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原,吳銀銀,竇俊凱,萬菁菁,吳 芳,武儀冉,焦 敏,陶明芬,王翠珍,陶秀彬*
1.皖南醫(yī)學院研究生學院,安徽 241002;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3.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
維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 指 終 末 期 腎 ?。╡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病人規(guī)律、定期到血液凈化中心接受透析治療。與一般人群比較,MHD 病人普遍存在蛋白質(zhì)-能量消耗,機體蛋白質(zhì)和能量儲備減少,肌肉和脂肪消耗增加[1],導致MHD 病人的肌肉、皮下脂肪以及其他人體成分發(fā)生變化,即出現(xiàn)肌少癥。肌少癥是一種與年齡呈正相關的肌肉質(zhì)量損失,加上肌肉力量降低和/或低身體活動的表現(xiàn)[2]。2016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肌少癥正式納入ICD-10-CM,疾病編碼為M62.84[3]。相關研究顯示,MHD 病人合并肌少癥的患病率為3.9%~63.3%[4],可能與不同的診斷標準、研究人群年齡的分布和人群的地域分布等有關。本研究以2019 亞洲肌少癥診斷策略(2019AWGSOP)為診斷標準,包括肌肉力量、軀體功能和四肢骨骼肌含量3 個方面[2],其中最重要的是四肢骨骼肌含量評估方法,包括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雙能X線法、生物電阻抗分析等[5]。上述肌肉質(zhì)量測量方法依賴昂貴且專業(yè)的儀器,并不適用于臨床護理人員進行廣泛的肌少癥普查。目前,一些國家已設計出針對本地人群的肌少癥篩查工具[6-7],我國相關研究主要為探索國外已有篩查模型在中國人群中的適用性?;谇捌诘奈墨I回顧[8-9],本研究選擇Ishii 評分、肌肉減少癥五條目量表(SARC-F)、肌肉減少癥五條目聯(lián)合小腿圍量表(SARC-Calf)、肌肉減少癥五條目結合老齡和體質(zhì)指數(shù)量表(SARC-F+EBM)4 種篩查工具,先行橫斷面調(diào)查,首先了解2019肌少癥診斷策略調(diào)整診斷標準后所在血液凈化中心MHD 合并肌少癥發(fā)病率,然后比較Ishii評分、SARC-F量表、SARC-Calf 量表和SARC-F+EBM 量表在MHD 病人人群中篩查肌少癥時的診斷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便利抽取2021 年9 月—2021 年11 月在安徽省蕪湖市某省級三級甲等醫(yī)院血液凈化中心治療的MHD 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參照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尿毒癥透析和腎移植治療指南》中關于尿毒癥的診斷標準;②MHD 病人治療時間≥3 個月;③年齡≥18 歲,知曉研究內(nèi)容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接受心血管支架植入、起搏器安裝、人工關節(jié)置換或截肢手術者;②伴有急性疾病或嚴重心、肺、腦疾病。本研究采用最新的2019 亞洲肌少癥診斷策略診斷標準[2],包括3 部分內(nèi)容。①肌肉力量(握力):男性<28 kg,女性<18 kg;②軀體功能(5 次起坐時間):盡可能快地完成,時間截點≥12 s;③肌肉質(zhì)量(生物電阻抗分析法測量):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符合診斷標準③且滿足①和/或②即可診斷為肌肉減少癥。李立明[10]研究顯示,病例組和非病例組在篩檢試驗評價中,所需的樣本量為≥30 例,羅楠等[11-12]研究顯示該合并癥患病率為23.1%~32.0%。本研究擴大了10%的樣本,欲檢出40 例MHD 合并肌少癥病人,需樣本量125~173 例。
1.2 調(diào)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 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年齡、透析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
1.2.2 Ishii 評分 2014 年日本研究者Ishii 等開發(fā)了一項考慮到性別差異的評分公式來評估社區(qū)老年人的肌少癥風險。Ishii 評分中所用的3 項指標為年齡、握力、小腿圍。計分方式如下:①男性,0.62(年齡-64)-3.09(握力-50)-4.64(小腿圍-42);②女性,0.80(年齡-64)-5.09(握力-34)-3.28(小腿圍-42)。男性≥105 分,女性≥120 分為最佳診斷截點。我國學者李敏等[13]研究顯示,男性和女性Ishii 評分的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917 和0.859,提示Ishii 評分有較高的篩檢價值。
