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于全媒體思維的幾個問題

        2022-05-30 10:48:04張志君
        教育傳媒研究 2022年5期
        關鍵詞:思維方式全媒體建議

        張志君

        【內容摘要】在全媒體語境中,原來的各類媒體的從業(yè)者可能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因利乘便,既享受到數(shù)字化新技術的各種全媒體“紅利”,同時又能夠妥善地應對全媒體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和挑戰(zhàn),這是一個擺在所有媒體從業(yè)者面前無法回避、必須直面的問題。本文從三個方面列舉了相關行為主體在“全媒體思維方式”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全媒體;思維方式;問題;對策;建議

        一、引言

        隨著數(shù)字化的快速發(fā)展,各種基于數(shù)字化的新技術也日新月異,如雨后春筍般地問世。作為數(shù)字化和各種基于數(shù)字化的新技術的主要受益者和重要踐行者、推動者,媒體領域也隨之發(fā)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①也就是全媒體。在全媒體語境中,原來的各類媒體的從業(yè)者可能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因利乘便,既享受到數(shù)字化新技術的各種全媒體“紅利”,同時又能夠妥善地應對全媒體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和挑戰(zhàn),這是一個擺在所有媒體從業(yè)者面前無法回避、必須直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將有可能會影響到媒體行業(yè)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甚至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可謂所涉及者大焉,不能不察。本文擬用一定的篇幅,對于全媒體思維方面存在的問題做一番學理方面的探討,并在相關探討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二、全媒體思維方面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種新近產生的媒體樣式,盡管有主流話語層大力提倡并全力推進,但全媒體至今卻并沒有為更多的人所完全熟悉。在全媒體語境中,有些人在開展相關傳播活動的時候,往往可能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形式,大致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單一介質媒體思維方式

        人類的傳播大致可以分成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種樣式。這四種樣式無論哪一種傳播,傳播者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或者叫作介質,這些載體或者介質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比如口、眼、耳、鼻、舌、身等,還有一類就是人類以外的其他載體或者介質。后者又可以進一步分成以紙質為代表的紙質媒體或平面媒體,以電波介質為代表的電波媒體,以賽博介質為代表的賽博媒體等。紙質媒體或平面媒體包括但不限于圖書、雜志、報紙,電波媒體包括但不限于廣播、電視,賽博媒體包括但不限于各種早期的門戶網(wǎng)站,以及稍晚出現(xiàn)的各類社交媒體和各種小程序、App等。這些介質可能出現(xiàn)的時間有先后、歷史有長短,但各自在或長或短的時間長河中,都逐漸積累形成了一些自己慣有的思維方式。比如紙質媒體就特別強調在傳播的過程中,借助“空間的布局”來達到傳播者“意在言外”的傳播效果。據(jù)著名的新聞前輩徐鑄成先生回憶,1946年3月17日,臭名昭著的國民黨大特務頭子戴笠在南京因飛機失事撞機身亡。當時國民黨有關部門強令國統(tǒng)區(qū)的所有報紙都要刊發(fā)悼念戴笠的文章,或者刊發(fā)他去世的消息,而徐鑄成對戴笠為首的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禍國殃民的行為十分反感,但是又不能公開反對。于是他思之再三,作出了一個大膽的安排,就是在第二天刊出的報紙同一版面安排了兩條新聞。一條是“戴笠精神不死”。②這條新聞初看起來,似乎一下子拉低了徐鑄成所供職的報紙的檔次。但是,如果有心的讀者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就在這條消息的旁邊還刊登著另外一條消息,那就是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在國統(tǒng)區(qū)大肆抓捕學生,鎮(zhèn)壓學生。將這兩條新聞通過同一個版面空間組合在一起,確實讓人對“戴笠精神不死”產生了更多的聯(lián)想。有心人看了這兩條組合在一起的消息之后,可能都會發(fā)出會心的一笑。

