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符號指謂的范疇結(jié)構(gòu)
        ——異質(zhì)性哲學的邏輯基礎

        2022-08-08 08:49:16徐長福
        閱江學刊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謂詞范疇圖式

        徐長福

        本人多年來所闡發(fā)的異質(zhì)性哲學聚焦于認識和實踐的反差,并致力于揭示符號認識中的異質(zhì)性原理,借以解釋這種反差。在最直接的前期成果中,本人已經(jīng)區(qū)分了直觀認識和符號認識。(1)徐長福:《直觀認識與符號認識:異質(zhì)性哲學引論》,《江海學刊》,2019年第2期。本文進一步探討符號認識的原理,著重揭示符號認識的指和謂的基本關(guān)系,即符號指謂的范疇結(jié)構(gòu),以之作為異質(zhì)性哲學的邏輯基礎。

        一、符號指謂的要素

        (一)符號指謂的范疇結(jié)構(gòu)和要素

        本文考察符號指謂的范疇(categorical)結(jié)構(gòu),即符號之間最基本的聯(lián)系形式。這種結(jié)構(gòu)獨立于并在邏輯上先于語用(pragmatic)結(jié)構(gòu)和語境,相當于電腦中的基礎程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語境中對相同的基礎結(jié)構(gòu)有不同的應用,正如電腦用戶們用相同的基礎程序做著千差萬別的事情一樣,這種情況跟基礎結(jié)構(gòu)或程序的先在性并不矛盾。本文只揭示范疇結(jié)構(gòu),以后再考察該結(jié)構(gòu)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即語用情況。

        結(jié)構(gòu)是由要素組成的,符號指謂結(jié)構(gòu)的要素就是符號。人類所使用的符號種類繁多,最常用的符號是語言。語言的要素為非復合的詞語,即單詞。單詞分為實詞和虛詞:前者是表示對象的符號,為內(nèi)容要素,如“張三”“人”“動物”“男”“女”“高”“矮”“個別”“普遍”“實體”“偶性”“存在”“有”等;后者是聯(lián)系符號的符號,為形式要素,如“之”“乎”“者”“也”“的”“地”“得”“和”“與”“不僅”“而且”“雖然”“但是”“因為”“所以”等。本文著重考察表示對象的單詞。

        (二)個別詞與普遍詞

        表示對象的單詞原則上可以最終化約為兩類:個別詞與普遍詞。

        個別詞是表示個別的符號,其特點是符號跟個別是一對一的關(guān)系。嚴格意義上的個別詞就是通常所謂專名(proper name),包括人或擬人事物的專名和非人事物的專名,前者如“孔子”“老子”“釋迦摩尼”“蘇格拉底”“耶穌”“亞當”“夏娃”“孫悟空”“耶和華”等,后者如“太陽”“月亮”“地球”“銀河”“泰山”“黃河”“天安門”“北京”“中國”“亞洲”等。

        除了專名,個別詞還包括指示代詞“這”“那”和人稱代詞“我”“你”“他”以及物稱代詞“它”。這些代詞的作用在于充當專名的替補——包括替和補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有專名的個別,它可以代替專名來表示該個別。比如,我說話時通常都是用“我”來代替“徐長福”,用“你”來代替面前這個人的名字。另一方面,對于無專名的個別,它可以直接表示該個別,以補專名之缺。比如,人們通常都是用“這”“那”“它”來指身邊那些沒有專名的事物。由此可見,這些代詞所表示的個別要遠遠多于專名所表示的個別。

        一個專名對應一個個別,而一個代詞卻對應無數(shù)個別。盡管如此,這些代詞仍然是個別詞,而不是普遍詞,因為它們是專名的替補,其所代替和彌補的僅僅是專名表示個別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專名是實質(zhì)個別詞,相關(guān)代詞是形式個別詞。

        一個個別詞對應一個個別是個別詞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是一種邏輯上或符號程序上的規(guī)定。在語用實際中,一方面,有的個別詞不止用來表示一個個別,比如在中國常見的重名現(xiàn)象,一個姓名可能對應著成千上萬的人;另一方面,有的個別不止用一個個別詞來表示,比如,叫作“太陽”的那個天體我們也用“日”去表示,被我們稱為“中國”的祖國被說英語的人稱為“China”。不過,語用實際的這種復雜性并不構(gòu)成對個別詞的邏輯含義的消解,因為任何人在每次使用專名時都知道自己在以之專指一個個別,不管他的用法是否永遠保持一致。

        雖然個別詞表示個別,但并非所有個別都有個別詞來表示。個別分為個體(個別實體)和個性(個別偶性),個體又分為人類個體和非人個體。在人類個體中,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名。在非人個體中,只有極少數(shù)跟人類具有特殊關(guān)系的個體才有自己的專名,如尋常可見的天體、家中飼養(yǎng)的寵物、著名的建筑物、山川湖海、村鎮(zhèn)城市等。當然,嚴格說來,非人個體的名稱往往是通過限定普遍詞的方式來表示的。比如,某座樓被稱為“哲學樓”,另一座樓被稱為“數(shù)學樓”,這兩個名稱雖被當作專名來使用,但仔細分析即可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是“哲學”“數(shù)學”和“樓”三個普遍詞的限定性復合物,其限定性若用英文表示就是加定冠詞“the”。這種名稱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羅素所謂“限定性摹狀詞”(2)羅素:《摹狀詞》,見A. P.馬蒂尼奇編:《語言哲學》,牟博、楊音萊、韓林合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406頁。。就此而言,至少說來,只有人的專名才是典型的專名,而物的專名則往往不夠典型。至于絕大多數(shù)非人個體,如不可勝數(shù)的動物、植物和無機物,都沒有專名;對于它們,或者用代詞“這”“那”“它”去表示,或者用限定性普遍詞去表示。此外,所有的個性,如某個人的特定的肥胖、某顆星的特定的明亮,由于依附于個體,通常都不用個別詞表示,而用表示個體的個別詞加上諸如“肥胖”“明亮”之類的普遍詞來描述。當然,在高度限定的語境中,個別詞也可以用來指代個性,比如,對于某一個體的某一色塊,既可以說“這是紅的”——“這”指代該個體,也可以說“這是紅”——“這”指代該個性。個別詞指代個性的情況暫且以例外論處。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復數(shù)代詞,包括“這些”“那些”“我們”“你們”“他們”和“它們”。從詞形來看,這些詞既不表示個別,也不表示類,而是表示若干個別的集合。邏輯學對集合和類通常不作區(qū)分,可在本體論上,二者應該有嚴格的界線:集合是諸個別的總和,表集合的符號確切所指的是被總計的所有那些個別;類是諸個別的典型,表類的符號確切所指的只是這個典型。由于復數(shù)代詞直接來自單數(shù)代詞的復數(shù)化,顯然屬于指代個別的符號,只不過它們一次指代不止一個個別而已。就此而言,復數(shù)代詞可以被姑且處理為個別詞的一種變體,即它們的集合形式,亦即集合性的個別詞。在哲學上,個別和類的關(guān)系是一個中軸性的問題,兩千多年的理論爭論都圍繞它進行,但是,與之表面相似而實際不同的個別和集合的關(guān)系卻一直受到忽視,其實它同樣重要。筆者將在闡述異質(zhì)性哲學的實踐原理時,通過討論個別詞中單數(shù)代詞和復數(shù)代詞的關(guān)系,來展示個別與集合的關(guān)系的重要性。

        跟個別詞相對,普遍詞是表示類的符號,其特點是符號跟類是一對一的關(guān)系,但跟類所下屬的個體是一對多的關(guān)系。

        (三)實在詞與范疇詞

        普遍詞可分為兩類:實在詞與范疇詞。范疇詞是符號指謂的程序符號,除此之外的普遍詞都屬于實在詞。

        實在詞表示符號程序之外的類。說這些類是實在的,在消極的意義上,就是說它們不是符號指謂的程序本身,而是符號指謂的程序所處理的對象。這些實在的對象包括具有空間和時間雙重特征的物質(zhì)性對象、具有單純時間特征的心理現(xiàn)象、由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的社會性對象、由人的實踐所制作的文化對象和由人的意識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性對象。前四類對象中的個別都是可直觀的,表示這四個類的實在詞可統(tǒng)稱為“經(jīng)驗詞”;后一類對象中的個別是不可直觀的,表示這個類的實在詞可稱為“超驗詞”。

        經(jīng)驗詞表示可直觀事物的類,這些詞的意義中包含著可以直觀檢驗的信息。其中,表示物質(zhì)性對象的經(jīng)驗詞最具典型性。比如,“人”表示張三、李四等個別的人所從屬的類,“動物”表示包含人、狗、貓等類的一個更大的類;“紅”表示這個紅塊兒、那個紅點兒所從屬的類,“顏色”表示包含著紅、黃、藍等類的一個更大的類。在這些詞中,前兩個分別表示個體自身的屬和種(3)異質(zhì)性哲學用中文的“屬”表示直接以個別為成員的類,用中文的“種”表示包含屬的各個層次的類。,后兩個分別表示個體身上的偶性的屬和種,它們的意義都可以訴諸直觀加以確認。此外,喜怒哀樂等心理現(xiàn)象是可以在時間中被體驗到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事物,不管是組織還是制度,也不管是精微的數(shù)字信息還是宏偉的建設工程,也都有可直觀的物質(zhì)載體,因此,表示這兩類對象的實在詞也屬于經(jīng)驗詞,盡管不夠典型。