1.2.3 SARC-F 量 表 2013 年Malmstrom 等 提 出 了一項方便、簡潔的篩查方法,并由我國學者王曉英于2018 年進行漢化,包括5 個條目,依次為評估力量、行走能力、起立能力、爬樓梯能力和跌倒情況,各條目得分0~2 分,總分為0~10 分,總分≥4 分即可判斷存在肌肉減少癥風險[14]。該量表資料獲取過程安全、便捷、經(jīng)濟,護理人員的可操作性強。李敏等[15]將SARC-F評分用于老年住院病人的肌少癥篩查中,結果顯示該量表適用于臨床護理工作。
1.2.4 SARC-Calf 量表 Barbosa-Silva 等[16]研究提出的改良版SARC-F 評分(SARC-Calf),即在SARC-F調(diào)查問卷中添加第6 項測量條目:小腿周長。①男性:小腿圍≤34 cm 為10 分,>34 cm 為0 分;②女性:小腿圍≤33 cm 為10 分,>33 cm 為0 分。前 面5 項 計 分 方式同SARC-F,累計總分≥11 分即可判斷存在肌肉減少癥風險。根據(jù)Yang 等[17]比較SARC-F 和SARC-Calf評分的研究顯示,SARC-F 量表靈敏度明顯低于SARC-Calf 量表評分且在以性別作為亞組的分析中,在男性組與女性組中均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1.2.5 SARC-F+EBM 量 表 2019 年 由Kurita 等[18]將SARC-F 量表與年齡BMI 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肌肉減少癥篩查工具。本研究使用黃麗潔等[19]漢化的中文版SARC-F+EBM 量表,前面5 項計分方式同SARC-F;第6項為年齡,≥75歲為10分,<75歲為0分;第7 項為BMI,>21 kg/m2為0 分,≤21 kg/m2為10 分。總分0~30 分,≥11 分可判斷存在肌肉減少癥風險。
1.3 資料收集方法 對研究小組發(fā)放問卷成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統(tǒng)一指導用語和結語,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后,發(fā)放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和4 種篩查工具,由病人獨立填表或以訪談形式完成后當場收回。漏答率>1/3、選項答案前后沖突、規(guī)律性作答的問卷視為無效問卷。小腿圍測量由經(jīng)過培訓的研究人員使用無彈性軟尺測量非優(yōu)勢側小腿最粗壯處的周徑[20]。肌少癥診斷指標的采集在每次透析結束后進行,并由研究者進行質(zhì)量控制。握力測量:使用國產(chǎn)香山EH 101 握力器,根據(jù)研究對象拉力的手感調(diào)節(jié)最佳把握距離,測試時病人取站立位或者坐位,用非瘺手做力量等距收縮,至少測試2 次,選取最大讀數(shù)。軀體功能(5 次起坐時間):研究對象坐在43 cm 高、無扶手的椅子上,計時開始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快地完成5 次起坐動作。四肢骨骼肌含量:病人每次透析結束后,采用人體成分分析儀(韓國,Inbody 770)測試,去除身上金屬等異物,脫去鞋襪,手掌和足掌充分接觸電極片,輸入測定者基本信息后,得出骨骼肌質(zhì)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型變量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描述,定性資料采用例數(shù)、百分比(%)描述,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χ2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算Ishii 評分、中文版SARC-F 量表、SARC-Calf 量表和SARC-F+EBM 量表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約登指數(shù)和Kappa 值及ROC 曲線下面積(AUC),比較Ishii 評分、中文版SARC-F 量表、改良版SARC-Calf 量表和SARC-F+EBM 的總體診斷效應。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及其肌少癥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80 份,經(jīng)過甄別,其中10 份問卷漏答率超過題目數(shù)1/3,4 份問卷選項前后矛盾,2 份問卷選項分布規(guī)律,均判定為無效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64 份,有效回收率為91.11%。本研究共納入164 例MHD 病人,年齡(54.73±14.04)歲,男89 例,女75 例,根據(jù)2019 亞洲肌少癥診斷策略,研究對象中肌少癥患病率為29.27%,男性患病率為30.33%,女性患病率為28.00%。將人群按照年齡分層后,18 歲~45 歲人群患病率為11.11%,46~60 歲人群患病率為31.43%,60 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41.18%。按照有無肌少癥進行分組,肌少癥組48 例,非肌少癥組116 例。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影響肌少癥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2.2 4 種肌少癥篩查工具的準確性分析 基于2019亞洲肌少癥診斷策略,4 種社區(qū)肌少癥篩查工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及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C)的結果見表2。
