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強
《琵琶行》一文膾炙人口,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千古為人傳誦。很多人津津樂道于《琵琶行》的音樂描寫,可是,一直以來,人們光知道這些文字很美,卻不清楚這些文字所寫的具體內容,也有些讀者妄加揣測,偏離或歪曲文本。
其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并不奇怪,因為連中學語文教材也語焉不詳。人教版及統(tǒng)編版教師用書的解釋是:這一段的音樂描寫是全詩最具特色之處,作者運用了大量擬聲詞和恰切的比喻,生動地摹畫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彈奏的音樂震撼人心的力量?;浗贪娼處熡脮慕忉屖牵鹤髡咭孕路f精妙的比喻,將抽象的音樂形象化為人們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場景,讓讀者對音樂的內容、聲情得到形象的感受和理解。筆者認為,各家都沒有講到重點,即這一段文字究竟寫了什么內容以及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有感于當前隔靴搔癢的解讀現(xiàn)狀,筆者從文章結構角度對這一內容進行梳理,沿著《詩經(jīng)》以來的“回環(huán)復沓”抒情傳統(tǒng),還原真實的白樂天創(chuàng)作意圖。
第二段的音樂描寫究竟寫了什么內容?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解讀“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們由“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句可知:《琵琶行》講述的不單是琵琶女的身世,也不單是詩人自己的身世,而是兩者共同的淪落遭遇?!巴翘煅臏S落人”有兩重含義:一重含義是兩人都曾經(jīng)在非“天涯”有過一段光鮮顯赫的生活;另一重含義是兩人現(xiàn)在都處于“天涯”,淪落到了他們人生的低谷。
第二段的音樂與第三段琵琶女自述身世在內容上是完全一致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映射關系。其結構是由隱到顯,回環(huán)復沓,一詠三嘆。
以下筆者將此映射列表作一印證:
音樂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琵琶女身世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兩者聯(lián)系“大弦嘈嘈如急雨”喻年少才華超眾、風光活力之狀,“小弦切切如私語”喻眾人議論羨慕妒忌之狀。風光無限,“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指聲音,也指五陵富豪打賞的情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伴g關鶯語”指逢場作戲時的歡娛,“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亦指欣賞者的捧場(或是粉絲們的瘋狂);“幽咽泉流”指“血色羅裙翻酒污”傷心委屈之時。傷感至極便是感嘆人生的空虛,“今年歡笑復明年”是職業(yè)的賣笑,“秋月春風等閑度”指人生的空虛,這些都如“冰泉冷澀”讓琵琶女凄冷絕望。“銀瓶乍破”喻娛樂場被破壞,“水漿迸”喻眾人四散逃走,“弟走從軍”可能指的是教坊的小二在軍隊搶劫之時逃跑又被抓去當兵,亦有研究說“弟”乃女弟,從軍指她們做了軍伎,“阿姨死”可能指教坊老鴇去世。不論何種解釋,這兩件事都是兵事所致,故有“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曲終即指藝伎生涯的結束,“四弦一聲如裂帛”恰指“嫁作商人婦”奢華生活結束的絕望。
眾所周知,白樂天有極深的音樂造詣。在這兩段文字中,他既尊重琵琶女所彈奏音樂的形式,又能從聲音中讀出琵琶女所思所想。對琵琶女來說,音樂大師巧遇內行知音,可謂一大幸事。從詩歌創(chuàng)作來看,這是白樂天使用草蛇灰線之法,為后文抒情所作的鋪墊:欲抒己情,先表他情;欲表他情,先染其情。層層渲染,層層蓄勢。
要弄清第二段文字的妙用,首先得了解這首詩的行文結構。
《琵琶行》全文有五段正文及一段序言。
序言交代此詩寫作的始末,并隱隱奠定本詩感情基調。第一段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第五段敘寫故事結尾。但這三段文字都不是本詩的重點,首尾不過是因中間文字的敷衍,白氏所寄所托乃在中間的三段文字。
第二段似乎是寫音樂,其實是在寫琵琶女的身世?!跋蚁已谝致暵曀?,似訴平生不得志”,明確指出此演奏是琵琶女在傾訴平生的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表明琵琶女彈奏即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據(jù)學者考證,《霓裳曲》的曲式確如詩中所寫,有起有落,有熱鬧處也有沉靜處,詩人恰如其分地再現(xiàn)了彈奏的情景;但妙絕之處卻是詩人巧妙地把琵琶女身世天衣無縫地依附其上,讓人感覺不到雕琢拼湊的痕跡。
第三段承接前段,從故事角度通過琵琶女自己的口講述其淪落的身世,從成長一直敘述到當時相逢。這一段內容分兩個部分,一為風光奢華的人生,一為落魄淪落的人生。很多資料都偏向這一段全寫琵琶女坎坷屈辱的生活,其實不然,拋開現(xiàn)代民主平等觀念,從當時的一個藝人的角度來看,“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是非常風光榮華的事情,這一點從“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可以看出:琵琶女是多么懷念她在京城時風光無限的生活!
第四段再承前段,詩人再以相同的思路、相同的結構訴說自己的身世。在這一段,詩人看似沒有寫自己風光高貴的生活,其實已隱約暗藏在內:“我從去年辭帝京”“終歲不聞絲竹聲”,表明作者過去一直居于帝京,一直享受絲竹之聲。而當詩人被貶江州,一個人孤獨失落,其心情和琵琶女流落江湖一樣,故“春江花朝秋夜月,往往取酒還獨傾”又與琵琶女“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同出一情。
縱觀這三段,第二段用音樂渲染氣氛,第三段寫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寫自己的身世,由表及里,層層渲染,詩人的目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以曲徑通幽的方式,讓世人(尤其是皇帝)感受到自己淪落的傷感與凄涼的處境。
白樂天在《琵琶行》中的寫作手法并非獨創(chuàng),他是在繼續(xù)和發(fā)揚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手法——“回環(huán)復沓”的表現(xiàn)手法。所謂“回環(huán)復沓,一詠三嘆”,指的是段落結構相似或相同、所寫內容為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表達的卻是同一個主題的寫作方式。
我國詩歌在它的早期階段就有了“回環(huán)復沓,一詠三嘆”的特點,其中以《詩經(jīng)》表現(xiàn)最為突出?!对娊?jīng)》中的許多作品不僅內容、結構相同,而且許多地方連字詞都相同,如《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此詩主體部分每段結構一樣,所寫內容雖然不同,但都是圍繞“寤寐求之”這一主題來寫。這種結構使得整首詩顯得搖曳多姿。
之后,莊子、屈原等在其作品中往往使用這一結構。
到了唐代,白樂天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且對這一結構情有獨鐘,他在許多作品中都使用這一結構,如《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到了現(xiàn)代,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依然采用這一抒情結構。可見,“回環(huán)復沓,一詠三嘆”這一傳統(tǒng)一直沒有斷過??梢哉f,“回環(huán)復沓,一詠三嘆”貫穿了整個中國詩歌歷史,成為詩人表情達意的一個重要手段。
結語:細察中國文化,“回環(huán)復沓,一詠三嘆”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方式。中國人的飲茶文化、水墨繪畫等所具有的層層出味、層層渲染的特點,都和“回環(huán)復沓,一詠三嘆”有異曲同工之妙。讀《琵琶行》就像品一壺好茶、賞一幅好畫,讀者隨著文章結構的推進,由淡而濃,由淺入深,一點一點地被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感所打動,直至和作者一起青衫濕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