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劉威 蔡衛(wèi)佳 王昊
(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宿遷農科所,江蘇 宿遷 223800)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為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黃花苗、黃花地丁、婆婆丁等,是一種適合于中國南北方栽培且具有較高食用價值的野生蔬菜,被國家衛(wèi)生部列為藥食同源食品,作為大宗藥材廣泛應用于傳統(tǒng)中藥以及飼料添加劑原料[1]。蒲公英屬于耐陰作物,在透光率低于60.1%時,蒲公英的莖粗、葉片數、葉片寬及地上干鮮質量沒有顯著影響[2]。因此,發(fā)展林下經濟在幼林下開展蒲公英種植,能提高林地產出,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目前,關于蒲公英種植方面已有深入研究,而關于蒲公英林下種植鮮有報道,本文通過不同施肥方式研究泡桐林下蒲公英生長及品質的影響,以期為林下大面積種植蒲公英提供參考。
試驗時間為2021年7—11月,地點選擇在宿豫區(qū)曹集鄉(xiāng)伍里園村泡桐林下。土壤水解N為128g·kg-1,有效P為29g·kg-1,速效K為15mg·kg-1,有機質含量為4.8%。泡桐為兩年生泡桐幼苗,行間距為2m×3m,透光率大于60%,適宜蒲公英生長。
供試蒲公英品種為“白緣”。2021年7月播種,采用穴盤育苗方式,待4葉1心時移栽至試驗小區(qū)。
試驗共設置4個施肥處理,分別為不施肥(CK)、傳統(tǒng)施肥(TR)、優(yōu)化施肥(OPT)和緩控肥(HK)。每個處理3個小區(qū),共12個小區(qū)。小區(qū)按照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小區(qū)面積為20m2(4m×5m)。試驗處理中的常規(guī)肥料為尿素(含氮46.7%)、過磷酸鈣(12% P2O5)和氯化鉀(60% K2O)。緩控肥料為新型聚脲甲醛(MU)緩釋氮肥(尿素和甲醛縮合產物)?;势诓扇∪鍪┖笕斯し姆绞?,追肥在移栽后達到8葉期(20d左右)施用,50d后達到上市標準開始取樣測定。各處理施肥設置如下。
表1 不同施肥處理的施肥量
葉片長、寬均為蒲公英從生長點向下的第3~5片葉片,葉片數為除子葉以外的所有葉片,莖粗為子葉往下1cm處,株高為莖部以上高度,地上部質量為莖部以上質量,總黃酮的測量方法在參考楊嵐等的方法[3]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
采用SPSS 19.0、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及圖表繪制,所有數據測定結果以平均值±標準誤的形式表示。
2.1.1 不同施肥方式對蒲公英株高、莖粗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施肥(CK)、傳統(tǒng)施肥(TR)、優(yōu)化施肥(OPT)和緩控肥(HK)對蒲公英的株高有顯著影響。觀察株高數值可知,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近10cm,可見施肥明顯促進蒲公英株高的增加,在施肥處理中,又以緩控肥影響最大;對于莖粗的影響,緩控肥處理達到6.02cm,而傳統(tǒng)施肥僅比不施肥處理多0.22cm,且差異不明顯,可見傳統(tǒng)施肥方式對于提高莖粗方面意義不大,而優(yōu)化施肥和緩控肥則顯著提高蒲公英莖粗。
表2 不同處理對蒲公英生長的影響
2.1.2 不同施肥方式對蒲公英葉片數、葉片長、葉片寬的影響
在葉片數、葉片長、葉片寬數值上,均表現(xiàn)為緩控肥處理最大,優(yōu)化施肥處理次之,不施肥最小。其中,緩控肥處理比對照(不施肥)多3片葉片,葉片長和葉片寬也分別高出8.79cm和1.31cm。
2.1.3 不同施肥方式對蒲公英地上鮮重和地上干重的影響
