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茗婷
“她老師就是梁永安教授!”
一聲歡呼在山崗上蕩開,四周的年輕人聞聲而動,紛紛聚集到一名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學生身邊,希望可以通過梁永安的學生添加到他本人的微信。
一場登山活動,最后演變成了梁永安的“追星會”。
2017年,一個名為《在單身的黃金時代,我們?nèi)绾蚊鎸矍椤返难葜v,將梁永安推到了大眾面前。此后,在合作團隊的推動下,梁永安寫書、辦播客、拍視頻,在戀愛綜藝節(jié)目里為單身男女的交往提供建議,在社交平臺分享對年輕人生存現(xiàn)狀的見解。
“50后”大學教授,有何魅力,能如此受到“90后”“00后”歡迎?在與南風窗記者3個小時的交流中,梁永安專注的眼神、活躍的思維,得到了答案。
近70年的厚積薄發(fā),梁永安將學問、見識巧妙地融通在對生活的思考中,使得他身邊的年輕人不約而同地評價道:平等、尊重、高能量。
他永遠以傾聽者的姿態(tài)、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保持與年輕人的交流,并告訴年輕人:做個優(yōu)秀的普通人,熱愛世界,熱愛萬物,熱愛眾生,然后踏踏實實地去尋找到一個自己內(nèi)心喜歡又有時代價值的事情。
4月中旬,梁永安身處上海,因疫情無法出家門,但工作仍然繁重。今年已68歲的他,除了給研究生上網(wǎng)課之外,還在寫5本書、準備3門視頻課,以及給15部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精解。
梁永安將我們的采訪安排在了一個半月后,并對南風窗記者說道:“自由自在聊?!毖詼\意深。
忙碌,是梁永安的狀態(tài);開放,是他的心態(tài)。這樣的反差,貫穿在梁永安的工作日常中。
在溝通新書《梁永安的愛情課》工作時,梁永安不是剛結束了給研究生的三節(jié)網(wǎng)課,就是剛接受完媒體的采訪。
活力感,是許多人對梁永安最直觀的感受。
現(xiàn)為《萌芽》編輯的楊鵬翔至今還記得,3年前她與導師梁永安進行了一次長達8小時的采訪。訪談結束后,自己已經(jīng)“累到不行了”,梁永安依然精神飽滿。當時,她深深地被梁永安的能量和熱情所震撼。
在復旦大學求學7年中,楊鵬翔一直是梁永安的學生。在她眼里,梁永安的形象幾乎沒變,穿著襯衫、背著戶外包,還有親切的笑容與有神的雙目。
與朋友圈簽名“熱愛大地”一致,梁永安喜歡旅游和攝影,胸前經(jīng)常掛著一臺相機。但他也保持每天4小時的閱讀,時常將隨感發(fā)到朋友圈。
剛進入本科階段時,楊鵬翔急切地想找尋到大學的意義所在。在一場講座上,她認識了梁永安。通過梁永安的小說與電影課,她借助文學藝術,一點點消弭了因未知帶來的迷茫。
梁永安的課,是復旦大學中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在他的課后,常出現(xiàn)一群學生圍著老師請教的畫面。問題各式各樣,或大或小,關于愛情、閱讀、青春、人生和時代。
在學生傾述煩惱或疑惑時,梁永安專注地傾聽著,不會打斷,不時地點頭。當聽到令人震驚的內(nèi)容時,他會做出吃驚的反應,靈動鮮活。
在學校讀書時,楊鵬翔和其他許多同學都曾發(fā)現(xiàn),梁永安老師常常參加校園的講座活動,他非常重視在課堂之外與學生的交流?!八环艞壢魏我粋€跟學生溝通的機會?!睏铢i翔說。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已接近古稀之年的梁永安會選擇在B站、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堅持交流。
“我們在老人身上可以看到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歷史、社會的歷史。在中年身上可以理解這個社會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而未來的社會是什么樣子,你看現(xiàn)在年輕人就知道了。”梁永安對南風窗記者說。