        超驗詞所表示的對象或者是有意虛構(gòu)的,如文藝作品中那些像人一樣能說話的動物;或者是爭執(zhí)不定的,如有的人聲稱看見過而其他人無從驗證的鬼怪;或者是既超時空又影響時空的,如那些純精神的神靈。超驗對象最重要的特征是不在時空中存在,卻具有擬想的時空特征或功能,對它們的認識也會在時間中進行。超驗對象也可以轉(zhuǎn)化為經(jīng)驗性的文化對象,從而具有可直觀性,如由人來扮演虛構(gòu)人物,由各種象征方式來表現(xiàn)神靈,但這并不改變或削弱超驗對象本身的超驗性。跟經(jīng)驗對象一樣,超驗對象也分屬和種,包括實體系列的屬和種與偶性系列的屬和種。但跟經(jīng)驗對象不同,超驗對象因其個別不可直觀,其實在性飽受爭議。

        范疇詞表示符號所涉及的程序性角色的類,也就是范疇結(jié)構(gòu)所涉及的類。符號之間的結(jié)合不是任意的,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按程序進行的。所謂“程序性角色”,就是符號本身、符號的意義和符號所表示的對象在符號的程序系統(tǒng)中被規(guī)定的身份和所起的作用。比如,在“‘張三’是個別詞”這句話中,“個別詞”表示“張三”這個符號本身的程序性角色所從屬的類;在“張三是個體”這句話中,“個體”表示“張三”這個符號所指的那個對象的程序性角色所從屬的類;在“‘人’是實在詞”這句話中,“實在詞”表示“人”這個符號本身的程序性角色所從屬的類,在“人是類”這句話中,“類”表示“人”所指的那類對象的程序性角色所從屬的類;范疇詞之所謂“范疇”,僅限于指這種程序性角色的類。就此而言,像“個別詞”“個體”“實在詞”“類”這樣的普遍詞就是表示范疇的詞,其意義中所包含的不是經(jīng)驗信息,而是程序信息,從而跟“人”“動物”“紅”“顏色”之類的實在詞區(qū)別開來。

        (四)三種要素的作用

        所有的符號指謂都是由這三種要素按照主詞加謂詞的方式構(gòu)成的,主詞指出對象,謂詞說明對象。個別詞只能作主詞而不能作謂詞,其作用在于指出一個個體,等待謂詞去說明。普遍詞既可作主詞也可作謂詞,不過其主要作用在于作謂詞以說明對象;當其作主詞時,其作用在于指出一個類,以待其他謂詞去說明。

        在充當謂詞時,實在詞和范疇詞有根本的區(qū)別。實在詞旨在說明主詞所指對象的實際情況,或者說明其屬種,或者說明其偶性,亦即提供關(guān)于對象的實在信息。范疇詞旨在說明主詞及其意義和對象在符號程序上的角色情況,或者說明其屬種方面的角色情況,或者說明其偶性方面的角色情況,亦即提供關(guān)于主詞各方面的程序信息。或者說,實在詞所提供的說明是實質(zhì)的,范疇詞所提供的說明是形式的。

        上述三種要素可以稱為“語素三詞”,它們依序結(jié)合,形成范疇結(jié)構(gòu)。該結(jié)構(gòu)主要包括語義結(jié)構(gòu)、句法結(jié)構(gòu)和句次結(jié)構(gòu)。

        二、符號指謂的語義結(jié)構(gòu)

        (一)語義三維

        語義就是通常所謂符號的含義,也就是符號所表示的意識內(nèi)容。

        說到符號意識,自然得先有符號,再由符號帶出它所表示的意識內(nèi)容,進而指出意識之外的對象。該符號也就是該對象的名稱,相關(guān)的意識內(nèi)容就是該對象在認識主體的頭腦中所留下的印象,也是該符號的心理對應物。在此意義上,說到一個符號的含義,就至少涉及符號、意識和對象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這里所講的語義結(jié)構(gòu)就是指這種關(guān)系。

        需要說明的是,“符號的含義”或類似的說法在邏輯上是不夠嚴格的。如果說任何一個符號都有其心理對應物,這就是“含義”的意思,那么,這樣說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說“含義”就意味著意義,即該符號包含著說明性信息,那就顯然忽視了個別詞和普遍詞的根本區(qū)別。個別詞確有心理對應物,但不包含說明性信息,就此而言,也可以認為它有含義,卻不能認為它有意義。只有普遍詞才既有含義也有意義。

        還有一種復雜的關(guān)系需要指出來。當說“符號”“意識”和“對象”時,似乎有三個東西被嚴格區(qū)分開來了,可實際上,跟符號有別的意識和對象不也要用符號去表示嗎?跟意識有別的符號和對象不也要被意識所把握到嗎?跟對象有別的符號和意識不也是被當成了一種認識的對象嗎?在這個意義上,這三者間的關(guān)系是循環(huán)的,比較符合通常所謂“語義三角”(4)Charles Kay Ogden, Ivor Armstrong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Study of Influence of Language upon Thought and of the Science of Symbolis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9, p. 243.所呈現(xiàn)的意象。不過,由于這三者互為限定,稱“語義三維”可能比稱“語義三角”更確當一些。

        本節(jié)主要探討語義三維的情況。

        (二)個別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

        任何符號的語義結(jié)構(gòu)都包括上述三個維度,但不同符號的語義結(jié)構(gòu)又存在差別。

        個別詞跟它的意識內(nèi)容以及對象之間是一一對應的,區(qū)別的關(guān)鍵在于其對象是否可以直觀。

        在直觀認識中,對象在認識者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圖像,這就叫作對這個對象有了認識。其間,對象和關(guān)于對象的圖像是一對一的,并且在直觀狀態(tài)下不作主觀和客觀的區(qū)分,從而直接解決了對象是否存在的問題。當對象出離直觀視域后,頭腦的記憶機制還會將該對象的圖像留存一定時間,這時,對象作為客觀事物與圖像作為主觀意識的區(qū)分才得以顯現(xiàn)。記憶中的圖像是重新直觀對象時的參照,如果新的直觀跟記憶圖像相符合,對象就會得到認同,即被認為是同一個對象,對象的持存性和意識的連續(xù)性由此得到統(tǒng)一。在個別詞加入這個認識過程之后,個別詞就不僅指代對象,而且直接跟頭腦中該對象的圖像相關(guān)聯(lián),并標示對象和意識的這種統(tǒng)一性。對這樣一個個別詞來說,對象就是通常所謂的指稱,而該對象的意識圖像就是通常所謂的含義。正因為個別詞的對象是個別,意識圖像也是個別,所以它只具有指代功能,而不具有述謂功能,即沒有起說明作用的意義。

        簡言之,如果認識的過程是從直觀到符號,那么個別詞必定對應著一個主觀圖像和一個客觀存在的對象。個別詞在這種情況下的使用通常不會出問題。

        在不計其數(shù)的個別詞中,單數(shù)指示代詞“這”和單數(shù)第一人稱代詞“我”是兩個基準個別詞,它們在語義結(jié)構(gòu)上是最完善的。任何情況下,只要用到“這”去指代一個對象,一定意味著那個對象當下就在直觀中,這時,個別詞、個別圖像和個別對象一一對應,符號、意識和對象處于原初統(tǒng)一的狀態(tài)?!拔摇币踩绱?,當它被認識主體用來指代自身時,上述三個方面也是天然合一的。相比之下,其他個別詞,包括其他單數(shù)代詞,在語義結(jié)構(gòu)上就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盡管它們可能各有所長。

        在有了符號意識之后,符號在認識過程中往往扮演著能動的角色。在實際的認識活動中,就算個別詞含義相同,更加常見的情況是:先獲得個別詞,尤其是專名,再構(gòu)造主觀圖像,然后溯及對象。專名的長處正是在于它們可以脫離直觀而指代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圖像有可能不是對直觀的記憶,而只是一種想象,對象是否存在、能否直觀就成了問題。比如,對我來說屬于先有對個體的直觀再有個別詞的情況,對我的符號指謂的聽者來說就可能相反:他是先聽到我使用的個別詞,比如一個他從未見過的人的名字,再想象某種形象,然后設定此人的存在。

        個別詞的能動性的進一步表現(xiàn)是:大量專名被發(fā)明出來,用以命名和指代直觀中并不存在的對象,如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和宗教信仰的對象。這種情況下,與個別詞相對應的只是一種想象或信念以及它們的外化形態(tài)。一個未曾謀面的人畢竟可能直觀到,但本來就不在時空中存在的事物則永遠不可能直觀到。

        不管個別詞所指代的事物是否在直觀中存在,只要該事物是不可再分的存在單元,指代它的個別詞就是原本意義上的個別詞,可叫作“原生個別詞”。

        個別詞的復雜性還在于,一些個別詞是普遍詞的個別化形式。如像“中國”這樣的詞,從邏輯上看,它的確指代國家中的一個個別,就此而言為個別詞;可從符號上看,它是“國家”和“中央的”兩個普遍詞的復合體,由兩個在先的句子“這是一個國家”和“這是位于中央的”濃縮而來,一開始起限定摹狀詞的作用,久而久之才被當成了專名。即使將這種詞看作個別詞,它所對應的主觀圖像跟一個自然個體的直觀圖像在意識的真實性上也不可同日而語,而它的對象和一個直觀中的個體之為對象在事物的客觀性上也不可同日而語。這種對象由大量五花八門的普通個體集合而成,其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個別直觀的范圍。各種地名和組織機構(gòu)的名稱都屬于這一類。就此而言,這種個別詞雖有個別的形式,但表示的是集合的內(nèi)容,可以叫作“集合個別詞”,是一種派生的個別詞或個別詞的一種派生形式。