表2 4 種肌少癥篩查工具的準確性分析
2.3 4 種肌少癥篩查工具的最佳截斷值 4 種肌少癥篩查工具中,Ishii 評分的ROC 曲線下面積(0.890)相對較高,其中男性ROC 曲線下面積為0.914,靈敏度為100%、特異度為79%,對應截點為100.5;女性ROC 曲線下面積為0.880,靈敏度為90.5%、特異度為74.1%,對應截點為118.5。詳見表3。ROC 曲線圖詳見圖1~圖3。
表3 4 種肌少癥篩查工具的最佳截斷值
圖1 男性Ishii 評分ROC 曲線
圖2 女性Ishii 評分ROC 曲線
圖3 4 種肌少癥篩查工具ROC 曲線
2.4 4 種肌少癥篩查工具篩查結果與2019 亞洲肌少癥診斷策略診斷標準對比 按照Ishii 評分、中文版SARC-F 量表、SARC-Calf 量表和SARC-F+EBM 量表得分將人群分為陽性組和陰性組,將分組的頻數(shù)與2019 亞洲肌少癥診斷策略診斷分組頻數(shù)進行對比計算Kappa 指數(shù),結果顯示Ishii 評分Kappa 值(0.606)相對較高。見表4。
表4 4 種肌少癥篩查工具篩查結果與2019 亞洲肌少癥診斷策略診斷標準診斷結果對比
3.1 MHD 合并肌少癥病人檢出率較高 本研究采用2019 亞洲肌少癥診斷策略診斷標準,肌少癥患病率為29.27%,與何莉等[12]研究結果(MHD 合并肌少癥患病率為32%)相似。將人群按照年齡分層后,18~45 歲人群患病率為11.11%,46~60 歲人群患病率為31.43%,60 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41.18%。孫超等[21]研究顯示,我國60 歲以上社區(qū)老年人肌少癥患病率為6.4%,該人群患肌少癥的風險明顯大于普通人群,可能與透析過程中伴隨代謝紊亂、營養(yǎng)不良、微炎癥狀態(tài)、透析相關并發(fā)癥等諸多因素[22]有關。
3.2 MHD 病人應用Ishii 評分篩查肌少癥的準確性優(yōu)于其他工具 本研究顯示,在MHD 人群中,SARC-F問卷表現(xiàn)出低靈敏度(25.00%)和高特異度(96.55%)的特點,與Woo 等[23]研究結果類似。此外,該篩查問卷中的答案均存在主觀性,結果可能受病人的生活態(tài)度及心理因素影響[24]。SARC-Calf 問卷由于加入了客觀指標小腿圍,提高了其靈敏度(70.83%)。但近期有研究顯示,小腿圍的切點很重要,切點閾值過低、沒有性別差異可能導致使用SARC-Calf 量表篩查肌少癥時患病率降低[25]。杜曉菊等[4]研究表示,男性小腿圍<
32.7 cm,女性小腿圍<29.7 cm 時,則高度懷疑肌少癥,可進一步診斷。SARC-F+EBM 量表使用年齡和BMI 替代小腿圍修訂SARC-F 量表,本研究顯示其靈敏度(62.50%)較SARC-F 量表(25.00%)高,但是低于SARC-Calf 量表(70.83%),特異度(88.79%)較SARC-F 量表(96.55%)低,但是高于SARC-Calf 量表(81.90%)。研究顯示,SARC-EBM 可作為快速肌少癥篩查工具[9]。此外,意大利學者Rossi 等[26]在回顧有關肌肉質(zhì)量和力量喪失的危險因素的文獻基礎上,挑選與年齡、體力活動水平、住院、體重減輕、每日膳食數(shù)、乳制品消費和蛋白質(zhì)消費方面相關的7 個條目編制成迷你肌少癥風險評估問卷(Mini Sarcopenia Risk Assessment,MSRA-7),顯示靈敏度為80.4%,特異性為50.1%,但是MSRA 問卷中營養(yǎng)攝入方面相關條目(如消費奶酪量等)主要針對西方國家設計,營養(yǎng)相關條目不符合亞洲人群飲食特點。故此次研究并未納入其中。相較于上述其他3 種篩查工具,Ishii 評分的靈敏度(89.58%)、特異度(78.45%)較高,AUC(0.890)和Kappa 指數(shù)(0.606)最高,提示該篩查工具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與李敏等[13]研究結果一致。該量表考慮到性別差異,指標(年齡、握力和小腿圍)客觀,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小,方便臨床護理人員獲取。
MHD 病人較正常社區(qū)人群而言患肌少癥的風險高,早期篩查、早期診斷,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可防止身體機能進一步下降和衰退。此外,本研究中社區(qū)篩查工具均可用于MHD 肌少癥篩查,臨床人員可根據(jù)自身的條件和病人配合程度,擇優(yōu)選擇。同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本研究是單中心、單樣本篩查,結果可能受地方文化、醫(yī)療水平影響,未來值得進一步跨地區(qū)、多中心研究;②本研究采用生物電阻抗分析測量肌肉質(zhì)量,并非金標準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或者磁共振,測量結果與真實值存在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