        電波媒體從20世紀20年代問世以來到現(xiàn)在,10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在100多年的時間里,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電波媒體從業(yè)人員也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對于“時間”工具運用方面的“守正用奇”。這里所說的“守正”主要是指廣播或電視媒體在開展重大時政新聞報道時,倘若涉及到主政一方的黨政官員出鏡時一般都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出鏡時間先后”的原則,一是“出鏡時間長短”的原則。所謂“出鏡時間先后”的原則是指越是身份重要的人越先出鏡——這一點有心人不妨可以與真實物理時空中進行“組織傳播”,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開會”時不同身份官員的出場順序做一下對比,后者往往越是身份重要的人往往越在最后出場;所謂“出鏡時間長短”原則是指在鏡頭中停留的時間往往與官員的身份成正比,越是身份重要的人出鏡的時間越長。這里所說的“用奇”,則是指廣播、電視媒體在開展輿論監(jiān)督或者人們通常所說的批評性報道時所經常采用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把被曝光對象此前時間的言行和當下時間的言行分別進行錄制,然后組合在一起進行傳播。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欄目曾經曝光過某地私自設卡,在高速公路上亂收費的問題。為了做好這一期批評性報道,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相關記者先是假扮成大貨車司機,開著車上路,被當?shù)厮皆O關卡亂收費人員狠狠地“宰”了一刀,通過隱蔽攝像的方式,將那名私設關卡亂收費人員肆無忌憚收費的言行都記錄下來,然后再堂堂正正地以中央電視臺記者的名義,對那個私設關卡亂收費人員進行采訪,那個人沒有注意到此前他的言行已經被攝入到鏡頭之中,所以在面對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時還道貌岸然侃侃而談,聲稱自己堅決反對亂收費,從來也沒有搞過亂收費,而有備而來的中央電視臺記者則在此時拿出此前采訪的有時間標記的錄像給他看,結果這個人啞口無言。這樣的節(jié)目經過剪輯傳播出來,確實具有非常強大的沖擊力。③

        相比于紙質媒體和電波媒體,賽博媒體雖然問世最晚,但是恰如古人所說“譬如積薪,后來者居其上”,在不是很長的時間里也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專屬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聚零為整”和“化整為零”。所謂“聚零為整”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注意到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很多初看起來都是互不關聯(lián)的,甚至是零散的,這些零零散散的事物單擺浮擱可能是“一堆散落在沙發(fā)上的土豆”,但是,倘若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整合起來,卻有可能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這并非筆者隨便亂說,其實,互聯(lián)網(wǎng)的問世追本溯源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聚零為整”的產物。今天的互聯(lián)網(wǎng)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美國國防部下屬的研究計劃署(ARPA)發(fā)現(xiàn),單臺的計算機效能很低,于是開始嘗試將多臺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用于軍事用途,其后又由ARPA主導,將當時的美國四所著名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猶他州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其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又從助推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fā),力推將美國境內的原本互不關聯(lián)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形成了所謂的“NSF網(wǎng)”,其后的1989年,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又開始著手研究萬維網(wǎng),并于兩年后開發(fā)出了超文本服務器程序代碼,并使之適用于因特網(wǎng)。④所謂“化整為零”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乃是新媒體的接收終端從固定化向移動化發(fā)展過程的產物,如果說“聚零為整”成就了當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那么“化整為零”則成就了后來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思維方式認為,鑒于目標傳播對象每天很長時間都處于遷徙和移動的狀態(tài)中,鑒于基于數(shù)字化的技術足以隨時隨地為遷徙者提供移動接收的支持,鑒于滿足用戶的需求乃是新媒體傳播的最重要訴求,作為傳播者的一方,新媒體傳播機構就應該而且必須以變應變,從“聚零為整”變?yōu)椤盎麨榱恪薄_@里所說的“化整為零”,既包括新媒體傳播內容上的“化整為零”,還包括新媒體傳播形式上的“化整為零”,也包括新媒體傳播時間上的“化整為零”,當然也包括新媒體傳播場景上的“化整為零”,還包括新媒體傳播主體的“化整為零”以及新媒體傳播對象的“化整為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這些“化整為零”都可以用另外一個術語來加以概括,這個術語就是“碎片化”。如果說新媒體問世之初的“聚零為整”乃是相關行為主體主動作為的話,那么,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而隨之產生的“化整為零”則是相關行為主體不得已而為之的“被動”舉措。不論主動也好,被動也罷,總之,上述兩種思維確實是新媒體傳播者有意無意經常運用的思維方式。當然,在這些思維方式之下還衍生出其他許多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就不一一列舉了。