        還需要專門說明一下代詞的情況。在單數(shù)代詞中,除了“這”和“我”,其他幾個都可以脫離直觀加以使用。至于那些復數(shù)代詞,如果其所指代的個體可以逐一落實,那么它們的情況可以大致還原為原生個別詞的情況。如果其所指代的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集合,其中的個體無法逐一落實,那么它們的情況就接近于集合個別詞的情況。

        總之,在個別詞中,用“這”和“我”的基準來衡量,其他個別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原生個別詞中,指代直觀對象的專名有可能脫離直觀,而其他專名則指代非直觀對象;所有派生個別詞都由普遍詞轉(zhuǎn)化而來,其對象不由直觀給予,而由符號決定;“這”和“我”之外的單數(shù)代詞都不必然對應直觀對象,復數(shù)代詞的問題則更加復雜。

        不管怎樣,有了個別詞,就有了一階指謂的主詞,從而也就要求有它的謂詞,即實在詞。

        (三)實在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

        實在詞從抽象程度上分為實在屬詞和實在種詞,從直觀根據(jù)上分為經(jīng)驗詞和超驗詞。

        實在屬詞的對象直接地是實在屬,間接地是屬下所有個別。實在屬是普遍性程度最低的類,是諸個別的典型樣態(tài),或者說是一個理想的個別。屬下所有個別意味著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集合,即諸個別的匯聚。在自然語言中,一些語言通過名詞詞形上的單復數(shù)變化來暗示實在屬詞所指的這兩個方面。比如,英文單詞“man”常常被用作實在屬詞,當它以原形出現(xiàn)時為單數(shù),表示人這個屬;當它以復數(shù)形式“men”出現(xiàn)時,則表示人這個屬中所有的個體。所有的個體不管再多都是直觀中的存在者,而人無論如何只是一個觀念對象。

        在實在屬詞中,經(jīng)驗性的實在屬詞和超驗性的實在屬詞在語義結(jié)構(gòu)上有很大區(qū)別。

        經(jīng)驗性的實在屬詞表示經(jīng)驗屬,其下屬的個別都具有時空形象,這種形象既是對象客觀上具有的,也是對象在直觀機能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二者并無分別。經(jīng)驗屬以這些個別為直接成員,相應地,便將它們的個別形象加工成一種共同形象。經(jīng)驗屬盡管也是認識的一種對象,但并不是像個別事物那樣可以直觀的對象,而是被意識加工過的普遍對象。直觀對象直接就是客觀的,普遍對象直接是主觀的,就其以直觀對象為成員而言才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這樣一來,經(jīng)驗屬就具有兩種圖像:一是為個別成員所共享的普遍圖像,可稱為“圖式”——既有形象又有普遍性;二是個別成員各自的圖像。這兩種圖像的分離直接造成了經(jīng)驗屬作為普遍的觀念和作為所屬諸個別的集合之間的分離,從而造成了主觀與客觀的分離。在這個意義上,使用一個經(jīng)驗屬詞意指一個屬,意味著直接想到作為屬之形象的圖式及其所對應的作為對象的屬,間接想到符合該圖式的那些個別圖像及其所對應的可直觀的個別對象。

        自然領域的經(jīng)驗屬的圖式是在直觀意識中自發(fā)生成的。比如,在實體序列的屬中,生物物種的圖式就是自發(fā)生成的。只要見過幾個個別的蘋果,頭腦中就會自發(fā)生成蘋果這個屬的圖式;只要見過幾只個別的貓,頭腦中就會自發(fā)生成貓的圖式。再如,在偶性序列的屬中,顏色和滋味的圖式也是自發(fā)生成的。只要見過幾個紅的東西,頭腦中就會自發(fā)生成紅的圖式;只要嘗過幾次甜的東西,頭腦中就會自發(fā)生成甜的圖式。對于這些自發(fā)生成的圖式來說,它們的名稱完全是從屬性的,也就是說,這些屬叫什么名字,對于它們的圖式是什么樣子沒有任何影響。盡管屬名需要學習,但圖式不是學來的,只要有過直觀個別的體驗,想不生成圖式都做不到。

        心理領域的經(jīng)驗屬的圖式也是自發(fā)生成的,這些圖式盡管不能用視覺把握,卻同樣生動和清晰。所謂七情六欲就是這樣的圖式,它們從每一次的心理體驗中升華出來,又成為每一次新的體驗的參照標準。

        社會和文化領域的經(jīng)驗屬也有自己的圖式,但這些圖式的形成是直觀意識和符號意識綜合起作用的結(jié)果。比如,父子是一個社會關(guān)系的屬,它的圖式主要是靠后天的教化養(yǎng)成的,盡管在養(yǎng)成過程中也時常伴有直觀的作用。再如,詩是一個文化上的屬,雖然一遍遍的吟誦對于形成詩的圖式至關(guān)重要,但吟誦本身就已經(jīng)是高度符號化的意識了。

        社會和文化領域還有一個特殊性:除了上述比較簡單的屬外,還存在大量集合性的屬,一方面,它們所屬的個別由無數(shù)個別匯聚而成,另一方面,這些匯聚成的個別缺乏整齊性。比如,國家是中國、美國、新加坡、梵蒂岡的屬,也有自己的圖式,可是,一方面,這每一個國家都不簡單,另一方面,這些國家之間在體量上的差異也實在太大了。因此,國家的圖式是不可能通過直觀這些個別國家而自發(fā)生成的,而只能由“國家”這個符號及其大量謂詞來建構(gòu)。再如,風俗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可其中哪個層次的類算是屬?哪些情形算是屬下的個別?這本身就很難確定,這種情況下,就算人為建構(gòu)圖式也并非易事。

        超驗性的實在屬也有某種類似于圖式的意識內(nèi)容,這種圖式完全是人為建構(gòu)的。文藝作品中的各類角色、宗教信仰中的各種神靈都是人用符號設計出來的,這種圖式的人為特征最為明顯。

        凡圖式都是包含時空信息的完型,即具有一種整體的形態(tài)。不同之處在于,經(jīng)驗屬的圖式由直觀中的個別對象提供時空信息,而超驗屬的圖式則由認識主體為其編造時空信息。

        概言之,自發(fā)生成的圖式是直觀意識的產(chǎn)物,人為建構(gòu)的圖式是符號意識的產(chǎn)物;前者問題較少,后者問題較多。

        直觀認識能夠自發(fā)生成圖式,這是直觀認識的一個重要機能。在沒有符號參與的情況下,直觀認識正是參照圖式來把握個別的,即通過用已經(jīng)生成的圖式去比對直觀中的個別圖像來完成對于個別事物的判斷。訓練動物形成條件反射其實就是運用了這一原理。但是,也正是因為沒有符號的標示,圖式不可能被主題化為認識的對象,從而也就不可能進一步引導出比屬更抽象的觀念來。人和其他動物在認識能力上的分野大概就在于此。

        人給實在屬命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屬詞,就意味著有了更高一級的主詞,從而也就意味著必需更高一級的謂詞,即實在種詞。

        直觀認識可以自發(fā)生成圖式,但不能自發(fā)生成意式,因此,任何意式的形成都是人為建構(gòu)的結(jié)果,并且是符號建構(gòu)的結(jié)果。比如,要從人、豬、狗、雞以及其他各種鳥獸昆蟲等屬中抽象出動物這個種,沒有大量符號的幫助是做不到的。一些符號表示這些屬各自的特殊性,另一些符號表示它們的共同性,意式就是基于這些表共同性的符號的描述而形成的。就此而言,實在種詞所表達的是一種完全的人工意識。

        動物意識中有圖式而沒有意式,唯有人才借助符號創(chuàng)造出了意式,從而使自己的意識上升到了真正抽象的層面?;蛘哒f,人有“種”而禽獸沒“種”,這才是人獸之別的關(guān)鍵。

        實在種詞也可分為經(jīng)驗種詞和超驗種詞。經(jīng)驗種詞表示經(jīng)驗種,其意式從自發(fā)生成的圖式中抽象出來,仍然帶有客觀的時空信息,不同之處在于:圖式的時空信息是直觀意識自發(fā)加載的,而意式的時空信息則是用符號加載的。超驗種詞表示超驗種,其意式從人為建構(gòu)的圖式中抽象出來,所保留的時空信息原本就是編造的,由于缺乏直觀基礎,屬于雙重意義的人工意識。

        作為認識的對象,實在種比實在屬更多主觀性,更少客觀性。不僅實在種自身作為普遍對象是主觀的,而且作為它的直接成員的實在屬也是主觀的。相比之下,超驗種的客觀性程度最低。因此,對種的述謂比對屬的述謂更容易出現(xiàn)臆斷的情況,對超驗種的述謂尤其如此。

        (四)范疇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

        范疇詞意指范疇,即符號指謂的程序意義的類。當使用到一個范疇詞時,頭腦中出現(xiàn)的既不是一個帶有形象的圖式,也不是一個保留著時空因素的意式,而是使用符號的一個格式,可以稱為“辭式”。比如,“個別詞”是一個范疇詞,意指個別詞這個范疇,這個范疇就是這樣一個辭式:任何只作主詞不作謂詞,只指代個體而不述謂個體的非復合符號。其中既有句法的(syntactic)規(guī)定,也有語義的(semantic)規(guī)定。任何一個范疇詞讓我們想到的都是這種有確切規(guī)定的辭式。也就是說,在范疇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中,范疇詞是符號,范疇是對象,辭式是意識內(nèi)容。

