮煞荻鄶禌Q”公司決策原則建立在公司資本的基礎之上,為形成公司僵局狀態(tài)提供了制度土壤。一旦股東或管理層之間矛盾加劇,就直接體現為股東會決議無法按照《公司法》或公司章程規(guī)定所要求的“多數決”作出,長此以往公司權力機關處于停擺狀態(tài),逐漸陷入公司僵局。
我國多數有限責任公司常通過效仿其他公司的章程規(guī)定或直接對登記機關提供的公司章程范本進行修改等方式制定公司章程,這樣一來,極易導致公司章程條款個性化不足,無法發(fā)揮章程的自治作用,不能與公司自身經營發(fā)展相適應,甚至使公司陷入僵局。若無事先對股東形成有效決議的規(guī)則進行規(guī)定,也沒有對公司僵局的事前預防與事后規(guī)制進行合理安排,則形成公司僵局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我國《公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審理公司解散案件實體標準的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單個條文的具體內涵和前后條文間的邏輯關系并不清晰,直接導致不同法官在處理公司解散之訴時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與分歧。因此,本文結合“林方清案”與《公司法》第182條及相關法規(guī)對我國公司司法解散制度進行深入地理解和分析。
“公司經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即公司僵局,不僅包括公司虧損、資金周轉困難等外部經營困難,還應包括公司機構不能正常行使職權、公司治理機構失范等內部管理困難。從本質上看,公司雖作為獨立主體,但無法滿足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形成獨立、自主的法人意志。因此,法院在判決凱萊公司能否司法解散的關鍵點在于準確認定該公司是否符合“公司經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這一實質要件。
本案中,凱萊公司是否司法判決解散事關公司的生死存亡,直接影響到林、戴兩股東的利益及公司利益,因此不可機械地將《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1條規(guī)定套用于本案。也正因如此,二審法院認為,認定公司是否處于治理僵局應當對公司內部機關的運轉狀況、各機關是否能在法定范圍內行使各自的職權、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否能有序進行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與公司經營虧損嚴重及資金流動不足等經營性困難并無直接關聯,因而不能僅以公司處于盈利狀態(tài)作為否認公司處于治理僵局的事由。
“繼續(xù)存續(xù)是否會使股東利益遭受重大損失”作為司法解散公司的實質要件與法定要件,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并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判斷標準。在分析這一要件時,往往將重點放在“股東利益”與“重大損失”上。
對于“股東利益”,根據《公司法》第4條,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等權利,意味著股東利益相較公司利益而言,包括但不限于財產性的利益,這些權利是股東對公司內部的利益分配,公司并不存在此種利益。因此,將股東利益直接與公司利益畫等號顯然缺乏合理性,在判斷股東利益時,應當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在具體分析各股東利益得失的基礎上進行全面考量。
對于“重大損失”,從學理角度上看,“重大”是在對比股東的利益損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損失和股東的利益損失與社會利益損失的基礎上得出的,而“損失”不僅包括現實利益的損失,還包括期待利益的落空?!袄^續(xù)存續(xù)”與“會使”兩詞從文義上看是對未來發(fā)展情況的預期,因而“重大損失”只能是在預期利益上的損失。因此,在認定“繼續(xù)存續(xù)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這一要件時,法官大多會將公司未來發(fā)展的預期及股東的期待利益作為裁判重點。
具體到“林方清案”中,二審法院的裁判邏輯十分明晰。第一,闡述了林方清作為公司股東,依法享有的表決權、監(jiān)督權等權利均無法正常行使的客觀狀態(tài)。第二,論證了其現實利益上遭受的重大損失,在凱萊公司陷入公司僵局難以解決的前提下,從趨勢上推導出股東出資設立公司的根本目的無法實現、期待利益必然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
公司司法解散是司法機關為公司脫離僵局的泥潭而采取的無奈之舉,強制解散公司本身就是對公司自治的一種司法干預,此種干預手段以終結公司主體資格的方式解決股東間的糾紛、公司內部結構僵化等問題,最終導致公司法人主體資格消滅的后果。出于對股東與公司自主權的保護及注重調解原則的考量,法律將“通過其他途徑無法解決”要件作為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前置程序,法院也將這一要件當作裁判解散公司的實質要件。
“通過其他途徑無法解決”中的“其他途徑”是指除司法解散以外的其他解決方式,既可以是當事人自行協商、和解、股權協議轉讓、第三人調解等“自力救濟”方式,又可以是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預,法院通過主持調解,要求原、被告進行股權轉讓等借助政府或法院等國家機關的力量進行的“公力救濟”方式。法院在受理公司解散糾紛時,應把“通過其他途徑無法解決”這一要件作為限制性條件,即原告股東只有在窮盡公司內部救濟與外部救濟均無法解決公司僵局問題時,才能將司法解散公司作為最后的救濟途徑。