        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各類媒體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在各自的媒體時代都為各自介質媒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時過境遷,倘若不能與時俱進的話,就會影響相關行為主體的全媒體思維。事實上,很多人確實“身子”已經進入到“全媒體”時代,“腦袋”卻可能仍然停留在單一介質媒體時代,這不能不對相關行為主體開展全媒體傳播構成某種意義上的妨礙。

        (二)多介質媒體思維方式

        這里所說的“多介質媒體思維方式”指的是在開展傳播的過程中采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式。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忍不住提出疑問說,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式有什么問題嗎?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式難道不比采用單一介質媒體思維方式好嗎?這些問題提得好。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式好不好,那要怎么看。這話是什么意思呢?這話的意思是在做相關價值判斷時,不能也不應脫離開具體的語境。在“非全媒體傳播”的語境中,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式當然比采用單一介質媒體思維方式好,但是,倘若在“全媒體”語境中,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式卻不一定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好,這又是為什么呢?這涉及“多”與“全”這兩個概念的異同問題。在有些人看來,“多”與“全”是相近的,甚至是相等的。實則不然,作為對立統(tǒng)一的一個側面,“多”與“全”各有其對立的另外一面:“多”的對立面是“少”,而“全”的對立面則是“缺”或者“不全”。“多”是計量事物的數(shù)量方式,“全”則是衡量或觀察事物系統(tǒng)性的方式。不妨舉例說明之。倘若有兩個可供相關行為主體采用的思維系統(tǒng),其中甲系統(tǒng)包含40個子系統(tǒng),另外一個乙系統(tǒng)包含4個子系統(tǒng),相關行為主體動用了甲系統(tǒng)中39個子系統(tǒng)進行思維,也只能說是“多”而不能說其是“全”,而相關行為主體僅僅動用了乙系統(tǒng)中的4個子系統(tǒng)就可以稱為“全”。我們這里所說的“多介質媒體思維方式”實際上就是指相關行為主體在開展傳播的過程中雖然超過了單一介質媒體思維,但卻并沒有將“多媒體”視為一個整體,這里所說的“沒有將多媒體視為一個整體”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并不知道全媒體乃是一個整體”和“知道全媒體是一個整體但卻不想將其當成一個整體”。前者錯誤的根源是“認知”問題,后者錯誤的根源則是“態(tài)度”問題。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有可能導致三“不”的結果。這里所說的“三不”指的是“不周延”“不匹配”和“不相信”。所謂“不周延”指的是這種思維方式并沒有將全媒體思維方式視為一個整體,而只是有選擇地采用其中某幾種思維方式進行思維,打個比方,就好像“畫圈”沒有閉合,極有可能導致“掛一漏萬”情況的出現(xiàn);所謂“不匹配”,指的是這種思維方式與相關行為主體所進行的相關傳播不匹配,具體來說,包括與相關傳播的傳播主體自身所應具備的相關素質不匹配,與相關傳播過程中傳播對象對于開展相關傳播的傳播主體的心理預期不匹配,與參與傳播競爭的語境要求不匹配。在全媒體傳播的時代,傳播主體對于全媒體思維一知半解,或者強不知以為知,都有可能會使得其自身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所謂“不相信”至少有兩個行為主體,一個當然是傳播者以外的受眾乃至社會各界,“不相信”的對象也至少有兩個,一個是作為“傳播者”的相關行為主體,一個是相關行為主體口中可能也經常念叨的“全媒體思維”。這話是什么意思呢?據(jù)相關史料記載,周武王率領八百諸侯討伐商紂王,取得牧野之戰(zhàn)的歷史性勝利,殺死商紂王之后,身為盟主的周武王卻有些拿不定主意,對于自己是否應該揮師進入商王朝的首都而猶豫不決,于是就找來了首席謀士姜太公呂尚請教,后者告訴他說“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這就是成語“愛屋及烏”的來歷?!皭畚荨笨梢浴凹盀酢?,“恨屋”也可以“及烏”,當口中一再念叨“全媒體思維”的相關行為主體“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全媒體思維”的旗號實際上采用的卻是多媒體思維并最終顧此失彼時,不明真相的受眾和社會各界就有可能會“恨屋及烏”,因此對“全媒體思維”產生某種意義上的懷疑甚至排斥,這就好比因為有些人的“低級紅”而導致某些行為主體有可能會對革命文化產生不應該產生的心理一樣!“不相信”的另外一個行為主體是很多人往往想不到的,那就是作為傳播者的相關行為主體自身。當采用并非“全媒體思維”的“多媒體思維”而在全媒體的語境中四處碰壁時,相關行為主體從理論上說,至少有兩種選項,一種是“反求諸己”,也就是從自身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是否有做的不對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還有一種選項則是“責備于人”,就是從外部找原因,并不認為自己有什么問題,而是就此對“全媒體思維”產生本不應有的懷疑,甚至就此得出“全媒體思維”并不“靠譜”的結論。這種專門從外部尋找失敗原因的做法絕非危言聳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關的例子可謂俯拾即是,舉不勝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三“不”其結果都有可能會給全媒體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害。