        范疇也分屬種。比如,在“‘張三’是一個個別詞”這句話中,“張三”這個符號是個別詞這個范疇所下屬的一個個別,可稱為“辭例”,相應地,個別詞就是“張三”這個辭例的屬;進一步,在“個別詞是實詞”中,實詞包含個別詞,因而是“張三”這個辭例的種。這種屬種關(guān)系還可以延伸下去,如說“實詞是詞語”“詞語是符號”“符號是要素”等。但不管怎樣,“個別詞”“實詞”“詞語”“符號”“要素”這些詞語之間并不因為存在屬種關(guān)系而在語義結(jié)構(gòu)上有所不同——它們?nèi)匀欢际欠懂犜~,都意指辭式,并最終意指一個一個的辭例。

        就此而言,作為范疇詞所指的對象,范疇既是類,也是個別的集合。作為類,范疇的意識內(nèi)容是辭式,即一種規(guī)范的格式;作為集合,范疇就是辭例的總和,其意識內(nèi)容就是對各個辭例的意識。

        比較起來,實在意義的屬種是單系列的,而范疇意義的屬種則是多系列的。比如,可以說“張三是人”“人是動物”“動物是生物”“生物是物體”,其中,人、動物、生物、物體之間依逐層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構(gòu)成一個屬種系列;對張三來說,既不存在第二個屬種系列,這個唯一的系列也不可逆轉(zhuǎn)。實在屬種之所以是單系列的,是因為它僅僅是對象維度的屬種。相反,范疇屬種卻是多維度的,不僅任何一個符號都至少有符號的、意識的和對象的三個屬種系列,并且表示這些屬種的詞語也有這三個維度的屬種系列,甚至有些屬種關(guān)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逆轉(zhuǎn)。多系列范疇屬種的情況如,可以說“‘人’是實在詞,實在詞是普遍詞”,也可以說“人是圖式,圖式是觀念”,還可以說“人是屬,屬是類”;再如,可以說“‘個別’是范疇詞,范疇詞是實詞”,也可以說“個別是辭式,辭式是觀念”,還可以說“個別是對象,對象是有”。范疇屬種關(guān)系逆轉(zhuǎn)的例子如,“‘要素’是符號”“‘符號’是詞語”“‘詞語’是要素”,于是,這幾個詞語之間就構(gòu)成了一種循環(huán)說明的關(guān)系。當然,不是任何范疇屬種之間都可以這樣循環(huán),其間不存在整齊劃一的規(guī)律。

        范疇屬種具有多個系列,是符號指謂的語義三維充分展開的表現(xiàn)。這意味著,用不同屬種系列的范疇詞去說明同一個符號,可以充分揭示該符號在指謂活動中起作用的具體情況,以便對之進行程序監(jiān)控、檢查乃至校正。范疇詞的作用正在于此。與此同時,范疇屬種關(guān)系的某種循環(huán),表明范疇詞的系統(tǒng)存在局限,其原因在于,范疇詞可以用來說明個別詞和實在詞,但它自身卻得不到其他類別符號的說明,而只能自我說明。

        范疇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不直接關(guān)聯(lián)直觀,但作為范疇詞對象的辭例卻涉及跟直觀的關(guān)系,因此,范疇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也會曲折地受到直觀的約束。

        (五)語義總結(jié)構(gòu)中的例示與規(guī)定

        任何符號都涉及符號、意識和對象三個維度,而不同符號的這三個維度之間還存在不同的關(guān)系,以及不同的互動情況。如是,我們就必須考察個別詞、實在詞和范疇詞在語義關(guān)系上的總結(jié)構(gòu)。

        首先,在符號維度上,個別詞、實在詞和范疇詞是相互獨立、外在分隔的,在符號指謂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個別詞只能作主詞而不能作謂詞,亦即只起指代個別對象的作用而不起說明作用。實在詞和范疇詞作為普遍詞既可作謂詞,起說明的作用,也可作主詞,起指出一個類以待說明的作用。

        其次,在意識維度上,個別圖像、圖式、意式和辭式之間存在逐層上下滲透和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實在屬詞不是從個別詞中產(chǎn)生出來的,比如,“人”這個實在屬詞不是從“張三”“李四”這樣的個別詞產(chǎn)生出來的,但是,圖式卻是從個別圖像中產(chǎn)生出來的,比如,人的圖式就是從張三、李四這樣的個別圖像中生成的。反過來說,實在屬詞不是規(guī)范個別詞的標準,比如,“人”這個實在屬詞在規(guī)范程度上并不比“張三”“李四”這樣的個別詞更高,但是,圖式卻肯定比個別圖像更規(guī)范,或者說它就是所有個別圖像的標準模型,比如,人的圖式就比張三、李四的個別圖像更標準,從而可以成為判斷張三、李四是不是人的一個規(guī)范依據(jù)。同樣的道理,意式也是從諸圖式中抽象出來的,反過來又成為圖式的范本。辭式的情況有所不同:它從使用符號的實際事例中形成,又反過來成為使用符號的原則,也就是說,辭式源于辭例并規(guī)范辭例。

        再次,在對象維度上,個別、實在屬、實在種和范疇之間具有外延上的隸屬關(guān)系:個別屬于實在屬,實在屬包含于實在種,并進一步包含于范疇。此外,必須增加兩點說明:第一,只有個別涉及是否存在的問題,其余幾個都是個別的類,沒有是否脫離個別而存在的問題。第二,個別與實在屬之間的屬于與被屬于、實在屬與實在種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都是經(jīng)驗意義的,而這三者與范疇之間的屬于與被屬于、包含與被包含則是程序意義的。

        由此可見,由于語義結(jié)構(gòu)有三個維度,符號之間的關(guān)系不等于符號維度的關(guān)系,所以必須區(qū)分不同維度來考察符號間的關(guān)系,并充分意識到三個維度的非對稱性。

        總的說來,在個別詞與實在詞之間,實在屬詞與實在種詞之間,個別詞和實在詞這兩種非范疇詞與范疇詞之間,以及范疇屬詞和范疇種詞之間,存在著語義上行(6)“語義上行(semantic ascent)”是蒯因的術(shù)語,指從談論對象到談論語言的轉(zhuǎn)變。這里借用這一術(shù)語,并配以“語義下行”,以表示個別詞、實在詞和范疇詞之間語義上的雙向互動關(guān)系。參見Willard Van Orman Quine, Word and Objec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981, p. 271.和語義下行的雙向互動過程。所謂語義上行,就是用下位符號所表示的意識內(nèi)容作為例子去示意上位符號所表示的意識內(nèi)容,這種作用叫作“例示”,用作例示的例子叫作“示例”;所謂語義下行,就是用上位符號所表示的意識內(nèi)容作為范本去說明下位符號所表示的意識內(nèi)容,這種作用叫作“規(guī)定”,用作規(guī)定的范本也就是通常所謂“規(guī)范”。

        例示和規(guī)定的雙向互動,使存在和意義得以相互轉(zhuǎn)化。例示的起點是個別詞。其中,典范性個別詞直接關(guān)聯(lián)由直觀意識所把握的存在,因此,例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存在轉(zhuǎn)化為意義,進而把具體的意義轉(zhuǎn)化為抽象的意義的過程;其他個別詞并不意指直觀中的存在,由它例示的意義難免根據(jù)不足或缺乏根據(jù)。與例示不同卻不完全對應的是,規(guī)定有兩種起點,即實在規(guī)定的起點和范疇規(guī)定的起點,前者為實在種詞,后者為范疇詞。實在種詞向下位符號提供最抽象的實在意義范本,而范疇詞則向下位符號提供符號意識的程序規(guī)范。合而言之,當我們說出一個句子時,比如說出“張三是人”“人是動物”“張三是個體”“人是屬”“動物是種”“屬是類”“種也是類”時,我們固然是在用謂詞去規(guī)定主詞,但同時也是在用主詞去例示謂詞。

        當然,語義的上行和下行還要考慮結(jié)構(gòu)的狀況。對基于直觀個別的語義總結(jié)構(gòu)來說,上行和下行可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例示越充分,規(guī)定越確切。但是,對于直觀不足或缺乏直觀的語義總結(jié)構(gòu)來說,上行和下行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例示成問題,規(guī)定再把問題加以擴散。

        三、符號指謂的句法結(jié)構(gòu)

        (一)句形樹

        有了個別詞、實在詞和范疇詞,我們就能構(gòu)造出千差萬別的句子,其中的規(guī)則就是通常所謂的句法(syntax)。

        符號指謂的句法結(jié)構(gòu)除了主詞和謂詞的結(jié)構(gòu)外,還有謂詞之間的結(jié)構(gòu)。任何一個真正意義的謂詞,要么說明主詞所指對象的屬或種,是為屬謂詞或種謂詞,簡稱屬種謂詞;要么說明主詞所指對象的偶性,是為偶性謂詞。(8)以主詞與謂詞、屬種謂詞與偶性謂詞為骨架的句法結(jié)構(gòu)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揭示出來的,本文這方面的觀點來自對他的理論的批判性重構(gòu)。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范疇篇 解釋篇》,方書春譯,商務印書館, 1959年,第9-19頁。屬謂詞如“張三是人”中的“人”,種謂詞如“張三是動物”中的“動物”——后者被看作種謂詞,是以“人是動物”為條件的。屬種謂詞對主詞進行不同層次的基本說明,這兩種謂詞間具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偶性謂詞如“張三是男的”中的“男的”、“張三是胖的”中的“胖的”、“張三是老的”中的“老的”。偶性謂詞的作用在于跟屬種謂詞相搭配,對主詞進行補充說明,一個屬謂詞或種謂詞可以搭配多個偶性謂詞。