與年輕人對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數(shù)十年與學生打交道的經(jīng)驗,讓梁永安看到了年輕人面臨的很多問題,雖然無力去解決問題,但能夠推動觀念的變化。
他將觀點的分享看作是一次形成“文化拼圖”的過程。大家把自己的體會分享出來,形成新的對話,彼此之間有一種傾聽的能力、一種事實的講述能力、一種追求共識的能力,在交互中形成新的經(jīng)驗,形成新的認識。
“為什么我覺得我對年輕人也很有價值?”梁永安對南風窗記者主動開啟了這個話題,答案或許就在梁永安的“關鍵歲月”里。
“你最難忘哪一段生活?”2002年,梁永安在日本神戶大學外國語大學教書時,一名學生問他。
梁永安不假思索地回答:“在云南高黎貢山勞動的那兩年。”
“‘關鍵歲月’跟‘關鍵年齡’聚在一起,生命就像(有)一束光照進來,可以去行動,可以去實踐,那是最好的。”在聊到這段知青歲月時,梁永安突然對南風窗記者有感而發(fā)。
1954年,梁永安出生在山東威海。后因父親工作調(diào)動,他與家人前往云南保山地區(qū)生活。
初中時,愛好文學的梁永安已經(jīng)在《云南日報》發(fā)表過小說了。那時,普遍的理想主義的教育,讓梁永安自覺地將改變國家與社會的職責擔在肩上。
1973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那年剛高中畢業(yè)的梁永安也在其中。
梁永安被分配到高黎貢山,一片由青藏高原與橫斷山脈交接而成的古老土地,被稱為“大地的縫合線”。海拔落差大造成了瑰麗多變的自然景觀,還促成了9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人文交融。
兩年的知青歲月里,青年梁永安了解到傈僳族的大火塘、景頗族色彩艷麗的服裝與“搶婚”制度,還見識了滿山遍野的杜鵑花與怒江奔騰的江潮。
他曾說過,人氣高,再猖狂,也比不上怒江這種永恒。自然與文明的多樣性,讓梁永安在大自然里建立起一個生活的尺度。
但自然的豐潤難以滿足了那個年代的物質(zhì)生活。因為物資匱乏,日常只能以米飯充饑,他一個人就能吃五兩左右的米飯。如果遇到稻田收成不好的時候,饑餓感則隨時襲來。
計劃經(jīng)濟年代,梁永安所在的芒合寨被分配到種棉花。但蟲害從天而降,每天噴射的農(nóng)藥并不足以擊退蟲害。第二天,一條條碧綠色的毛蟲依然高掛枝頭。這個畫面成為了他人生中最驚悚的畫面。
讓梁永安難以忘懷,還有勞動帶來的甘甜。當梁永安第一次嘗到親手種出來的黃瓜、番茄滋味,他頓時悟到了快樂與幸福的差別:“人生兩種價值,一種是快樂,就是想得到的東西,不管從哪來的,得到了就很開心。但是幸福不一樣,幸福是自己勞動出來的,(能)體會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創(chuàng)造、自己的付出的時光和汗水。”
在這兩年里,梁永安深深地體會到了“哀民生之多艱”的痛,也將尊重農(nóng)民、尊重勞動的觀念長存在心間。
50年后,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對于糧食與勞動的珍惜,具化到了他對每一粒米飯的不浪費上。
在高黎貢山的兩年里,梁永安保持著閱讀的習慣。下鄉(xiāng)時,他用兩只大木箱裝滿了各門類的書籍,有《馬克思與恩格斯選集》《中國通史》《大衛(wèi)·科波菲爾》等。他記得,當時當?shù)厝送蟻砹艘活^牛,才將他的兩大箱書運走。
每當一日的勞作結束后,黑乎乎的夜里,外邊傳來伙伴們聊天打鬧的聲音,梁永安一個人在房間里,借著忽明忽暗的燈光看書。
回憶起這段讀書時光,他在《梁永安:閱讀、游歷和愛情》中寫道:讀書,絕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文字閱覽,也不僅是客觀的知識吸收,更多情況下,讀書就像和雪中送炭的知己交流。
2004年,梁永安帶著友人重回高黎貢山。原先擺在家里的火塘,變成了電視機,靠山吃山的當?shù)厝耍堰h走到東部沿海打工,各家各戶種植的甘蔗,換成作為全球化標志作物的咖啡。古老且多樣的生活形態(tài),已經(jīng)被工業(yè)與資本同質(zhì)化成統(tǒng)一的形態(tài)。
眼前的景象,讓梁永安想起了在城市鋼筋水泥中長大的學生們。被困在系統(tǒng)中的他們,習慣了接受來自科層制的指令,久而久之,會逐漸喪失對意義與價值的追問,失去了創(chuàng)造生活的可能性。