        (三)假性全媒體思維方式

        這里所說的“假性全媒體思維方式” 又可以稱作“偽全媒體思維”,或“似是而非的全媒體思維”。其意是指相關行為主體在開展傳播的過程中可能也采取了一些看起來像是全媒體思維的方式,但實際上這種看起來像是全媒體思維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全媒體思維。具體來說,主要表現(xiàn)為“口會而實不至”。這種表現(xiàn)方式實際上說的是“口”與“實”之間的不匹配。這種不匹配又可以進一步分成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通過對“會”的進一步劃分,將“口會”進一步分成兩類,一類是“知”的層面的“會”,一類是“似會而非會”的“會”。下面分別展開加以闡述。所謂“知”的層面的“會”,指的是相關行為主體對于全媒體思維在理論層面有一定的認知,說起“全媒體”和“全媒體思維”來可能頭頭是道,滔滔不絕,對于“什么是全媒體”“全媒體的前世今生”“全媒體思維”的內涵與外延都比較清楚,甚至可以寫文章、作報告,給人一種“智珠在握”“舍我其誰”的感覺,但是,理論上的“知”并不一定等于實踐上的“行”,在向實踐上的“行”轉換的過程中,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知”與“行”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雖“口會”但“實不至”;所謂“似會而非會”的“會”是指對于“全媒體思維”缺乏到位的理解,這里所說的“會”也不過是相關行為主體個人的一種自我認知,缺乏實踐的檢驗,古人所謂“難有自知之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所謂的“會”實際上不過是一種虛幻的鏡像。

        三、應對策略

        (一)重組記憶,克服路徑依賴,努力避免全媒體思維過程中的單一介質思維

        記憶是人腦的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對記憶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分類,可以按是否有目的,將其分成“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識記憶”,按照對待所記憶對象的理解方式,將其分成“機械記憶”和“理解性記憶”,按照記憶的內容將其分成“形象記憶”“情緒記憶”“邏輯記憶”和“動作記憶”,按照保存時間的長短將其分成“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間記憶”,等等。一般來說,記憶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累積性,二是差異性,三是復雜性,四是頑固性,五是決定性。下面分別展開略加闡述。

        所謂“累積性”,是指人類記憶的器官,也就是大腦,從某種意義上說,猶如一臺具有海量存儲功能的龐大存儲器,但是這個龐大存儲器的存在并不等于存儲器中相關信息的天然存在。關于這一點,毛澤東同志曾經以設問的方式指出,“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泵珴蓶|同志所提的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獲得正確思想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記憶的獲得過程。這個論斷告訴我們,記憶是需要后天習得的,在記憶習得的過程中,實際上就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先來后到”,這些先來后到的記憶,猶如考古學中的不同歷史年代沉積物的累積,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認為記憶具有一定的累積性。