        這樣一來,符號指謂的句法結(jié)構(gòu)在形態(tài)上就像一棵主干清晰而枝杈層出的樹,可稱為“句形樹”(9)“句形樹”的提法參照了波菲利所發(fā)明的“波菲利樹”。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分析學前編》(注解),呂穆迪譯述,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第490頁。。其中,未長枝杈的基干部分相當于主詞,長出枝杈后的部分相當于謂詞。在謂詞部分,主干為屬種謂詞,枝杈為偶性謂詞。在偶性謂詞的枝杈中,既有屬層次的偶性枝杈,也有種層次的偶性枝杈,且每個層次的偶性枝杈都不止一個。

        當然,這個比方也是有局限的。首先,屬種和偶性在外延上是交叉關(guān)系。一個屬種可能跟多個偶性外延交叉,如人既是理性的,又是兩足的,還是無羽毛的,即人跟這三個偶性有外延交叉,而一個偶性也可能跟多個屬種外延交叉,比如人、墻、雪屬種不同,但都可能是白的,即白可能跟這三個屬種有外延交叉??墒牵m然一根樹干可以長出多根樹枝,但一根樹枝卻不可能從多根樹干上長出來。其次,偶性也分屬種,且同時還有自己的偶性。這些偶性也都跟許多屬種交織在一起,這是用大樹枝長小樹枝所譬喻不了的。再次,如果謂詞是范疇詞,那么,句形樹的主干就可能是三根,而不會只有一根,它們分別對應于符號、意識和對象三個語義維度,相應地,其枝杈情況就更為復雜。

        盡管如此,句形樹之喻對于理解句法結(jié)構(gòu)的簡化形態(tài)仍然有啟發(fā)作用。

        (二)句形樹的問題結(jié)構(gòu)——“是什么”與“是怎樣”

        上述樹狀句法結(jié)構(gòu)根源于符號指謂所隱含的一個問題結(jié)構(gòu)。人們之所以說出一個主詞,是因為對它所意指的對象有疑問,或者不知道它是什么,或者不知道它是怎樣。謂詞就是用來答疑的,屬種謂詞回答是什么,偶性謂詞回答是怎樣,從而形成兩大謂詞序列。

        在屬種序列中,謂詞表示主詞所指對象的屬或種,說明該對象的“是什么”。例如,在“這是筆”中,主詞“這”指出一個個體作為對象,謂詞“筆”說明該對象的屬,即最接近該對象的類;進而,在“筆是文具”中,“筆”成了主詞,指出一個屬作為對象,謂詞“文具”說明包含該對象的一個更大的類,即種;于是,相對于這個個體而言,筆和文具就構(gòu)成了一個具有包含關(guān)系的屬種序列,這兩個謂詞也就對該個體的“是什么”提供了逐層說明。

        在偶性序列中,謂詞表示主詞所指對象的偶性,說明該對象的“是怎樣”。例如,在“這是紅的”中,“這”指出一個個體對象,謂詞“紅的”說明該對象的一個偶性;在“筆是(用來)書寫的”中,謂詞“(用來)書寫的”說明筆這類對象的一個偶性;于是,相對于同一個個體而言,紅和書寫就構(gòu)成了一個不具有包含關(guān)系的偶性序列,這兩個謂詞也對該個體的“是怎樣”提供了逐層說明。

        屬種序列的謂詞說明對象的同,即該對象跟其他對象所共同從屬的類。比如,說“這是筆”,意味著說這個個體屬于筆這個類,即屬;除了它,筆這個屬中還有其他個體;包括它在內(nèi)的所有這些個體在都屬于筆這個屬的意義上是相同的。再如,說“筆是文具”,意味著說筆這個小類包含于文具這個大類,即屬包含于種中;除了筆,文具這個種中還有其他屬,如尺子、圓規(guī)、橡皮擦等;筆和這些屬在都包含于文具的意義上是相同的。

        偶性序列的謂詞說明對象的異,即在同屬一類的情況下跟其他對象的區(qū)別。比如,說“這支筆是紅的”,意味著說它有別于那些不紅的筆;即使還有別的筆是紅的,也可以通過指出這(支筆)的其他偶性來跟其他紅筆相區(qū)別。對于“這是一支紅筆”中的兩個謂詞還可以進一步說明,如說“筆是(用來)書寫的”“紅是鮮艷的”;前一句意味著筆有別于那些具有其他功能的文具,后一句意味著紅有別于那些不鮮艷的顏色。

        正是通過交替使用屬種謂詞和偶性謂詞,符號指謂才實現(xiàn)了對主詞所指對象的同與異的說明,回答了對象的“是什么”和“是怎樣”。

        當然,由于任何普遍詞都既表同又表異,在語用實際中,用偶性謂詞說明對象的同而用屬種謂詞說明對象的異也是常見的現(xiàn)象。比如,可以先說“甲、乙、丙都是白的”,再說“甲是人,乙是墻,丙是雪”,其中,偶性謂詞“白的”說明甲、乙、丙的同,屬謂詞“人”“墻”“雪”說明它們的異。不過,回過頭來說,不管說明同還是異,屬種謂詞都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偶性謂詞都回答“是怎樣”的問題,且前一個問題優(yōu)先于后一個問題。所以,從優(yōu)先性上考慮,本文著重討論屬種謂詞表同而偶性謂詞表同中之異的情況。

        還要說明的是,謂詞究竟是屬種詞還是偶性詞是相對于主詞而言的。前面的例子都默認了主詞指代個體,這種情況下,其屬種謂詞就是實體屬種詞。實際上,偶性也有自己的屬種系列,以個性為最終的成員,當主詞指代個性時,它的屬種謂詞就是偶性屬種詞。例如,在高度限定的語境中,當我們指著一個色塊說“這是紅”“這是鮮艷的顏色”時,“這”所指代的就是一個個性,“紅”是其屬謂詞,“顏色”是其種謂詞,它們回答該個性的“是什么”,“鮮艷的”是其偶性謂詞,回答該個性的“是怎樣”。當然,由于在本體論上個性依附于個體,實體屬種詞優(yōu)先于偶性屬種詞,所以在不涉及實體和偶性的區(qū)別時通常以實體屬種詞例示屬種詞。

        概言之,任何符號指謂都隱含著“是什么”和“是怎樣”的問題結(jié)構(gòu),從而生長出從主詞到屬種謂詞和偶性謂詞的樹狀句法結(jié)構(gòu)。在此前提下,由個別詞、實在詞和范疇詞所組合而成的不同句式還有各自的句法特點。

        (三)個別句的句法特點

        我們暫且把個別詞作主詞和實在詞作謂詞的句子稱為“個別句”。

        在人們的語用實際中,最初的問題往往是針對個別的。通常,當我們見到一個陌生的個體時,忍不住就會問:“這是什么?”在得到答案后,可能還會追問:“這是怎樣的?”在提出這些問題后,我們期待的答案都由實在詞來提供,其時,實在詞充當答句的謂詞。

        當個別詞充當主詞時,意指一個個別。個別詞只是對象在符號意識中的替身,替對象接受謂詞的說明,而自身不包含說明性信息,既不說明對象是什么,也不說明對象是怎樣。就此而言,個別詞沒有意義。即使個別詞中的一些專名有意義,也意味著它們還可以被進一步分解為一個無意義的主詞和包含相關(guān)意義的謂詞。不管怎樣,個別詞中的代詞則肯定沒有意義,否則,它是無需謂詞的。

        對于個別對象的“是什么”,最優(yōu)先的答案是該事物的實在屬的名稱。比如,問博物館櫥窗里的那件展品是什么,答“這是觥”“這是酒器”都可以,但是,如果知道觥包含于酒器,并且不知道觥之下是否有更小的類,那么,答“觥”肯定好于答“酒器”。如果觥是屬,則它以個別的觥為成員,而自己是酒器這個種的成員。酒器之上更大的類,如用具,以及類上之類,如物品、物質(zhì),都是種。反之,如果觥之下發(fā)現(xiàn)了更小的類,觥以這些類為成員,而這些類以個別為成員,則觥就不再是屬而成了種。概言之,實在屬以個別為成員,實在種以比它外延小的實在類為成員,不管該類是屬還是種。這就是個別句中由充當主詞的個別詞與其實在屬種謂詞所構(gòu)成的序列。

        知道了一個個別的實在屬,乃至其實在屬種系列,只是解決了它“是什么”的問題,而沒有解決其全部問題。這是因為,實在屬只表示該個別跟其他一些個別在時空上的共同性,而不表示它們之間在這方面的差別性。比如,在得知這是觥后,還可能問:“那是什么?”答:“那也是觥?!庇谑?,進一步的問題就來了:“它們?yōu)槭裁床灰粯??”亦即:“它們各自是怎樣的?”這時,答案只能到實在偶性方面去找,如說:“這是龍首蓋的,那是象首蓋的。”“龍首蓋”和“象首蓋”就是這兩個觥各自的實在偶性,借以彼此區(qū)別??梢姡獏^(qū)分同屬的個別,偶性是必不可少的。于是,表偶性的謂詞就成了跟屬種謂詞不同的另一類謂詞。不僅如此,任何個別都不止一個實在偶性,而每一個實在偶性也都有自己的屬種,于是,在個別句中,充當主詞的個別詞與其實在偶性謂詞所構(gòu)成的句法序列就比前述屬種序列復雜許多。

