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
摘 要: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脫離生活需求,受教育者抵觸,教育效果較差的問題。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因此,必須研究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化的內涵和理論以及現實依據,才能有效推動此項工作。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內涵;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中,立足生活實際,關注受教育者生活狀態(tài),在受教育者生活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遵循了受教育者的認知規(guī)律、雙向互動規(guī)律和定向接受規(guī)律,能夠減少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心理,有利于傳遞其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點。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生活聯系,把教育落實到受教育者的學習、生活和實踐中,從而達到教育目標。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的重要路徑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須先理解其內涵、理論依據、現實依據這三個大問題。只有了解了這三個問題,才能更加認真仔細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突破路徑。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涵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對日常生活的理解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認為日常生活是個人生活條件和社會運作的總體表現。另一個方面,認為日常生活背后是文化,它會受到經濟政治的影響,也會受到整體文化的制約。在國外,赫勒是日常生活理論最突出的代表。赫勒認為日常生活是由人們日常消費、日常觀念、日常交往構成的,在這個場景中人們形成一定的文化,因此文化緊密相連著日常生活,同時他還對日常生活下了定義,他指出日常生活是“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日常生活出發(fā),重視人們的日常生活,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傊?,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就是不脫離生活,它應該充分重視實效性,著眼于人們的生活需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只有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基礎,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二是胡塞爾的回歸生活世界理論。這兩個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將人的本質界定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說明了人的本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期所從事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由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人們的社會關系發(fā)生變化,人的本質也會發(fā)生改變,社會關系有差別,人的本質也就有差別。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提供了理論依據,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日常生活,從人的需要出發(fā),關注人的內心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幫助人們完成社會化。
(二)胡塞爾的回歸生活世界理論
最先對回歸生活世界理論做出闡述的是西方現象學家胡塞爾,胡塞爾并沒有對“生活世界”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但他在不同的文本中對“生活世界”有過不同的描述。胡塞爾的回歸生活世界理論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帶有存在論意義的生活世界,強調人及人的生成,人應該注重與客觀世界的交流;第二層面是與第一個層面相對應的。在這兩個層面中第一個層面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較大的借鑒意義,生活世界就是人們生成的世界,離開了人的生成,生活世界也將不復存在。由此可見,否認生活世界的意義,就否認了人們的存在,否認了人及人的生成。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就是在強調人及人的生成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融為一體,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由此看來,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生活化。
(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觀認為,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論要求學校教育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空洞、僵化的說教,變?yōu)閷W生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隨時隨地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fā)現的,又是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他提倡的情境創(chuàng)設、注重實踐、感悟體驗等均是教育生活化的體現。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現實依據
從古至今,無論是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需要,還是各種價值觀念的形成,都以日常生活為基礎的。生活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的基本條件,是人們進行各種生產活動的基本場所,是各種價值觀念生成發(fā)展的肥沃土壤。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為始發(fā)點,最終也要回歸到生活。
(一)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
從社會層面來說,人類社會的本質是實踐性。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決定人們的思想觀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不能離開本身的源泉——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才能使其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tǒng)工程,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專職和兼職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的工作,也需要社會上的其他人員共同參與,如家長和同輩群體等。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合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如開發(fā)其他學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媒介加以綜合利用等,形成全學科育人、全員育人的教育氛圍。從個人層面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的個體是德、智、體、美、勞共同發(fā)展的個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處在社會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人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也要有辨別日常生活中好壞資源的能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甄選出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學習和模仿生活中涌現的道德榜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為歸宿
從社會層面來說,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堅持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也是對教育理念的發(fā)展。不難發(fā)現,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從生活出發(fā),又要以生活為歸宿,實現理論與實踐、知和行的辯證統(tǒng)一,幫助人們圓滿地完成社會化過程。從個人層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使人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負著讓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人們的內心需求,從人們生活的實際出發(fā),讓人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獲取能量和充實自身,提升人們生活的幸福感,從而使人們過上向往的美好生活。只有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才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才能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得快樂。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戴欣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徑研究[N].山西科技報,2022-04-18(B03).
[3]王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徑研究[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21(05).
[4]姜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