        所謂“差異性”是指人的記憶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的。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每個人后天習得形成的記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使是面對同樣的事物,每個人所形成的記憶也是并不完全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魯迅先生在評論不同的人閱讀《紅樓夢》之后的不同觀感記憶時曾經說過“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可以視為是對記憶這種差異性的一種另類表述。人的記憶差異性的另外一種情況是指不同的人在記憶方面的先天稟賦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的?!度龂萘x》第60回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曹操手下的著名文人楊修與一位來自四川(當時叫益州)名叫張松的人一起談論誰是當時的英杰之士,楊修極力向張松吹捧曹操,張松不以為然,楊修就拿出了曹操撰寫的兵書《孟德新書》做例子,想要證明自己所言不虛,但這位張松拿起《孟德新書》看了一遍之后,用非常不屑的口吻說,“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zhàn)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有,止好瞞足下耳!”然后,放下書,將這本書倒背如流。楊修把這一情況匯報給曹操,曹操聽了之后竟然把嘔心瀝血寫出來的《孟德新書》付之一炬。⑥曹操之所以要燒掉自己辛辛苦苦寫出的書稿,其原因說白了就是他不相信人的記憶具有相當大的復雜性,有的人確實具有“過目不忘”的記憶才能,而張松就是這樣的人。

        所謂“復雜性”,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記憶的內容非常復雜,小到身邊瑣事,大到國家大事,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政治體育,只有想不到的,沒有什么不能夠被記憶的;二是指記憶的習得機制非常復雜,一直到今天,人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但對于記憶的習得機制卻并沒有一個堪稱完美的解釋,大腦作為人類最大的“黑箱”,可能還將繼續(xù)“黑”下去;三是如何確保記憶的可持續(xù)非常復雜,從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帕蒙尼德到公元前4世紀的思想家柏拉圖,再到17世紀中葉英國的霍布斯、洛克,乃至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這些人一直都在試圖尋找到如何確保已經獲得的記憶盡可能地長久地保存下去的方法,但迄今仍然沒有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⑦

        所謂“頑固性”是指記憶具有某種意義上的“不可輕易磨滅”的屬性,即使是因為生理原因患上記憶方面的疾病,如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颊咭材軌蚍浅I衿娴乇A裟承┯洃洝G皫啄?,中央電視臺曾經播出過一則公益廣告,說的是有一位老父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許多事情都忘記了,但卻在外出吃飯時悄悄藏起幾個餃子,并且喃喃自語說要把這些餃子帶給兒子,因為在他的記憶中兒子喜歡吃餃子。這則廣告非常形象地說明了記憶所具有的頑固性。阿爾茨海默病畢竟不是常態(tài),對于許多正常人來說,記憶的頑固性主要體現(xiàn)在記憶的“下意識”或“潛意識”上。以往,許多人都曾經認為,“下意識”等于“無意識”,這種看法其實并不十分準確,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下意識”和“潛意識”一樣都是人在長期生活中的經驗、心理作用、本能反應以及心理和情感的暗示等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在客觀行為上的反映,⑧換句話說,乃是一種習慣性記憶的應激反應。

        所謂“支配性”是指記憶對于相關行為主體所具有的主導作用,就像汽車駕駛員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后再遇到各種各樣路況的時候都能夠不假思索地作出相應的動作一樣,記憶一旦形成,就會左右相關行為主體的相關行為,這種“左右”一般是通過調取以往形成的記憶積累做出的,換言之,相關行為主體依據(jù)以往的記憶形成了一種慣性,所謂“慣性”,從物理學的角度加以考量,指的是物質的這樣一種屬性:除非受到某種外力的作用,該物質將保持靜止或在同一直線上勻速運動,倘若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考量,所謂“慣性”指的無非是某種意義上的“路徑依賴”。

        正是鑒于記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特點,所以,為了化解單一介質思維,有必要針對記憶的這些特點,開展相應的思維創(chuàng)新工作。具體一點說就是要對記憶進行必要的重組?!坝洃浿亟M”從某種意義上說,有點類似于電腦的重新加裝相關軟件,而要加裝相關“軟件”,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你的存儲器本身要有相應的空間,而且還對新加裝的“軟件”不具有“排異性”,為了確保新加裝的“軟件”能夠順利運行,就有必要對原有的“軟件”進行必要的解構乃至顛覆。當然,人的大腦畢竟不是電腦,不能通過“格式化”的方式去對既往形成的記憶進行破壞,但對既往的記憶進行解構乃至顛覆的過程也不是“無痛作業(yè)”,相關行為主體在對自身多年來形成的記憶進行重組的時候,還是要有一定心理準備的,這種心理準備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敞開胸襟,像解剖別人那樣解剖自己,像否定別人那樣否定自己,“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然后,以虛懷若谷的心態(tài)接納一切有助于“全媒體思維”的東西,并且將其與既往的有用的東西放在一起進行重組,最終形成新的有助于全媒體思維的記憶,并用這些新的重組后的記憶指導自己的全媒體思維,從而真正化解單一介質思維的問題。