        不論個別詞的對象是像觥一樣的直觀個體,還是非直觀的事物,它們都需要屬種詞和偶性詞充當其謂詞,分別回答“是什么”和“是怎樣”的問題。就此而言,它們沒有不同的句法結(jié)構(gòu)。但是,由于個別句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中包含著異質(zhì)性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要求追究主謂詞關(guān)聯(lián)的語義根據(jù),因而有助于把具有不同語義結(jié)構(gòu)的個別句區(qū)分開來。這一點將在下一章中闡述。

        (四)實在句的句法特點

        雖然個別句的謂詞為實在詞,但句子的焦點在充當主詞的個別詞上。相比之下,主詞和謂詞都是實在詞的句子無論如何都以實在詞為標志,因此堪稱名副其實的“實在句”。

        在個別句中,實在詞在被用來回答個別對象的“是什么”或“是怎樣”時,可能完成任務,也可能完不成任務。如果完不成任務,它自身就會成為質(zhì)疑的對象,從而變成一個新的句子的主詞。如果質(zhì)疑的意圖在于要求一種有內(nèi)容的答案,則其答句就必須以實在詞為謂詞。實在句就是這么產(chǎn)生的。

        在實在句中,實在主詞意指一個類,這個類可以是實在屬,也可以是實在種。實在謂詞或者說明這個類包含于哪個實在種,或者說明這個類具有哪些實在偶性。

        如果實在主詞表示個體的實在屬,亦即實在實體屬,則相應的實在謂詞就有兩種:或者是實在實體種詞,或者是實在偶性詞。比如,如果以“人”為實在實體屬詞,那么其謂詞就或者是“動物”這個實在實體種詞,或者是“理性的”“生產(chǎn)的”這種實在偶性詞。如果實在主詞表示實在偶性,亦即實在偶性屬,則相應的實在謂詞也有兩種:或者是實在偶性種詞,或者是實在偶性詞。比如,如果以“紅”為實在偶性屬詞,那么其謂詞就或者是“顏色”這個實在偶性種詞,或者是“鮮艷的”“醒目的”這種實在偶性詞。也就是說,個別句中的實在屬謂詞和實在偶性謂詞都可以被轉(zhuǎn)換成主詞,成為實在句所追問的對象,并展開為兩個不同的屬種系列。可見,實在句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比個別句復雜了一個層次。

        實在句的兩個屬種系列具有實質(zhì)性的差別。前一序列的屬種和偶性是以個體為參照的,表現(xiàn)為個體屬于實體屬,實體屬包含于實體種。比如,張三屬于人,人包含于動物。后一序列的屬種和偶性則是以個性為參照的,表現(xiàn)為個體身上的某一偶性屬于它的偶性屬,偶性屬再包含于偶性種。比如,張三身上的那個特定的胖屬于胖這個屬,胖包含于體型這個種。在最終的參照系上,個性依附于個體,其表現(xiàn)是:雖然二者都是個別,但一旦涉及二者的關(guān)系,在通常情況下,個體就由個別詞表示,出現(xiàn)在主詞位置上,而個性則由普遍詞表示,出現(xiàn)在謂詞位置上,也就是說,二者表現(xiàn)為個別句的不同成分。比如,張三是一個個別,他的胖也是一個個別,但張三之為個別是實體,他的胖之為個別是偶性,后者依附于前者,所以在涉及二者關(guān)系時,只會說“張三是胖的”,而不會相提并論“張三和他的胖”,更不會為他的胖取一個專名。當然,個性雖無專名,如前所述,卻可以有條件地用代詞指代。

        實在主詞可以是實體序列的實在屬詞和各層級的實在種詞,也可以是偶性序列的實在屬詞和各層級的實在種詞。充當實在主詞的外延最小的詞是實在屬詞,這就決定了在它的實在謂詞中不可能有實在屬這個層級的詞,從而其實在謂詞要么是實在種詞,要么是實在偶性詞。比如,如果以屬詞“人”為主詞,那么其謂詞要么是“動物”這樣的實在種詞,要么是“理性的”“生產(chǎn)的”這種實在偶性詞;如果以屬詞“紅”為主詞,那么其謂詞要么是“顏色”這樣的實在種詞,要么是“鮮艷的”“醒目的”這種實在偶性詞。如果實在主詞是實體序列的屬種詞,其實在謂詞就只能有兩種:一是實在實體種詞,如“人是動物”中的“動物”;二是實在偶性詞,如“人是理性的”中的“理性的”。如果實在主詞是偶性序列的屬種詞,其實在謂詞也只能有兩種:一是實在偶性種詞,如“紅是顏色”中的“顏色”;二是實在偶性詞,如“紅是鮮艷的”中的“鮮艷的”。雖然兩個序列的謂詞中都有偶性詞,但實體序列的偶性謂詞所說明的是表實體類的主詞,如“理性的”所說明的是“人”,而偶性序列的偶性謂詞所說明的則是表偶性類的主詞,如“鮮艷的”所說明的是“紅”。

        最高的或外延最大的實在種詞不可能再有實在種謂詞。也就是說,關(guān)于實在界的符號指謂存在上限,那些臨界的指謂不可能擁有完整的實在意義的句形樹,或者說,這些樹只有主詞這半截樹干是實在的,其種謂詞的半截樹干則是非實在的,即使其偶性謂詞的枝杈還是實在的。比如,設物質(zhì)是自然實體序列最高的實在種,問:“物質(zhì)是什么?”答:“物質(zhì)是時空中的實體?!逼渲?,時間、空間都是實在偶性,這部分述謂具有實在意義,但“實體”顯然是范疇詞,不包含實在意義,即它只提供形式方面的說明,不提供內(nèi)容方面的說明,其述謂就超出了實在界,而進入了范疇界。再如,設時間和空間是偶性序列最高的自然實在種,問:“時間和空間是什么?”答:“它們是物質(zhì)的存在形式?!逼渲?,“物質(zhì)的”被用作實在偶性詞,其述謂具有實在意義,但“存在”和“形式”不論合起來還是分開都是范疇詞,其述謂只具有范疇意義。

        在實在句中,問題最小的是主謂詞都是自然經(jīng)驗詞的句子,上文例舉的主要就是這種句子;問題最大也最明顯的是主謂詞都是超驗詞的句子;問題最復雜的是一邊是經(jīng)驗詞一邊是超驗詞的句子。

        (五)范疇句的句法特點

        在個別詞、實在詞和范疇詞的各種組合中,用范疇詞充當謂詞的句子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最為復雜。這種句子的關(guān)鍵是范疇詞,可稱為“范疇句”。

        對于范疇句來說,其主詞可以是個別詞,也可以是實在詞,還可以是范疇詞。主詞為個別詞和實在詞的范疇句是應用性的,主詞為范疇詞的范疇句是原理性的。不管是哪種情況,范疇句的謂詞都或者是范疇屬種詞,或者是范疇偶性詞。

        范疇句的復雜性在于:在符號、意識和對象三個維度上,無論是個別句還是實在句都僅僅以對象為認識目標,所涉及的分類都是對象的分類,而對范疇句來說,三個維度都可能是認識目標,所涉及的分類是多維度的。比如,“這是觥”是個別句,“觥是酒器”“酒器是用具”“用具是物品”“物品是物質(zhì)”為實在句。其中,我們一共用了一個個別詞和五個實在詞,個別詞指一個個體,實在詞都指這個個體所層層從屬的實在實體類。盡管我們在談論這個個體和這些實體類時不得不使用詞語,也不可能不想到詞語的用法或含義,但歸根到底要認識的卻是對象,不管是一個對象還是一類一類的對象。相比之下,在范疇句中,我們就會說出這樣的句子:“‘這’是個別詞”“這是直觀”“這是個體”“‘觥’是屬詞”“觥是概念”“觥是屬”。這六個句子為應用性范疇句,分兩組,前三句陳述“這”,后三句陳述“觥”。其中,每組的第一句說明主詞這個符號,第二句說明主詞所表示的意識內(nèi)容,第三句說明主詞所意指的對象。不僅如此,這三個層次的謂詞還可以各自延伸,從而形成若干個原理性范疇句,如:“個別詞是詞”“屬詞是詞”“詞是符號”“直觀是知”“概念是知”“知是意識”“個體是對象”“屬是對象”“對象是有”。這樣一來,差別就很清楚了:上述個別句和實在句只有一個屬種詞序列,即以“這”為基點的“觥”“酒器”“用具”“物品”和“物質(zhì)”,可是,上述范疇句卻有三個屬種序列,即:由“個別詞”“屬詞”及其種詞“詞”“符號”構(gòu)成的符號維度的屬種序列,由“直觀”“概念”及其種詞“知”“意識”構(gòu)成的意識維度的屬種序列,由“實體”“屬”及其種詞“對象”“有”構(gòu)成的對象維度的屬種序列。