在地上部分鮮重和地上部分干重數值中,仍然表現(xiàn)為緩控肥處理最大,觀察地上鮮重和地上干重數值可知,最大值比最小值高出50%,可見施用緩控肥顯著促進蒲公英的生長,從而提高蒲公英的產量。傳統(tǒng)施肥(TR)、優(yōu)化施肥(OPT)和緩控肥(HK)相比較,緩控肥對于光合產物轉化、干物質積累方面也是傳統(tǒng)施肥和優(yōu)化施肥不可及的。
由表3數值可知,在維生素C含量上,數值由小到大依次是不施肥(CK)、傳統(tǒng)施肥(TR)、優(yōu)化施肥(OPT)和緩控肥(HK),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50%以上,可見,適當的施肥能增加蒲公英的維生素C含量,特別是施用緩釋肥效果更為顯著;在總糖含量上,也表現(xiàn)為緩控肥處理最大,高于優(yōu)化施肥、傳統(tǒng)施肥、不施肥,但是優(yōu)化施肥、傳統(tǒng)施肥、不施肥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表明緩控肥處理能顯著提高蒲公英的總糖含量;在粗蛋白含量上,施肥處理明顯高于不施肥處理,但是在緩控肥處理、優(yōu)化施肥、傳統(tǒng)施肥之間差異不顯著,表明施肥明顯能增加蒲公英粗蛋白的含量;在總黃酮含量數值上,傳統(tǒng)施肥(TR)、優(yōu)化施肥(OPT)、緩控肥(HK)與不施肥(CK)差異都達到顯著水平,緩控肥(HK)處理值最大,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8.79mg·g-1,可見緩控肥處理在提高總黃酮含量上效果十分明顯。
表3 不同處理對蒲公英品質的影響
近年來,由于蒲公英藥用價值明顯,種植蒲公英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肥料也被更多應用到蒲公英的生產中,提高產量,優(yōu)化品質是蒲公英種植者所追求的。本試驗通過不施肥(CK)、傳統(tǒng)施肥(TR)、優(yōu)化施肥(OPT)和緩控肥(HK)處理發(fā)現(xiàn),施肥明顯促進蒲公英的生長,在施肥處理中,緩控肥處理表現(xiàn)效果最為明顯,有研究表明,緩控肥處理比常規(guī)施肥處理在小麥增產上增產15%[4],也有研究表明,水稻移栽前基施緩控肥,采用撒施后旋耕,能促進水稻生長及產量提高[5],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盡管傳統(tǒng)施肥和優(yōu)化施肥處理中,在基肥和追肥總量上超過緩控肥,但緩控肥在蒲公英生長的周期內不斷釋放肥效從而使蒲公英的生長優(yōu)于傳統(tǒng)施肥處理和優(yōu)化施肥處理。因此,在蒲公英種植過程中通過施用緩控肥不僅能節(jié)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還能提高蒲公英產量。
維生素C在果蔬中的含量是衡量其品質的重要指標。有研究表明[6],適量施用氮肥能促進蒲公英中維生素C含量的增減。這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通過傳統(tǒng)施肥、優(yōu)化施肥以及緩控肥與不施肥區(qū)比較,明顯促進維生素C含量增加,但是緩控肥增加最多,可能是因為緩控肥在蒲公英整個生育期能持續(xù)不斷提供肥效。
蒲公英的化學成分主要是黃酮類、酚酸類、萜類、甾醇類、蒲公英色素、香豆素類等[7-9],而黃酮類則是蒲公英中主要的活性成分[10],黃酮類物質是蒲公英重要的活性物質,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了蒲公英的藥用價值[11],有研究表明[12],適當增加施肥量,有利于提高麥冬多糖和黃酮含量,這與本次在蒲公英方面研究基本吻合。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施用緩控肥能增加蒲公英的總黃酮含量,從而提高蒲公英產品品質。
在林下蒲公英種植過程中,通過施肥不僅能促進蒲公英的生長,而且能提高蒲公英產品品質,特別是通過施用適量的緩控肥不僅節(jié)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比其他施肥方式更能促進蒲公英的生長和產品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