        (二)更換視角,引進唯物辯證法,從而努力化解“非全媒體思維”的多媒體思維

        所謂“視角”顧名思義,就是相關行為主體觀察事物的角度。在筆者看來,“視角”至少具有以下幾種屬性:一是空間性,二是時間性,三是內因性,四是外因性。下面分別展開,略加闡述。

        所謂“空間性”,是指相關行為主體在觀察事物選擇角度的時候必須處于某一個特定的空間。這個“空間”至少有兩種語義指向,其一是指真實的物理空間,其二是指由真實的物理空間所引申出來的比喻性質的空間。這兩種空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蘇東坡曾經寫過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貌,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中的“此山中”就具有“真正的物理空間”和“比喻的空間”兩種含義。實際上人們正是從前者也就是“真實的物理空間”聯(lián)想到后者也就是“比喻的空間”的——如果我們把蘇東坡的這首詩看成是一首充滿哲理意味的哲理詩的話,那么這個“此山中”就具有哲學意義上的“比喻的空間”的意味。不管是哪種空間,“此山中”其實都限定了或者規(guī)定了人們觀察“廬山”的視角。

        所謂“時間性”,是指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往往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果說“空間性”使得人們觀察世界的視角具有某種固定性,甚至固化屬性的話,那么“時間性”就會借助時光老人的腳步來左右這種“空間性”。用比較直白的話說,同一行為主體在不同的時間段可能會有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觀察同一事物的視角。人們常說“現(xiàn)代科學技術用時間消滅了空間”。借鑒這句話,我們不妨說“時間可能會影響相關行為主體觀察視角的空間”。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沒有建立張楚政權稱王之前的陳勝,看待周圍的窮哥們真的是哥們,所以能夠對他們說“茍富貴無相忘”,而當他稱王之后,卻怎么看過去那些窮哥們都不順眼,于是把過去的窮哥們都給殺掉了。⑨這件事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時間”對于“空間”的這種左右。清代大詞人納蘭容若的“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說的實際上也是這個意思。所以,他才會發(fā)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慨嘆。他所慨嘆的實際上就是要想辦法留住時間的腳步,讓人永遠停留在一個固定的空間,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F(xiàn)實生活的不可能與詩人想要爭取這種可能性之間的巨大矛盾張力才使得這首詞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所謂“內因性”,是指相關行為主體在觀察外部事物時,其觀察視角往往取決于其內心的心理,這種內心心理可能會左右其所處的空間,左右其采取什么樣的視角來對外部世界進行觀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認為觀察視角具有“內因性”。

        所謂“外因性”,是指相關行為主體在選擇什么樣的觀察視角來觀察外部事物的時候,往往還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左右甚至制約,這種左右和制約往往會引發(fā)相關行為主體的從眾心理,從而影響他們觀察外部世界的視角。

        正是鑒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四個特點,所以我們在探討觀察視角的時候,就有必要注意到“視角”所具有的這些屬性。首先要從唯物主義的角度承認每個人觀察外部事物“視角”的不同,換言之就是要承認“空間性”和“內因性”的存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時間性”和“外因性”的存在,這樣才能夠引導相關行為主體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與時俱進,順應外部世界的變化,采取以變應變的態(tài)度,來更換自己的觀察視角,將自己從“多媒體思維視域”調整到“全媒體思維視域”,從而努力避免“非全媒體思維”的多媒體思維。