        范疇句的句法結(jié)構(gòu)之所以如此復雜,在于它是符號意識的程序系統(tǒng)。它不僅要支持個別句和實在句的運作,還要支持其自身的運作。這也就意味著,范疇句是符號指謂的上限。這個限度表現(xiàn)為,對于像“有”這樣外延最廣的范疇詞,在同一維度上不可能再有其他謂詞;如果想對它有所述謂,就只能切換維度,調(diào)動其他系列的屬種謂詞和偶性謂詞。比如,雖然不能在對象維度上進一步說“有是什么”“有是怎樣”,但可以在意識維度上說“有是辭式”“有是抽象的”,在符號維度上說“‘有’是范疇詞”“‘有’是費解的”。

        范疇句的句法結(jié)構(gòu)直接涉及是否合理的問題,間接涉及是否屬實的問題,并因為后一個問題而跟語義結(jié)構(gòu)關(guān)聯(lián)起來。

        四、符號指謂的句次結(jié)構(gòu)

        (一)符號指謂的初始平臺:一階指謂

        上述句法結(jié)構(gòu)上的三種句式,即個別句、實在句和范疇句,按照從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呈現(xiàn)為逐層遞進的三個階梯,可稱為“一階指謂”“二階指謂”和“三階指謂”。匹配起來說就是,個別句為一階指謂,實在句為二階指謂,范疇句為三階指謂,它們的次序姑且稱為“句次”。對符號指謂進行句次分析,有助于把前述語義分析和句法分析整合起來。

        在符號指謂的三個句次中,一階指謂是初始平臺。

        通常認為,人學會的第一個詞是“媽媽”,讓我們就從分析這個詞開始。

        仔細琢磨不難發(fā)現(xiàn),媽媽一開始教嬰兒叫“媽媽”時無意中是把它當作個別詞來教的,嬰兒也以為這個詞是專門用來稱呼眼前這個最親近的人的。等長大一些后,孩子會注意到,別的孩子也在用這個詞,但稱呼的卻是不同的人,于是明白了這個詞不是個別詞,而是普遍詞,表示一種關(guān)系。也就是說,媽媽教嬰兒叫“媽媽”,是在教他確認跟自己的某種關(guān)系,而不是在教他使用一個個別詞。分析起來,叫“媽媽”這個行為,盡管直接地是一個稱謂行為,而不是一個認知行為,但它蘊涵了一個判斷——“這是媽媽”。其中,“這”意指眼前這個個別的人,“媽媽”是一個關(guān)系項的名稱??梢?,叫“媽媽”的實質(zhì)在于把一個普遍詞適用到一個個別的人身上,即說明一個個體。

        因此,單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如果說嬰兒叫“媽媽”是人的第一個符號意識行為的話,該行為所蘊含的符號認識絕不是“媽媽”這個單獨的符號,而是“這是媽媽”這個判斷,其中,“這”意指一個對象,“媽媽”說明這個對象。

        在學會叫“媽媽”之后,孩子逐漸學會“爸爸”“爺爺”“奶奶”等稱謂,并學會“貓”“狗”“?!薄榜R”“樹”“花”“草”等事物的名稱。在學習過程中,教者即使只說出一個單詞,也一定同時用手指著一個對象,并引導孩子直觀到同一個對象,再讓孩子重復這個詞。表面上看,所學的都是單詞,而實際上是句子,只不過省略了主詞而已。如果補上主詞,這些句子的共同句式為:這是××。其中,“這”是主詞,指出一個對象,跟手指的指示動作相配合,也相詮釋;“××”為謂詞,說明這個對象。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大人在教孩子說話時就會說出完整的句子,如“這是小朋友”“這是蘋果”“這是蜜蜂”“這是電視”“這是汽車”等。如果遠處還有類似的東西,大人可能就會說“那也是小朋友”“那也是蘋果”“那也是蜜蜂”“那也是電視”“那也是汽車”等。其間,“這”用于近指,“那”用于遠指,都意指個別的對象。

        “這”和“那”雖然用來指個別,但不能專指某一個別,不僅如此,它只能用來指直觀范圍內(nèi)的個別。這種情況下,要談論不在直觀范圍的事物,就得借助專名。比如,司馬光早已從人們的直觀視域中消失了,但大人們?nèi)匀豢梢越o孩子們講他砸缸的故事,稱贊說:“司馬光是個聰明的孩子?!逼渲?,“司馬光”是一個專名,僅僅用來指代他一個人——既指出這樣一個人,又代表這樣一個人。

        上述認識過程大致包括三個階段:第一,符號認識跟直觀認識銜接在一起,直觀認識確定對象,符號認識予以說明,如學叫“媽媽”,學說“貓”“狗”等;第二,符號認識跟直觀認識相配合,如既用手去指示對象,又用“這”或“那”去意指對象;第三,當對象不在直觀范圍內(nèi)時,用專名去指代對象,符號認識取得相對獨立性。

        如果以上描述符合人們的一般經(jīng)驗,那就可以初步確定:用一個符號指出一個個體,再用一個符號說明這個個體,就是人的符號認識的起點,其形式就是主詞加謂詞,即s + p。因為該形式具有初始性質(zhì),為人類日常思維的基礎平臺,所以充當?shù)谝浑A。

        一個孩子一旦掌握了一階指謂的形式結(jié)構(gòu),就會不厭其煩地用它來發(fā)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并要求相應的答案。幼兒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是這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

        一階指謂作為符號認識的起點不僅是發(fā)生學的,更是句法的。不管上述發(fā)生學描述是否確當,該起點的句法含義都是清楚的,即:在一階指謂中,主詞為個別詞,謂詞為實在詞;個別詞只能用來意指個別對象,而不能用來說明個別對象,或者說只能作主詞,而不能作謂詞;用作謂詞的實在詞也分兩種:一種說明個體作為整體所從屬的實在的實體屬,另一種說明個體身上的偶性所從屬的實在的偶性屬。

        不過,比句法含義更重要的是語義含義。首先,在全部符號指謂中,只有一階指謂才是直接關(guān)于存在的。這不僅意味著,一階指謂自身的意識內(nèi)容是否屬實,必須用關(guān)于個別對象的直觀來驗證,而且意味著,任何高階指謂的意識內(nèi)容是否屬實,也必須先以它為依據(jù),再溯及它的直觀依據(jù)。其次,一階指謂是實在意義的終端用戶。這不僅意味著,任何高階指謂所規(guī)定出的意義,只有通過一階指謂直接或間接地應用到個別對象之上,才算真正有意義,而且意味著,任何一階指謂,只有使用了高階指謂所提煉出來的各種意義,才能實現(xiàn)對于存在的理解。

        上述語義含義正是一階指謂之為初始平臺的實質(zhì)所在。據(jù)此可以認為,一階指謂是從存在領域跨入意義領域的第一個臺階,也是從意義領域踏進存在領域的最后一個臺階,或者說,是存在與意義互通的必經(jīng)之地。其中,作為主詞的個別詞雖然沒有意義,但直接表示直觀中的存在,既是直觀意識通向符號意識、從存在攝取意義的入口,又是把符號意識注入直觀意識、把意義賦予存在的出口;而作為謂詞的實在詞,不論是實在屬詞還是實在偶性詞,作為意義的載體,既是直觀中的存在進入符號意識后所凝結(jié)而成的第一批意義結(jié)晶,又是符號意識經(jīng)過高階指謂的處理之后再回饋給直觀存在的終端意義產(chǎn)品。

        當然,事實上,不是所有的一階指謂都成功地做到了存在和意義的互通。如果個別詞所指代的個別不在直觀中,或不可直觀,對象的存在就成了問題。如果實在詞的意義并非來自先前的直觀,它對個別的述謂就可能導致誤解。此外,即便個別詞所指的個別是直觀中的存在,實在詞的意義來自先前的直觀例示,二者之間也存在是否匹配的問題。

        (二)二階指謂

        二階指謂的句法特點是:它起始于以一階指謂的謂詞為主詞,要求用其他實在謂詞對該主詞作進一步的說明,繼而再以這些謂詞為主詞,要求其他實在謂詞的說明,總之其主詞和謂詞均為實在詞。

        二階指謂是一個廣闊的區(qū)域,其內(nèi)部還可以分出若干小的句次。在“這是觥”“觥是酒器”這個例子中,“觥是酒器”為二階指謂,其中,“觥”是實在屬詞,“酒器”是實在種詞。如果不知道酒器是什么,還可以進一步說“酒器是用具”“用具是物品”“物品是物質(zhì)”,其中,跟“酒器”一樣,“用具”“物品”“物質(zhì)”也都是種詞,只不過層次不同罷了。這就是說,不僅主詞為實在屬詞、謂詞為實在種詞的指謂是二階指謂,主詞和謂詞都是實在種詞的指謂也是二階指謂。反過來,也可以把二階指謂的“屬—種”句式作為次一階,把“種—種”句式作為次二階,從而構(gòu)成二階指謂的基本句次結(jié)構(gòu)。

        判斷一個符號指謂在比較抽象的情況下是否仍然屬于二階指謂,關(guān)鍵不是從句法關(guān)系上看其謂詞的普遍性程度究竟有多高,而是從語義關(guān)系上看其謂詞是否仍然在提供關(guān)于對象的內(nèi)容的說明。就經(jīng)驗類而言,只要謂詞還在提供哪怕最低限度的關(guān)于該類對象的時空信息,符號指謂就仍處在二階范圍。比如,符號指謂即使抽象到“物品是物質(zhì)”這樣的程度,由于物質(zhì)有時空形式,所以無論以“物質(zhì)”為謂詞,還是以“時間”和“空間”為謂詞,也都算是在提供實在意義,也都算是二階的。雖然超驗對象不在時空中,或只在擬想的時空中,但只要其謂詞意在說明該類對象的擬想的內(nèi)容,不管對這種內(nèi)容的實在性是否存在爭議,這種指謂都屬于二階。