除此之外,人民法院在審理解散公訴解散案件時,應當注重調解。本案中,林方清作為股東及監(jiān)事,已通過聘請獨立的第三方進行調解、行使股東知情權查閱財務資料、就修改公司內部制度等事宜進行磋商等途徑試圖緩和與戴小明之間的矛盾;當事人雙方在服裝城管委會的組織下進行調解,但最終調解無果;還嘗試通過修改公司章程條款及吸納公司外部管理者等方式,但雙方始終無法達成一致,上述救濟方式均不能改變公司僵局情形。從二審法院的裁判邏輯來看,法院認可當事人采取的調解程序,從而推定其“已經窮盡了其他解決途徑”,符合公司司法解散的實質條件與立法精神。
薩維尼認為,“任何法典的編纂若僅是復述已經存在的法律,那么這部法典不僅是無生機的,還是不必要的”。同樣地,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是否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實現立法者的初衷與目的,不能對照法條機械地套用,而應在適用時針對不同公司的真實情況作出相應地調整。“林方清案”作為最高院指導案例,為我國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在實務中的適用與理解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裁判思路。
公司股東提起公司解散之訴是其行使救濟權利的體現,這一訴訟的后果不僅直接影響到股東的利益,還關乎公司股權關系的變更或解除。因此,在股東提起公司解散之訴時,必須對其適格原告的資格主體進行嚴格認定和審查。根據我國現行公司制度,并不要求股東實繳出資,同時對于未履行出資義務或抽逃出資款的股東,公司可以對其表決權進行限制或對其行使股權除名權。在實踐中,仍存在原告股東未實際出資或未實際參與公司管理事務的股東向法院提起請求解散公司的訴訟,這顯然對其他已實際出資或實際參與公司管理的股東行使權利不公平。
此外,我國《公司法》第182條僅對原告股東提起訴訟的表決權比例進行限制,并未對其持股時間加以限制。這一規(guī)定為部分股東通過惡意收購、交易等方式損害公司利益埋下隱患,這部分股東極易滿足法律規(guī)定的持有公司表決權10%以上這一條件。因此,為防止股東通過上訴手段惡意搞垮公司,法院在審查原告股東的主體資格時,應當嚴格審查其工商登記信息、公司章程、實際出資等情況,并且從其表決權比例和持有時間兩個方面加以限制,防止未出資股東惡意損害公司利益的情形。
根據我國公司清算相關規(guī)定及《公司法》第183條,公司出現解散事由后通常應自行清算,自行清算不能或在自行清算過程中出現某些特定事由時,相關權利主體才能申請法院對公司進行強制清算。然而,公司司法解散本身是由于股東間信任基礎喪失、矛盾不可調和、使公司處于癱瘓狀態(tài)導致的,這種情況下仍期待雙方當事人對公司事務自行進行清算顯然是缺乏可行性的。若公司解散訴訟過程中,矛盾得不到有效調解甚至愈發(fā)惡化,則會導致清算義務人在清算程序中因故意、惡意拖延清算或不當清算而引起其他糾紛,徒增當事人訴累。因此,將公司司法解散案件同對應的清算請求合并審理就成為維護當事人權益及提高司法效率的有效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合并審理公司解散及清算事宜之前,應當詢問其他股東的意愿,若原告股東或其他股東請求司法解散公司時并未提出清算相關的請求,或相關主體提出了公司清算請求,且該公司具備自行清算的能力與可能性時,法院應當尊重其決定,不能直接作出裁決。即便是法院在判決解散公司、對清算事宜進行一并裁決時,也不能直接介入公司的具體清算事宜,而應當通過指令清算組等方式對該公司的清算事宜作出安排,具體的清算活動仍需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強化公司司法解散與清算程序的銜接,既是對當事人雙方合法權益的保障,又是出于對公司與原告股東自主權有效行使的考量。
司法解散公司的立法本意在于:在權衡股東、公司、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之后,相關主體窮盡其他途徑仍無法破解公司僵局或均衡各方利益時,才允許原告股東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司法解散(即主體人格消滅)這一極端手段打破僵局。當除原告股東外的適格股東或作為權利主體的公司提出以公平合理的價格收購或回購股權時,即使公司解散之訴已經被提起,法院也不得直接判決公司解散,否則將有悖《公司法》第183條的立法本意。
多數公司僵局情形中,股東的目的在于撤回個人投資并退出公司,對于公司是否存續(xù)關心較少,因此股權收購或回購則成為除公司解散外滿足股東上述需求的最佳選擇。根據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5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可在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情況下,自行協商選擇公司、股東收購或減資的方式使公司存續(xù),這就為股權回購成為公司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措施奠定了相應的法律基礎和制度基礎。
基于保護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合法權益的考量,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是解決公司僵局最后的司法救濟途徑,保留這一制度仍然具有相當的必要性。如最高院在“林方清案”中的裁判邏輯所示,人民法院在處理公司解散案件時,應當遵循司法有限干預、企業(yè)維持及平衡相關主體利益的原則,保持司法介入的謙抑性,慎重適用公司司法解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