        (三)重識自我,妥善處理好“知”與“行”之間的關系,努力避免假性全媒體思維方式

        這里所說的“自我”從理論上說,至少包括以下三種“我”,一是真實的“我”,二是別人眼中的“我”,三是我認為的“我”。這三種“我”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所謂“聯(lián)系”指的是他們都以“我”作為基本的認知對象,但這三個“我”之間是不能也不應畫等號的。第二個和第三個“我”分別是對第一個“我”的一種“鏡像”。雖然都是“鏡像”,但這二者之間也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的。可能有的人會認為,第三個“我”相對于第二個“我”來說,應該更接近于第一個“我”。在這些人看來,還有誰更能夠比“我”更了解“我”的呢?實際情況如何呢?讀過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莊子《齊物論》的朋友想必都會記得莊子講述過的一個寓言故事,這個寓言故事叫作“莊周夢蝶”,說的是有一天莊子也就是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醒來后莊子就問自己:是我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以往人們在提到這則故事的時候往往都從浪漫的角度加以闡釋,其實莊子本人可沒有那么浪漫,他想告訴人們的是一個哲學命題:“我”是可以進一步細分的,用莊子自己的話說就是“吾喪我”,即相關行為主體只有通過一定的語境(如“夢境”)失掉“我”才可以“與物齊”。⑩反過來,在并非“夢境”的語境中,作為第三種“我”的“我”并不一定能夠像第二種“我”也就是別人眼中的“我”那樣更全面地認知第一個“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人才認為“人難有自知之明”。正是基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相關行為主體就有必要重識自我,妥善處理好“知”與“行”之間的關系,要“妥善處理好‘知與‘行之間的關系”,首先就要借助第二個“我”也就是別人眼中的“我”來正確地認知第一個“我”,用古人的話說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其次就是要認識到“知”與“行”之間存在著“驚險的一躍”,“越”得好,才會“知行合一”,“越”得不好,很可能誤人誤己,因而妥善完成這種“跨越”。

        四、小結

        不管承認與否,我們都已經進入到了全媒體時代,在全媒體的語境中,倘若想要生活得更好,肯定都離不開全媒體思維。本文分別從“單一介質思維”“非全媒體思維的多媒體思維”以及“假性全媒體思維”等三個側面列舉了相關行為主體在全媒體思維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并且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給出了自己的應對策略,以期能夠為相關行為主體進行全媒體思維時提供一定的參考。

        注釋:

        ①劉德寰:《新時期全媒體理論建構與實踐》,《中國記者》2022年第5期。

        ②龐政梁:《論徐鑄成的辦報思想及編輯特色》,《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③郭斌、劉俊卿:《央視〈焦點訪談〉曝光大同公路亂收費 當?shù)剡B夜調查》,《山西晚報》2013年10月17日。

        ④趙陣:《互聯(lián)網(wǎng)的誕生背景與發(fā)展邏輯》,《自然辯證法通訊》2021年第9期。

        ⑤曾祥麟:《魯迅“看見”了什么——說〈紅樓夢〉的“命意”》,《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⑥劉俊山:《讓記憶展翅飛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第Z2期。

        ⑦孫曄:《認知心理學關于記憶問題的研究概況》,《心理學動態(tài)》1983年第3期。

        ⑧黃岳:《潛意識理論的綜述》,《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8年第9期。

        ⑨胡展奮:《陳勝必敗嗎?》,《新民周刊》2022年第10期。

        ⑩靳文娟:《莊周夢蝶的哲學指歸》,《青年文學家》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歡
        思維方式全媒體建議
        接受建議,同時也堅持自己
        學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7:54
        好建議是用腳走出來的
        人大建設(2018年9期)2018-11-18 21:59:16
        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的思想變革分析
        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的思想變革
        高中語文教學探微
        南北橋(2016年10期)2016-11-10 17:18:31
        天趣自然 質樸歸真
        淺析電視民生新聞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16:54
        全媒體語境下體育新聞教育建設的思索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8:14
        全媒體環(huán)境下主持人競爭力的提升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32:27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體路徑”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6:57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嫩草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白白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2| 特级毛片a级毛片100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厕所|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痴汉电车 | 波多吉野一区二区三区av| 一本久道久久丁香狠狠躁|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无线码| 今井夏帆在线中文字幕|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自慰|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抽搐| 大香蕉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av在线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成人| 天堂av在线美女免费|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护士| 朋友的丰满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农村妇女高潮大叫| 果冻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女同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s| 国产xxxxx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丝袜美腿嫩模视频诱惑|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胳膊肘上有白色的小疙瘩| 亚洲va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欧美性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欧美在线综合|