        在語義關(guān)系上,一方面,二階指謂源于一階指謂。二階主詞意指實在類,而實在類是否實在,歸根結(jié)底在于:首先,它有沒有直接或間接所屬的個別,亦即是不是空類?其次,它所屬的個別是否為可直觀的存在物?如果二階主詞所指的實在類中沒有任何可直觀的個別,或者二階主詞的使用者未曾直觀過該實在類中的任何一個個別,那么,二階謂詞的述謂就是空的,就沒有實在性。也就是說,二階指謂的實在性要建立在一階指謂的實在性的基礎上。就此而言,關(guān)于超驗對象的二階指謂的實在性是成問題的,其問題也是無法解決的,因為這種實在性只是符號意識的一種設定,不可能通過溯及直觀而找到自明的根據(jù)。相比之下,只有關(guān)于經(jīng)驗對象的二階指謂才具有可以在直觀根據(jù)上進行追究的實在性,盡管其中還存在巨大的內(nèi)部差異。

        另一方面,二階指謂又高于一階指謂。二階指謂以實在類為對象,認識效能遠超一階指謂。按類來認識事物是人優(yōu)越于其他動物的地方。按類認識,不管是認識實在類還是認識范疇類,并非要把類中的所有個別都逐一認識一遍,如果那樣的話,認識類就成了多余的事情。認識類的真正意義在于舉一反三:先通過認識少數(shù)個別來形成關(guān)于類的普遍觀念,再把這種普遍觀念應用到其他個別身上,以達到認識新的個別的目的。與此同時,新的個別還可以充實或修正已有的普遍觀念。也就是說,一個類之所以可以用來認識眾多的個別,在于它從某些個別身上提取了共性,從而比任何一個個別都典型。在二階指謂中,實在類的這種共性和典型性是由二階謂詞來揭示和塑造的。通過明確一個實在類的實在種和實在偶性,可以使該實在類獲得更加清楚的理解,從而有助于它更好地去充任一階謂詞。就此而言,二階指謂對實在類的認識是一階指謂對個別的認識的條件。當然,也正因如此,如果二階指謂出了問題,就會對一階指謂造成普遍的影響,后果十分嚴重。

        概括起來,二階指謂在句次結(jié)構(gòu)上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實在意義的加工區(qū),或者說是實在詞的生產(chǎn)車間,其原材料來自一階指謂,其產(chǎn)品也回用于一階指謂,它把符號認識的效能提升了一步,同時又產(chǎn)生了犯下更大認識錯誤的可能性。

        (三)三階指謂

        凡謂詞不提供關(guān)于對象的內(nèi)容說明而只提供形式說明的符號指謂,在句次上都屬于第三階,不管其主詞是什么。

        一階和二階的謂詞都表實在意義,向主詞提供內(nèi)容上的說明,或者說明主詞所指對象的實在屬種,或者說明其實在偶性。除此之外的謂詞都只向主詞提供形式上的說明,即在符號指謂的形式系統(tǒng)中所扮演的角色說明,或者說明主詞、主詞的意義或主詞所指的對象在符號指謂的程序角色上的屬種,即范疇屬種,或者說明它們在程序角色上的偶性,即范疇偶性。

        任何普遍詞都是一個類的標簽,實在詞是實在類的標簽,范疇詞是范疇類的標簽。實在類是對符號所表示的外在對象的分類,分類的依據(jù)在于對事物的直觀的具體情況——直觀情況是什么樣子的,分類就是什么樣子的,事物的關(guān)系決定符號的用法。范疇類則是事物在符號指謂的程序架構(gòu)中所顯示的類——程序是什么樣子的,分類就是什么樣子的,符號的秩序決定事物的分法。

        可以比較“這是觥”和“這是個體”。在前一個句子中,“這”意指一個眼下直觀到的東西,“觥”說明這個東西的實在屬,這個判斷之所以正確,在于這個東西的樣子跟觥這個實在類的圖式相符合。在后一個句子中,假定“這”指的是同一個對象,“個體”僅僅說明這個東西不是一個類,而是類中一個不能再分的成員;至于這個東西是不是在時空中存在的,或者它的經(jīng)驗特征是什么,這個詞無所言說。

        再比較“觥是酒器”和“觥是屬”。在前一個句子中,謂詞“酒器”表示包含觥這個屬的種,這兩個層級的類都具有明顯的時空特征,為實在類中的經(jīng)驗類。在后一個句子中,謂詞“屬”只是說明觥不是個體,而是直接以個體為成員并體現(xiàn)其共同性的類;至于觥這個類有沒有時空特征或經(jīng)驗內(nèi)涵,這個詞無所言說。

        表面上看,第一組句子都以個別詞為主詞,似乎都屬于一階指謂,第二組句子都以實在詞為主詞,似乎都屬于二階指謂,可實際上,兩組句子的后一句因其謂詞為范疇詞,故都屬于三階指謂。用范疇詞述謂個別詞與實在詞,目的在于說明它們在符號指謂的形式系統(tǒng)即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這些角色是由程序所規(guī)定的。比如,“個別”和“類”所表示的就是符號指謂程序中一對相反相成的范疇,用前者述謂“這”所指的對象而用后者述謂“觥”所指的對象,相當于解釋了“這是觥”這個句子的程序含義——主詞指出一個直觀中的個體而謂詞說明該個體所從屬的實在類??梢?,把事物分成個體和類是由一階指謂的句式所決定的。相比之下,把某些事物歸為觥和酒器,則是由事物本身的時空特征所決定的。

        三階指謂除了以個別詞和實在詞作主詞外,更重要的是以范疇詞本身作主詞。如本文中的這些句子,除了所舉的一些例子外,基本上都是以范疇詞為主詞的三階指謂。以范疇詞為主詞的三階指謂所表達的是符號指謂的自我認識,而以個別詞和實在詞為主詞的三階指謂則是這種認識的應用。

        由此,三階指謂就可定義為以范疇詞為謂詞的符號指謂,它可以根據(jù)主詞是個別詞、實在詞還是范疇詞再分為三個小的句次,即次一階、次二階和次三階;也可以根據(jù)主詞是范疇詞還是非范疇詞分為兩個稍大的句次,即應用性三階指謂和原理性三階指謂。

        按照后一種劃分,三階指謂內(nèi)兩個句次的關(guān)系就可以類比于一階指謂和二階指謂的關(guān)系。先看這兩對指謂的相似之處。一方面,一階主詞意指直觀中的個別,其意識內(nèi)容為個別圖像,而二階主詞意指實在類,其意識內(nèi)容包括圖式和意式;前者例示后者,后者規(guī)定前者。另一方面,應用性三階主詞意指符號指謂中的個別,其意識內(nèi)容為辭例,這些辭例包括個別詞、實在詞及其所表示的意識內(nèi)容和對象的所有個別情況,而原理性三階主詞意指范疇類,其意識內(nèi)容為辭式;前者例示后者,后者規(guī)定前者。兩對指謂的區(qū)別僅在于:一階和二階指謂之間上行和下行的意義是實在意義,其與直觀之間在語義關(guān)系上可以一脈相通;相比之下,應用性和原理性三階指謂之間上行和下行的意義是范疇意義,其與直觀之間在語義關(guān)系上只能曲折相連。

        由上可知,三階指謂的作用在于,通過從一階和二階指謂中提取范例,來表明符號指謂的程序原理,然后再用這些原理去規(guī)范一階和二階指謂。當然,如果三階指謂的例示不能曲折地在直觀中落實,則相應的辭式就存在缺陷,所提供的規(guī)定也會出問題,從而導致符號認識的程序錯誤。

        至此,本文就從個別詞、實在詞和范疇詞這語素三詞出發(fā),經(jīng)過對語義結(jié)構(gòu)、句法結(jié)構(gòu)和句次結(jié)構(gòu)的考察,勾畫出了符號指謂的范疇結(jié)構(gòu),即由語義三維、句法三元和句次三階構(gòu)成的先驗思維程序,為進一步揭示異質(zhì)性原理準備好了分析的框架。

        猜你喜歡
        謂詞范疇圖式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huán)魚組合圖式研究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被遮蔽的邏輯謂詞
        ——論胡好對邏輯謂詞的誤讀
        黨項語謂詞前綴的分裂式
        西夏研究(2020年2期)2020-06-01 05:19:12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圖式思維在現(xiàn)代室內(nèi)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也談“語言是存在的家”——從語言的主詞與謂詞看存在的殊相與共相
        外語學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3:55
        從驅(qū)動-路徑圖式看“V+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
        審美心理圖式與文學鑒賞
        最新国产乱视频伦在线| 寂寞人妻渴望被中出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粉嫩人妻91精品视色在线看| 一本久道综合色婷婷五月| 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日本少妇按摩高潮玩弄| 在线观看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久久亚洲精品| 50岁熟妇大白屁股真爽|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不卡| 日韩人妖干女同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色中文字幕| 韩国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 а的天堂网最新版在线| 国产美腿丝袜一区二区|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日日猛噜噜狠狠扒开双腿小说| 日韩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女优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亚洲肥老熟妇四十五十路在线|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91| 婷婷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av中文字幕少妇人妻|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国产精品九九九久久九九| 国产超碰在线91观看| 玩弄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最近日韩激情中文字幕| 精品午夜中文字幕熟女|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