年輕人的身份困境與價值困境,被梁永安看到了。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梁永安以云南省語文卷最高分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他留在了校園里做老師。
現(xiàn)在自己該做什么?這是梁永安的學生問過最多的問題。
朱思婧是梁永安的碩士生之一。畢業(yè)來臨,橫亙在她面前的是職業(yè)選擇的問題。“我能做什么?我適合做什么?我自己是不知道的?!敝焖兼夯貞浾f道。
她帶著這份疑問與梁永安交流,試圖找到一些指引。面對這個外向的、認真負責、具有親和力的學生,梁永安建議她可以考慮一下教師的職業(yè)。
“但我的本科時期的同學已經(jīng)可以去做高中老師了,我多讀了三年研究生,我怎么還要去當老師,而且還是比別人更低學段的初中老師?!敝焖兼寒敃r有點郁悶,也有點不平衡。
眼前的景象,讓梁永安想起了在城市鋼筋水泥中長大的學生們。被困在系統(tǒng)中的他們,習慣了接受來自科層制的指令,久而久之,會逐漸喪失對意義與價值的追問,失去了創(chuàng)造生活的可能性。
梁永安告訴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考上復旦大學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如何。沒必要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找到自己的價值,在世界上找到一畝三分地,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zhàn),這就夠了。
回憶起過去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朱思婧說:“梁永安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的一些人生價值觀,讓我有勇氣在社會上做一個優(yōu)秀的普通人?!?/p>
但并不是每一個困惑都有具體的解答。當學生向他袒露一些沉重的話題時,他亦會陷入沉默中。
在梁永安眼中,現(xiàn)在的年輕人,既不傳統(tǒng),亦不現(xiàn)代?!澳贻p一代不青春,這是個最大的問題?!?/p>
處于轉型時期的年輕人,呈現(xiàn)出強烈的個人價值感。但農(nóng)業(yè)社會的同質(zhì)化參考系,套牢著年輕人,如結婚一定要房子等壓力,使生活面變得狹窄。
年輕人被迫“工具化”“格式化”,接受“996”,成為“打工人”,失去了自由世界,失去了價值追求、好奇心與探索性。
梁永安洞察了許多年輕人的現(xiàn)狀。在梁永安的視頻中,他常以身邊年輕人的苦惱為開頭,討論年輕人為什么“想躺平”,“emo”“內(nèi)耗”怎么辦,為什么脫單難、相愛也難。
這些問題,放在人類歷史的河流中,只是微不足道的情緒波動。但在當下的歷史切片中,一次次精神的崩潰,可能會擊垮一個年輕生命的滾燙心靈。
“他承認年輕人的困難,我覺得這個東西會讓我們非常感動?!睏铢i翔對南風窗記者說,“當你發(fā)現(xiàn)一個讀了這么多書的人,經(jīng)歷過這么多苦難的人,他也覺得我們現(xiàn)在這些苦難確實是令人頭痛的,就覺得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了?!?/p>
梁永安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些產(chǎn)生在時代縫隙里的喧囂與騷動。他以豐富的閱歷、開闊的視野、傾聽的姿態(tài)與平等的視角,穩(wěn)穩(wěn)地接住了年輕人的焦慮。這或許是梁永安受歡迎的原因。
在他看來,在如今巨變的時代,在國人與整個世界的互動中,年輕人最大的價值是精神的展開,可能性的展開,體驗多元多樣的文明和文化。
“對年輕人來說,我們很希望(他們)有一個不斷打開的新世界?!绷河腊舱f,“以精神的文化的、文明的、原創(chuàng)的為核心價值,而不再計算什么我住了多大的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