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永
閱讀是語文學科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雖然當前階段廣大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結合實際的教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教學內(nèi)容單一、教學目標不明確和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因此,本文結合語文閱讀中相應的教學進行深入探討。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新課改不僅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努力創(chuàng)新的新要求,更對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策略和方向進行了明確的要求。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滿足當下小學生閱讀學習的需求,從而真正幫助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成長發(fā)育速度是非常迅猛的,認知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如果教師始終對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閱讀教育培養(yǎng),會導致小學生厭煩閱讀教學。為了使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使小學生完全投入閱讀學習。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nèi)容單一
閱讀教學應強化學生對詞語概念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逐步提升自身語言水平。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選擇閱讀教學內(nèi)容較少,僅是照本宣科,并不重視學生是否可以消化和吸收所學知識,導致學生機械地接受,學生無法獲得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對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
(二)教學目標不明確
制定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可以為教師開展后續(xù)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方向。但當前階段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教學目標對閱讀的重要性,無法發(fā)揮教學目標的真正作用。與此同時,小學生年齡較小,教師應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制定教學目標,但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導致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抵觸心理,對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產(chǎn)生影響。
(三)教學方法落后
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選擇的教學方式對課堂教學效果會產(chǎn)生直接影響,自然而然影響學生的學習水平。若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tǒng),容易導致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不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
(一)問題引導教學,促進學生思考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要注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和思考,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能力才能夠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前做好問題的設計工作,保證問題之間的邏輯性,進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系統(tǒng)性學習思維。
例如,在學習《盤古開天辟地》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盤古是誰嗎?”學生回答:“盤古是傳說中的人物,相傳是他打開了天地大門?!崩蠋煟骸皼]錯,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盤古開天辟地的過程,大家閱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一個什么樣的思路對這篇文章進行描述的?!逼浯危處煴憧梢砸龑W生閱讀課文,然后請學生進行回答。學生:“這篇文章先是講盤古出現(xiàn)人,然后因為一片混沌,所以用一把斧頭劈開天地,然后手頂住天,腳踩住地,等天地穩(wěn)固了,盤古倒下,然后他的眼睛、肌肉、血液分別演變成為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講述的?!崩蠋煟骸斑@篇文章按什么順序來描寫的?”學生:“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崩蠋煟骸皩?,那么你們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后對盤古有一個怎樣的認識?”如果學生回答得不夠準確,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是什么,而是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地探索問題答案,如此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能力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優(yōu)化教學,結合學生特性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現(xiàn)階段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問題,也是亟須解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明確教學的受眾對象,既然學生是教學主體,那么教學方式也要結合學生特征,圍繞學生展開閱讀教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這樣才能讓教學得到優(yōu)化,提升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模式,讓學生通過故事的演繹,既加強代入感,又讓學生易于理解。內(nèi)容的中心是讓學生明白,仗勢欺人雖然能威風一時,但不能威風一世,欺騙和謊話終究不會有好下場,也以此來警戒學生要真誠、善良地對待人和事。但是只靠文字的閱讀,難免不盡如人意。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情境故事的演繹中,可以選取兩名學生,也可以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教師和學生自由分配角色,剩余的學生則作為動物王國的一員。在這當中,教師要注意,情境演繹的對話要運用原文當中的內(nèi)容,在情境互動中,既演繹內(nèi)容,又加深印象。學生只有親身參與,才能體會故事的中心含義,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閱讀,才能提升閱讀實效。這樣的情境閱讀方式,不但結合了學生的特征,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也對閱讀教學進行了優(yōu)化,這樣的閱讀方式才能具備實效性。
(三)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在課程改革深化推進背景下,教師身份明顯發(fā)生轉變,即從原來的課堂教學主體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應始終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結合信息化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閱讀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對閱讀課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教師應提前搜集與課文有關的信息資料,并在閱讀時給學生展示相應的情境。比如,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時,教師可以展示鯉魚的圖片;遇到烏龜時,展示烏龜?shù)膱D片;遇到媽媽時,展示青蛙的圖片。通過這一情境引導學生閱讀文章,讓其思考“小蝌蚪最后長成了什么樣?”,借助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章,讓學生了解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先是長出了兩條后腿,其次長出了兩條前腿,之后尾巴變短,最后變成了青蛙,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通過上述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良好的閱讀情境中產(chǎn)生了主動閱讀課文的欲望,對閱讀產(chǎn)生較高的興趣。
(四)自主探究學習,增強學生閱讀體驗
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高度重視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內(nèi)容,體會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在閱讀中得到良好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閱讀這篇文章并自主探究:青蛙和小鳥的爭論,誰說得對?為什么小鳥知道天是無邊無際的?請用課文的一句話說一說為什么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別人告訴它時它有沒有聽,為什么?通過上述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閱讀中逐一攻破上述問題:小鳥說的是對的,因為它在天邊自由自在地飛翔;青蛙之所以認為“天就是井口那么大”,主要是因為它坐在井里,見識少且目光短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別人告訴它外面的世界很大時它不聽反而笑,由此可以看出青蛙自以為是。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后,學生逐步體會到不應該做一只井底蛙,而是要跳出井口,虛心學習,成為一個知識淵博之人。如此,學生在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中自主分析并解決問題,自身閱讀能力也能相應提高。
(五)互動教學,豐富閱讀模式
目前閱讀教學未能收獲理想的成果,其原因是閱讀故事內(nèi)容不夠豐富,無法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要想使閱讀教學真正得到優(yōu)化,應豐富閱讀故事,讓學生熱愛閱讀并且享受閱讀,才能真正收獲閱讀實效。
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另一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將這兩篇故事進行對比閱讀,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讓學生收獲更多知識。比如,教師先讓學生對兩篇故事進行完整閱讀,再運用教學互動的模式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含義。比如,在進行閱讀后,教師可以試問學生:“這兩篇故事都分別表達了什么?”學生很快就回答道:“第一篇故事講述了小馬怎樣過河,第二篇故事講述了愚公怎樣移山?!边@樣的回答說明學生沒有從根本上明白教師問題的真正意思。但教師先不要急于糾正,過于強硬的否定會影響學生的閱讀信心。其次,教師問出了相同的問題,這次部分學生的回答已經(jīng)接近了故事的核心。學生認為第一篇故事表達了自己做事不動腦筋的后果,凡事聽他人所言,不親自嘗試是不行的;第二篇故事則告訴我們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凡事勤勉,終有成功之日。其實兩篇文章也較為互補,親自嘗試,并且具備毅力和恒心,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這代表學生對兩篇故事都進行了細致閱讀,教師只要針對性地進行加強指導即可。這樣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不但能提高閱讀實效,通過互動也能清楚學生的不足,既豐富閱讀,又優(yōu)化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閱讀情境,之后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并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并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如此,學生在學習中循序漸進地提高自身閱讀水平,也收獲了更多的知識,自身閱讀綜合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